图书介绍

智能节电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能节电技术
  • 周梦公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725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节电-智能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能节电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节电与节电技术的发展历程1

0.1.1单体设备节电1

0.1.2系统节电1

0.1.3智能节电2

0.2智能节电技术3

0.2.1系统节电技术3

0.2.2合理用电技术4

0.2.3经济用电技术5

0.2.4分布式能源与能源系统优化利用技术6

0.2.5电力供需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6

0.2.6智能节电技术8

0.3智能节电技术的展望8

0.3.1智能节电的哲学基础与互联网是智能节电的利器8

0.3.2“互联网+”智能节电与五大智能节电技术的深化创新发展9

上篇 用电系统智能节电技术11

第1章 用电设备、用电负荷及其特性优化11

1.1用电设备的分类11

1.2用电负荷的分类12

1.2.1电力负荷分类12

1.2.2用电负荷分类12

1.2.3用电负荷构成12

1.3用电负荷特性13

1.3.1负荷曲线13

1.3.2负荷率15

1.3.3不同行业的用电负荷特性16

1.3.4工业用电负荷特性16

1.3.5影响用电负荷特性的主要因素19

1.3.6用电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0

1.4用电负荷特性的优化20

1.4.1优化负荷特性的意义20

1.4.2优化负荷特性的措施22

第2章 电力传动设备的智能节电技术24

2.1电力传动设备24

2.2三相异步电动机节电技术概述24

2.2.1电动机的节电技术24

2.2.2电动机的损耗24

2.2.3电动机的主要运行参数及其效率、功率因数曲线26

2.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合理选择28

2.3.1电动机的选择28

2.3.2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选用29

2.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经济运行30

2.4.1电动机的软起动节能技术30

2.4.2电动机的调速节能技术37

2.4.3电力传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40

2.5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管理42

2.5.1电动机运行档案的建立42

2.5.2电动机设备的运行监视42

2.5.3电动机的检查与维护43

2.5.4数据记录与整理分析43

2.6泵系统的节电技术43

2.6.1泵系统节电技术概述43

2.6.2泵系统的合理选择48

2.6.3泵系统的经济运行49

2.6.4非经济运行泵系统的技术改造50

2.6.5泵系统的经济运行管理51

2.7风机系统的节电技术52

2.7.1风机系统节电技术概述52

2.7.2风机系统的合理选择57

2.7.3风机系统的经济运行61

2.7.4非经济运行风机系统的技术改造63

2.7.5风机系统的经济运行管理64

第3章 电加热设备的智能节电技术65

3.1电加热及其设备65

3.2炼钢电弧炉概述65

3.2.1电弧炉炼钢工艺过程65

3.2.2炼钢电弧炉的电气性能参数67

3.2.3炼钢电弧炉的热平衡76

3.2.4炼钢电弧炉的技术经济指标曲线79

3.2.5炼钢电弧炉的节电技术80

3.3炼钢电弧炉的合理选择80

3.3.1电弧炉与变压器容量的合理匹配80

3.3.2电弧炉变压器的二次电压81

3.4炼钢电弧炉的经济运行及其管理81

3.4.1减少输入电能的措施81

3.4.2减少有用热的措施81

3.4.3减少电损失的措施81

3.4.4减少热损失的措施82

3.4.5缩短单位冶炼时间的措施82

3.4.6电弧炉在合理用电制度下的运行83

3.4.7对现有炉子的技术改造89

3.4.8炼钢电弧炉的经济运行管理89

3.5直流电弧炉的节电技术89

3.5.1直流电弧炉的供电系统89

3.5.2直流电弧炉的合理用电制度92

3.6电焊机的节电技术93

3.6.1电焊机概述93

3.6.2电焊机的选择94

3.6.3电焊机的经济运行及其管理96

3.7空调设备的节电技术98

3.7.1空调设备节电技术概述98

3.7.2空调设备的选择101

3.7.3空调设备的经济运行101

3.7.4空调设备的经济运行管理103

第4章 电化学工业设备的智能节电技术104

4.1电化学工业及其设备104

4.2铝电解生产概述105

4.2.1铝电解生产过程105

4.2.2铝电解槽的性能参数109

4.2.3铝电解槽的能量平衡(热平衡)114

4.2.4铝电解槽的物理场115

4.3铝电解槽的节电技术116

4.3.1铝电解槽的节电技术概述116

4.3.2合理选择铝电解槽的供电与整流117

4.3.3铝电解槽的经济运行119

4.3.4铝电解槽的经济运行管理126

4.4氯碱电解槽的节电技术126

4.4.1氯碱电解生产概述126

4.4.2氯碱电解槽的性能参数128

4.4.3氯碱电解槽的节电措施130

第5章 电气照明设备的智能节电技术132

5.1电气照明设备节电概述132

5.1.1电气照明的主要技术特性参数132

5.1.2电气照明设备132

5.1.3电气照明设备的节电措施133

5.2电气照明的设计133

5.2.1照明方式的选择133

5.2.2高效光源和灯具的选择134

5.2.3照度的选择135

5.2.4照明电压的选择135

5.2.5照明供配电和控制方式的选择135

5.2.6导线截面的选择136

5.3电气照明设备的经济运行及其管理137

5.3.1影响电气照明设备经济运行的因素137

