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秦汉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秦汉卷
  • 郑师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863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秦汉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秦汉文化与大一统社会5

第一节 大一统政权的建设与多民族的统一7

第二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11

第三节 秦汉文化的差异及不同的社会影响16

第二章 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21

第一节 超迈往古的恢弘气势23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汇合26

第三节 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28

第三章 文化冲突与论争35

第一节 师今还是学古37

第二节 黄老、儒术39

第三节 盐铁会议42

第四节 经今古文之争45

第四章 吸纳百川,吞吐六合47

第一节秦、晋、楚、齐、鲁等地域文化的融合49

第二节 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55

一、与匈奴的文化交流55

二、与乌桓、鲜卑的文化交流60

三、与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62

四、与羌、氐族的文化交流65

第三节 汉文化与西域及海外文化的交融66

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67

二、与西亚、罗马、印度的文化交流68

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化交流71

第四节 对秦汉文化交流的思考74

第五章 经学——秦汉时期的学术主流79

第一节 博士与汉代经学81

一、六经的早期传承与汉初经学81

二、博士、博士弟子与汉代经学的发展83

第二节五经的传承86

一、《易》的传承86

二、《书》的传承90

三、《诗》的传承94

四、《礼》的传承97

五、《春秋》的传承99

第三节 汉代经学的成就103

一、何休的《公羊》三世说104

二、郑玄对今古文的调和106

第四节 语言文字学的创立与初步发展108

一、从小篆到隶书108

二、《尔雅》、《方言》、《释名》111

三、《说文解字》的成就113

第六章 天人分际与古今之义117

第一节 秦统治者对法家以外思想学说的吸收与运用119

第二节 汉初黄老的朴素唯物论121

一、《黄老帛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121

二、《淮南子》以道为本的宇宙生成论124

三、《淮南子》体道而无为的社会历史观126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体系128

一、以神学目的论为核心的宇宙观128

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思想132

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135

四、三统循环的历史观136

第四节 两汉之际的正宗思想138

一、刘向、刘歆的折衷思想138

二、《白虎通义》的社会政治思想140

三、《白虎通义》的历史观144

第五节 王充对神学体系的诘难145

一、天地自然无为的观点和对天人感应说的非议145

二、无鬼思想和对世俗迷信的批判147

三、实知的认识论主张和对经传虚妄诸说的质疑150

第六节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想152

一、王符以元气为本的宇宙观153

二、王符的德教思想155

三、仲长统的天人关系论157

四、仲长统对历史变化趋势的理论探索158

五、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改良设想160

第七章 天与神佛的世界165

第一节 正宗神学理论与郊祀、封禅167

一、五德终始说167

二、谶纬的流行169

三、郊祀与封禅171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世俗迷信176

一、淫祀176

二、神与自然崇拜178

三、方士与巫术179

四、卜筮与相法181

五、禁忌184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185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根源185

二、道教的兴起187

第四节 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早期活动189

第八章 尊尊亲亲的宗法与伦理193

第一节 秦代的伦理规定195

第二节 汉代的礼制建设198

一、叔孙通制朝仪198

二、宗庙迭毁之议199

三、以孝治天下201

第三节三纲——君权与父权结合的伦理要求204

第四节五常——自觉修养与社会规范209

第五节 义利观212

第六节 妇女观218

第九章 修身与博学的教育体制223

第一节 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25

第二节 汉代的官学与私学227

一、官学的设立228

二、私学的发展233

第三节 选举制度238

一、秦朝选举制度239

二、两汉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利弊得失241

三、两汉选举制度和教育245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246

一、秦汉教育思想的演变246

二、董仲舒、扬雄、王充教育思想比较250

第十章 大一统政局下的史学257

第一节 秦与汉初的史学259

一、秦朝的史官制度259

二、秦始皇的史学政策261

三、对秦亡汉兴经验教训的总结263

第二节《史记》——史家之绝唱265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史动机265

二、《史记》的体例与内容特点267

三、《史记》的思想价值269

第三节 两汉之际的史学274

一、对《史记》的补续与评论274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活动277

第四节《汉书》的成就281

一、第一部大一统皇朝的信史281

二、首创纪传体断代史284

三、多种专史领域的开拓285

四、史观中的进步因素287

第五节《东观汉记》与《汉纪》290

一、汉代的史官与起居注290

二、《东观汉记》的修撰291

三、《汉纪》和荀悦的史学思想293

第十一章 大气磅礴的秦汉文学297

第一节 专制制度下的秦代文学299

第二节 汉代的辞赋302

一、汉代辞赋兴盛的原因302

二、汉代前期的骚体赋304

三、散体大赋的兴盛和衰落307

四、抒情小赋的兴起313

第三节 汉代的散文315

一、异彩纷呈的论说散文315

二、成就卓著的历史散文324

第四节 汉代的诗歌330

一、乐府民歌330

二、五言诗的兴起336

第五节 汉代的文论340

一、汉代文论的特点340

二、《毛诗序》与汉儒的诗歌理论341

三、有关屈原楚辞的文学论争343

四、扬雄的文学观346

五、王充的文学主张347

第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353

第一节 绘画和书法355

一、绘画355

二、书法与碑刻361

三、画像石与画像砖362

第二节 建筑与雕塑367

一、建筑与园林367

二、雕塑372

第三节 工艺美术379

一、青铜器379

二、陶瓷382

三、织染工艺384

四、漆器385

五、玉器387

六、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388

第四节 音乐舞蹈392

一、乐舞管理机构392

二、音乐和歌唱393

三、舞蹈395

四、角抵百戏398

第十三章 勘天·格物·厚生——科学技术成就403

第一节 天文学与数学405

一、历法的修订与完善405

二、天象的观测与记录408

三、天体结构理论412

四、《周髀算经》中的数学运算414

五、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416

第二节 地理学的新发展419

一、地图的制作419

二、《史记》、《汉书》的地理学成就421

三、气象与农业生产424

第三节 汉代医药学426

一、《神农本草经》426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428

第四节 地震观测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431

一、张衡与地动仪431

二、对电和磁性的认识433

三、炼丹术的兴起435

四、生物学知识的丰富438

第五节 农业科学技术与水利工程441

一、农学理论的发展441

二、农具的改良443

三、耕作技术的进步445

四、农田水利工程449

第六节 手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451

一、造纸术的发明451

二、冶炼业的成熟454

三、纺织业的发展458

四、酿酒及其他制作行业的技术进步462

第十四章 秦汉风俗469

第一节 衣食住行471

一、式样繁多的服饰471

二、饮食结构的多元化477

三、居室状况的改进480

四、便利的交通485

第二节 婚姻与丧葬488

一、婚姻礼俗488

二、丧葬礼俗490

第三节 节令习俗493

一、除夕与元旦494

二、元宵节495

三、上巳节496

四、寒食节、清明节496

五、端午节497

六、七夕498

七、重阳节498

第四节 社会时尚499

一、任侠499

二、节义504

三、名士风雅506

参考书目510

再版后记5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