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裴斐文集 第5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裴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09528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裴斐-文集;文艺理论-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裴斐文集 第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论语讲评3
前言3
学而第一11
一、人生两件事11
二、儒家仁道之根本14
三、巧言令色好不好?17
四、严于律己19
五、当官须知21
六、道德与文章22
七、道德第一的偏颇与如何看待女性25
八、自尊与谦逊28
九、重丧祭是为了活人30
十、儒家人格理想31
十一、孝之一解33
十二、儒家社会理想35
十三、与人交要讲原则38
十四、物质与精神、言与行、学与问40
十五、教学相长与精益求精42
十六、知己与知人44
为政第二45
一、美好的空想45
二、孔子重大失误46
三、王道与霸道48
四、孔子晚年的自白49
五、释孝之一51
六、释孝之二52
七、释孝之三53
八、释孝之四54
九、孔子喜欢内向型性格55
十、知人不难57
十一、温故与知新的关系59
十二、专与博的关系60
十三、做了再说62
十四、合而不从63
十五、学与思的辩证关系64
十六、关于排斥异端66
十七、为学切忌不懂装懂68
十八、多闻多见与谨言慎行69
十九、用人唯贤70
二十、居上位者须以身作则71
二十一、孔子自我解嘲72
二十二、人无信则事无以成72
二十三、承传与变通74
二十四、合情合理(礼与义)76
八佾第三77
一、对僭礼者怒斥77
二、对僭礼者讽刺78
三、礼乐与仁的关系80
四、仁与礼之本81
五、孔子感叹周天子名存实亡82
六、孔子维护君主制又一例83
七、争与让84
八、教学相长又一例86
九、言而有征,无征不信87
十、不欲观之礼88
十一、至仁至孝者可治天下89
十二、孔子重祭祀但不相信鬼神之实在90
十三、有求无媚91
十四、温故知新又一说92
十五、敬谨以求实93
十六、尚礼不尚力95
十七、虚应故事也比荡然无存好96
十八、孔子感叹世无知己97
十九、维护君主制又一例98
二十、中庸之为美99
二十一、既往不咎101
二十二、孔子贬管仲102
二十三、孔子知音者104
二十四、天涯何处无知己105
二十五、孔子的审美理想106
二十六、孔子又在发牢骚108
里仁第四109
一、择邻而居109
二、安仁与利仁110
三、好好,恶恶111
四、志于仁则无恶行112
五、君子须时时处处守仁不违113
六、世无仁者的感慨114
七、观过亦可知其人品116
八、生命不息,闻道不止117
九、有志于道者不讲究吃穿118
十、无可无不可,但以义为从119
十一、德治与刑治120
十二、孔子对“利”之偏见121
十三、礼主敬而以让为实123
十四、首先要有真才实学124
十五、忠恕即仁125
十六、重义轻利127
十七、贤与不贤皆可为师128
十八、敬而无违乃孝道之根本129
十九、孝道箴言130
二十、(标题原缺)131
二十一、孝子之至情132
二十二、言不轻出,恐行之不及133
二十三、以约自守则少失134
二十四、强调慎言过了头135
二十五、孔子自叹自励之辞136
二十六、谏而不数137
公冶长第五138
一、孔子择婿138
二、孔子择婿其二139
三、君子必有良师益友140
四、对子贡的评价141
五、口才无关紧要,太会说话反而不好143
六、为何弟子不听话反而高兴?144
七、孔子欲浮海145
八、当官的好找,仁人难觅146
九、孔子偏爱颜渊147
十、孔子发脾气148
十一、个人欲望与刚毅可得兼乎?149
十二、仁恕岂易151
十三、孔子不言性与天道152
十四、子路惟恐有闻154
十五、不耻下问155
十六、称美子产156
十七、称美晏婴157
十八、孔子不信占卜158
十九、就事论事与全面评价有别159
二十、再思可矣161
二十一、“愚不可及”乃夫子自道162
二十二、孔子思归164
二十三、关于不念旧恶165
二十四、枉即不直166
二十五、做人要有节概167
二十六、师生言志169
二十七、孔子说话过头171
二十八、孔子以好学自诩172
雍也第六173
一、孔子极许冉雍173
二、居敬而行简174
三、只有颜渊好学176
四、周急不继富177
五、当与即与179
六、犁牛之子不妨做牺牛180
七、颜渊三月不违仁181
八、孔子以弟子自傲182
九、闵子骞有庄子之风183
十、孔子与弟子诀别184
十一、贤者安贫乐道185
十二、不为与不能有别186
十三、学有小大之分187
十四、用人先看人品188