5.3.2保证电气照明设备经济运行的措施138

5.3.3电气照明设备的经济运行管理140

5.4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140

5.4.1绿色照明概述140

5.4.2高效照明设备的开发与应用141

5.4.3合理的照明设计144

5.4.4照明节能管理146

第6章 电能平衡管理147

6.1电能平衡概述147

6.1.1电能平衡147

6.1.2电能利用率149

6.1.3电能分布图149

6.2供配电设备电能利用率测定计算150

6.2.1配电线路电能利用率测算150

6.2.2变压器电能利用率测算152

6.3用电设备电能利用率测定计算153

6.3.1电力传动设备电能利用率测算153

6.3.2电加热设备电能利用率测算160

6.3.3电化学设备电能利用率测算161

6.3.4电气照明设备电能利用率测算163

第7章 产品电耗定额管理164

7.1电耗定额概述164

7.1.1电耗和电耗定额164

7.1.2电耗定额的分类164

7.1.3电耗定额计算范围165

7.2电耗定额制定168

7.2.1电耗定额制定的原则168

7.2.2电耗定额制定前的准备工作168

7.2.3制定电耗定额的方法168

7.2.4电耗定额的计算170

7.3电耗定额管理172

7.3.1加强电耗定额管理的意义172

7.3.2电耗定额的管理173

第8章 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174

8.1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174

8.1.1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74

8.1.2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构175

8.2能源管理系统177

8.2.1能源管理系统简介177

8.2.2能源管理系统的构成177

8.2.3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178

8.2.4能源管理系统电力部分的功能181

下篇输配电、发电系统智能节电技术195

第9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与智能电网195

9.1电力需求侧管理195

9.1.1电力需求侧管理基本概念195

9.1.2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手段196

9.1.3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运作机制198

9.2智能电网202

9.2.1智能电网基本概念202

9.2.2智能电网与节能一体化技术203

9.2.3智能电网与物联网213

9.2.4智能电网与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215

9.3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支持系统215

9.3.1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支持系统架构215

9.3.2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功能216

第10章 供电线损的降低220

10.1供电线损概述220

10.1.1供电线损220

10.1.2线损率222

10.1.3降低供电线损的措施与供电系统的经济运行223

10.2线损的理论计算和降损分析223

10.2.1电力网线损理论计算223

10.2.2电力网线损理论计算的方法224

10.2.3线损分析224

10.2.4电力网线损管理系统225

10.3降低供电线损的技术措施227

10.3.1影响供电线路损耗的因素及降损的技术措施227

10.3.2合理使用电力减少负荷功率的措施227

10.3.3合理提高线路电压的措施229

10.3.4提高负荷功率因数的措施230

10.3.5减少线路电阻的措施231

10.3.6合理网络结构与电网的优化运行238

10.4降低供电线损的管理措施246

第11章 无功功率的合理补偿248

11.1无功补偿概述248

11.1.1无功功率补偿与功率因数的提高248

11.1.2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平衡249

11.1.3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249

11.2异步电动机的综合经济运行250

11.2.1异步电动机的综合经济运行计算与判定250

11.2.2保证异步电动机综合经济运行的措施251

11.3电力变压器的节电技术254

11.3.1电力变压器节电技术概述254

11.3.2电力变压器的合理选择258

11.3.3电力变压器的经济运行260

11.3.4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的管理263

11.4电力变流器的节电技术264

11.4.1电力变流器概述264

11.4.2电力变流器的经济运行267

11.5同步电动机补偿269

11.5.1同步电动机补偿概述269

11.5.2同步电动机的补偿能力270

11.5.3同步电动机的经济运行271

11.6并联电容器补偿271

11.6.1并联电容器补偿概述271

11.6.2确定并联电容器补偿容量的一般方法271

11.6.3并联电容器的补偿方式273

11.6.4并联电容器的接线方式和投切方式275

11.6.5并联电容器运行的管理276

11.7并联补偿器补偿276

11.7.1静止无功补偿器276

11.7.2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型静止无功补偿器278

11.7.3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型静止无功补偿器283

