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 陈荣富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634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5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1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12

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23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5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25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副产品或伴生物34

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38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的再界定47

一、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47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政策49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50

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55

一、方法的层次性与重要性55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基础性工作56

三、把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方法统一起来61

四、把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66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69

第一节 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70

一、中学时代: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70

二、大学时代: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73

第二节 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79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解放作用79

二、《莱茵报》时期投身政治斗争的影响84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87

四、《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新发展89

第三节 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确立101

一、《德法年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史上的意义101

二、关于宗教异化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104

三、关于宗教约束与世俗约束的关系的精辟分析109

四、关于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的初步认识111

五、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的精彩解析114

第四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118

一、《导言》的哲学性质从整体上仍属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119

二、《导言》的宗教观从整体上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水平上121

三、把《导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的原因分析128

第五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131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崭新成果131

二、“劳动异化”是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133

三、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宗教的存在和发展141

四、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宗教消亡的途径147

五、《手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152

第三章 恩格斯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155

第一节 从反对宗教虔诚主义到怀疑基督教156

一、对宗教虔诚主义和正统神学的批判156

二、对基督教信仰从局部怀疑到整体怀疑160

第二节 通过施特劳斯走向唯心主义无神论165

一、从“青年德意志派”到崇信施特劳斯的《耶稣传》165

二、对黑格尔“现代泛神论”的信奉168

三、在批判谢林中达到唯心主义无神论170

第三节 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无神论175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影响175

二、对卡莱尔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及其局限性178

三、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超越187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190

一、宗教冲突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冲突191

二、共产主义是真正的无神论社会192

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总根源195

四、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198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203

第一节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标志性论著203

第二节 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观的总批判206

一、从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到同它彻底划清界限206

二、全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宗教观209

第三节 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宗教的世俗基础212

一、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宗教之谜的道路212

二、实践本体论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215

第四节 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宗教的本质220

一、费尔巴哈建立在抽象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宗教观220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223

三、宗教学说史上宗教观的革命变革226

第五节 揭示了宗教发展变化的根源,使宗教史成为一门科学229

一、所有抽掉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229

二、初探了自然宗教的产生和发展231

三、初步论述了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234

四、论述了研究基督教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37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必然性和途径的新论述240

一、宗教“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240

二、宗教异化的消亡以异化劳动的消灭为前提242

三、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244

第七节 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作用的进一步揭示246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的四种含义246

二、宗教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联系250

三、资本主义社会与宗教254

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化260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宗教研究基本原则的新阐述262

一、《〈政治经济学〉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262

二、同唯心主义宗教观彻底划清界限263

三、“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对宗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265

四、宗教发展的动力及其相对独立性267

第二节 《资本论》对宗教研究方法的新概括268

一、宗教研究方法新概括的提出及其意义268

二、怎样理解“唯一科学的方法”273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评价274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74

二、论古代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基督教的产生275

三、论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281

四、学界为什么忽视或否定《资本论》对基督教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正面功能的肯定284

第四节 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286

一、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及其产生287

二、商品货币拜物教是商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宗教”291

三、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商品货币拜物教292

第五节 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大趋势298

一、宗教世俗化理论的伟大变革298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300

三、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305

第六节 对宗教消亡的哲学-经济学论证307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论述宗教消亡的理论框架308

二、“三大社会形态”的宗教信仰特征312

三、对宗教消亡条件的哲学-经济学论证315

四、宗教消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325

第六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328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根源和消亡329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宗教本质的诠释329

二、恩格斯从哲学认识论的维度对宗教本质的界定333

三、反对向宗教宣战或用法令取消宗教336

四、对宗教消亡论的全面系统总结340

第二节 恩格斯论基督教的产生344

一、恩格斯研究基督教史的动因344

二、基督教的产生适应了统一的罗马帝国的政治需要345

三、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348

四、基督教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352

第三节 基督教是“适应时势的宗教”362

一、从惨遭迫害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63

二、从罗马帝国的国教到成为世界宗教367

三、恩格斯对宗教发展规律的揭示376

第四节 全面评价中世纪和中世纪的基督教377

一、对中世纪和中世纪基督教的历史主义观点377

二、中世纪基督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379

三、中世纪基督教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巨大历史功绩385

四、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393

五、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末巨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396

第五节 论宗教异端与宗教改革409

一、宗教异端的种类及对它们的评价409

二、城市异端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413

三、宗教改革的原因和性质419

第六节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422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由来422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426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的认识过程431

第七节 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437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缘起437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预定论”思想438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神圣的“天职”说441

四、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新教禁欲主义443

五、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影响445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第二次飞跃44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两次飞跃447

一、“两次飞跃”说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447

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人类学著作对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44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性质的认识历程453

一、1879年以前认识的偏颇与含糊453

二、1880年以后认识的修正和升华457

第三节 对原始宗教的性质和宗教分类的认识飞跃460

一、马克思以前的宗教学者对宗教的分类及其局限性460

二、187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分类说的含糊性462

三、恩格斯晚年的宗教分类说的严谨性与科学性466

第四节 论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470

一、正确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自然宗教”的论述470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宗教产生根源的全面把握472

第五节 原始宗教的发展历程483

一、马克思对拉伯克的原始宗教发展阶段说的摘录和批注483

二、马克思的摘录和批注的意义488

第六节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491

一、“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命题的提出491

二、对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494

三、从政治向度向文化向度的转变497

第七节 原始宗教的认识功能499

一、原始宗教是人类收获的最早精神文化成果499

二、神话和幻想是宗教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重要形式501

三、原始宗教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规范的作用506

第八节 原始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506

一、提供社会组织结构模型507

二、维系社会集团统一性的精神纽带514

三、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520

第九节 原始宗教与掌握世界的艺术形式528

一、艺术是原始宗教礼仪的工具和副产品529

二、原始宗教与音乐、舞蹈533

三、原始宗教与雕塑535

四、原始宗教与文学538

第八章 列宁的宗教思想542

第一节 列宁宗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542

第二节 对现代宗教的根源的新阐述545

一、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545

二、现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546

三、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547

四、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549

第三节 对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论述551

一、列宁着眼于批判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551

二、全面评价列宁的宗教政治功能论553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556

一、必须从理论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界限556

二、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559

三、克服宗教问题上的“左”倾错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562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569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过程570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初步形成571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579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全面形成591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完善594

第二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601

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依据602

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形成过程623

三、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探索626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创立的重大意义632

一、理论创新意义633

二、实践创新意义639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现时代642

第一节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642

一、“鸦片论”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政治功能的评判643

二、“鸦片论”提出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645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648

四、不能用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代替宗教的其他功能650

第二节 怎样正确认识“宗教外衣论”654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宗教外衣”所指的三种情况654

二、正确区分和评价各种“宗教外衣”658

三、马克思、恩格斯和韦伯观点之比较665

第三节 对宗教定义的再探索673

一、对宗教定义的评说673

二、对宗教定义的新概括675

第四节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680

一、评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化”理解680

二、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理解692

三、评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纯政治化”理解703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宗教的现实708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宗教世俗化理论708

二、对“非世俗化”理论的质疑714

三、“宗教复兴论”与“宗教消亡论”720

第六节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724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24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729

三、用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740

参考文献743

后记7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