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寒声文集 第3卷 晋剧声腔音乐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寒声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三晋出版社
- ISBN:754570282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寒声文集 第3卷 晋剧声腔音乐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晋剧声腔的母体何来1
一、何谓梆子腔的“远源”1
二、形成梆子腔的“近源”3
三、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流变4
四、从“山陕班”到“山陕梆子”5
五、板腔体音乐“腔”释9
六、晋语中区与晋剧声腔11
七、区域文化的平民审美共识14
第二章 晋商与晋剧声腔16
一、晋商简介16
二、晋商与晋剧17
三、从利用到改造、创新23
四、中路梆与张家口晋商28
第三章 晋剧音乐是中国梆子腔系之一30
一、“和而不同”的板腔体梆子腔30
二、同州梆与蒲州梆的原生态同源分流30
三、梆子腔首传至山西上党区与上党大戏31
四、梆子腔东传32
五、梆子腔南传33
六、梆子腔西传35
七、梆子腔北传39
八、梆子腔特传之一42
九、盛衰流变看发展43
第四章 方音融腔中的中路梆子44
一、“方音融腔”与并州片晋语声调44
二、板眼、板式与红黑述略45
三、晋剧主腔的“板式”分类48
四、晋剧的辅助腔61
(一)腔儿(花腔)61
(二)影子70
(三)苦相思73
(四)晋昆与杂曲82
第五章 晋剧唱念与平民音乐文化99
一、晋剧唱词、念白、辙口99
(一)梆子戏唱、念与音乐文化99
(二)通俗“辙口”在晋剧唱、念中的地位106
(三)遵辙、方音转腔113
二、晋剧调门、音阶、调式、音列114
(一)晋剧的调门流变114
(二)晋剧的音阶、调式116
(三)音列与晋剧音列124
(四)徵调式羽腔释124
三、晋剧声腔形成的历史轨迹127
(一)晋剧音乐人物调查表127
(二)晋中最早的晋商承班137
(三)“三庆娃娃班”突破“遵蒲为尚”138
(四)晋中籍娃娃班的遍地开花139
(五)三多堂唱“会戏”的历史功绩140
(六)山西梆子女演员登台141
第六章 从中路梆子腔到晋剧唱例142
一、出生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路梆时代)晋剧部分演员唱例143
二、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晋剧部分演员唱例154
三、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晋剧部分演员唱例166
四、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晋剧部分演员唱例191
五、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晋剧部分演员唱例215
六、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晋剧部分演员唱例244
七、晋剧唱腔选场谱例274
第七章 晋剧文武场的个性流变286
一、从山陕梆到晋剧音乐的衍变286
(一)“学蒲为尚”和晋方言的审美矛盾286
(二)音随地改的急剧变化287
(三)“声腔”流变是艺人群体的艺术创新288
二、从配套乐器改革到文武场个性演奏磨炼290
(一)晋剧乐器改革后的文武场传统编制290
(二)文场乐器建制与演奏290
(三)武场乐器建制与演奏293
三、晋剧文场曲牌举要298
(一)丝弦曲牌选例299
(二)唢呐、笛子曲牌选例313
(三)吹打乐曲牌选例319
四、晋剧传统锣鼓谱举要328
(一)唱腔锣鼓谱选例328
(二)身段锣鼓谱选例335
(三)轰场锣鼓谱选例339
五、附记354
(一)晋剧文、武场图释举要354
(二)鼓师演奏行话浅释355
(三)锣鼓字谱说明355
(四)晋剧文、武场演奏座位图释356
(五)晋剧(中路梆子)流行地域图及其说明357
(六)形成晋剧地域和流行地域审美简释357
(七)晋剧(中路梆子)流行地域图359
第八章 温故而求新360
一、晋剧念白应坚持并州方音声调的合理改进362
二、晋剧“声训”应坚持并州语系的双科学“四练”364
(一)声练365
(二)字练366
(三)腔练368
(四)剧练370
三、晋剧剧目与行当唱腔急需注意全面发展371
四、晋剧编曲与“演员流派”创造的和谐演进372
五、建立和而不同的晋剧新型个性乐队375
(一)建立和而不同的晋剧新型个性乐队阐释375
(二)方言字声与戏曲文武场乐队的关系376
(三)梆子腔音阶、调式与乐队的关系377
六、晋剧进入“文人圈”后的喜与忧381
七、有关晋剧音乐著作一览表384
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与“拓扑学”特征不变量论386
编后语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