11.7.4静止无功发生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284

第12章 电能质量的改善286

12.1电能质量概述286

12.1.1电能质量的基本概念286

12.1.2电能质量控制技术287

12.1.3电能质量的改善措施288

12.2频率偏差及其调整措施289

12.2.1频率偏差限值289

12.2.2频率偏差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89

12.2.3有功功率平衡与频率调整290

12.3电压偏差及其调整措施290

12.3.1电压偏差及其限值290

12.3.2电压偏差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91

12.3.3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调整293

12.3.4电压无功管理296

12.4电压波动与闪变及其改善措施298

12.4.1电压波动与闪变概述298

12.4.2炼钢电弧炉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及其改善措施300

12.4.3电阻焊机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及其改善措施302

12.4.4电动机起动引起的电压变动与闪变及其改善措施302

12.4.5轧钢机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及其改善措施303

12.5谐波及其抑制措施304

12.5.1谐波及其允许值304

12.5.2电力系统的谐波源307

12.5.3谐波的危害308

12.5.4谐波的抑制措施308

12.5.5谐波管理315

12.6三相电压不平衡及其改善措施316

12.6.1三相电压不平衡及其限值316

12.6.2三相不平衡的危害318

12.6.3三相电压不平衡的改善措施322

第13章 分布式发电与能源系统优化利用技术326

13.1分布式发电概述326

13.1.1集中式发电与分布式发电326

13.1.2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327

13.1.3分布式发电与智能能源网328

13.2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技术328

13.2.1基于燃用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328

13.2.2基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329

13.2.3基于能源的梯级利用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发电技术333

13.3储能336

13.3.1储能技术的作用与储能形式的分类336

13.3.2机械储能337

13.3.3电磁储能337

13.3.4电化学储能338

13.3.5相变储能339

13.4微电网340

13.4.1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340

13.4.2微电网的基本结构341

13.4.3微电网的运行346

13.4.4微电网的控制347

13.4.5微电网的监控与能量管理及优化控制353

第14章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58

14.1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概述358

14.2能量管理系统358

14.2.1能量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359

14.2.2能量管理系统总体结构359

14.2.3能源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359

14.2.4能量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361

14.2.5能量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连接361

14.3配电管理系统361

14.3.1配电管理系统概述361

14.3.2配电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62

14.3.3配电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互联364

14.4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365

14.4.1我国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365

14.4.2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结构365

14.4.3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366

14.4.4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历程367

14.4.5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架构368

14.4.6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374

14.5智能用电服务系统376

14.5.1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概述376

14.5.2互动服务平台376

14.5.3技术支持平台377

14.5.4信息共享平台382

14.5.5通信网络与安全防护382

参考文献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