十五、“不伐”谈何容易189
十六、深叹世之但重佞与色190
十七、怪叹道之不行191
十八、文质并重192
十九、直与罔193
二十、知不如好,好不如乐194
二十一、中人分上下195
二十二、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197
二十三、智者动,仁者静199
二十四、鲁须一变,齐须再变200
二十五、叹世风之不古201
二十六、仁者不愚202
二十七、博学不易,反约尤难203
二十八、孔子发誓204
二十九、中庸之德206
三十、圣(博施济众)与仁(推己及人)207
述而第七209
一、述与作209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10
三、孔子四忧211
四、闲暇中的孔子形容212
五、孔子叹老213
六、分辨道、德、仁与艺214
七、孔子收学生的条件215
八、启发式教育与举一反三216
九、吊丧食不甘味,哭不复歌217
十、行与藏,勇与谋218
十一、孔子比颜渊有人情味220
十二、孔子之所慎,敬而远之221
十三、孔子陶醉在音乐之中222
十四、争国与让国223
十五、孔子想当隐士224
十六、孔子年将五十还想重新学起225
十七、孔子讲课用雅言226
十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27
十九、孔子承认有天才但不以天才自居228
二十、孔子反对力与乱,不信怪与神230
小结232
杜诗分期研究239
前言239
第一讲 杜诗八期论243
一、壮游时期是杜诗风格尚未形成的懵懂期245
二、长安十年是杜诗风格的形成期247
三、辗转兵燹是杜诗既成风格的发展期250
四、奔逃陇蜀是杜诗风格的变化期252
五、栖息草堂是杜诗新风格的形成期254
六、流离两川是杜诗风格的再变期256
七、羁留夔州是杜诗两类风格全面发展和登峰造极的时期258
八、落魄荆湘是杜诗发展的落潮和光辉的结束期261
第二讲 壮游时期266
第一章 懵懂岁月266
一、家世影响266
二、少年生活与精神面貌268
三、两次漫游269
四、与高李之交游272
第二章 平庸的诗篇274
一、登临之作274
二、马与鹰278
三、交游与应酬280
四、对李白的肤浅认识282
第三讲 功名噩梦286
第一章 脱胎换骨的十年286
一、“有儒愁饿死”286
二、父闲之卒与家室之累287
三、艰难的出仕历程290
四、巨大的变化与视野的局限298
第二章 功利的漩涡301
一、陈情与述德301
二、生平第一首言志之作303
三、自叹哀苦305
第三章 忧时悯民306
一、对社会时事之关注306
二、《兵车行》307
三、《丽人行》309
第四章 对功利的超越311
一、酒后放言311
二、关于李白的三首诗316
三、马与鹰319
第五章 风格的形成322
一、噩梦初醒322
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导读323
三、前期风格的基本特点329
第四讲 辗转兵燹335
第一章 “少陵野老吞声哭”335
一、第一次逃难经历335
二、二《哀》二《悲》337
三、羁陷长安抒情之作342
第二章 潜赴凤翔与北征345
一、潜达行在,疏救房琯345
二、《北征》与《羌村》348
第三章 三入长安356
一、谏省偷安356
二、曲江游360
三、送郑虔与梦李白363
四、《义鹘行》与《画鹘行》365
第四章 三《吏》三《别》及其他367
一、《九日蓝田崔氏庄》367
二、《赠卫八处士》368
三、《洗兵马》369
四、三《吏》三《别》370
第五讲 奔逃陇蜀376
第一章 秦州诗376
一、述怀与遣兴376
二、怀人与寄赠378
三、写景与咏物386
第二章 陇蜀记行诗388
一、秦州至同谷388
二、《同谷歌》七首389
三、同谷至成都391
第六讲 栖息草堂396
第一章 苦海绿洲396
一、营建草堂种种396
二、创作风格的巨变400
第二章 闲适与疏放403
一、闲适诗举隅403
二、疏放诗举隅407
三、咏物之作410
第三章 慨世伤身之叹411
一、苦闷的流露411
二、两首歌行413
第四章 咏古与怀人415
一、咏古之作415
二、怀人之作417
第五章 论诗诗419
一、“遣兴莫过诗”与“语不惊人死不休”419
二、《戏为六绝句》422
三、对创作规律的认识425
第七讲 流离两川430
第一章 再入苦海430
一、人间行路难430
二、更高层次上的复归433
第二章 忧国伤时435
一、篇句举隅435
二、名篇佳制437
第三章 身世自叹439
一、流寓梓阆时期439
二、后期草堂及去蜀途中441
第四章 忆昔与悼友445
一、忆昔之作445
二、悼友之作446
第八讲 羁留夔州(上)451
第一章 夔州诗集杜诗之大成451
一、总体印象451
二、绝处逢生452
三、江山与风土之助454
第二章 体裁之备456
一、七律成就最高456
二、五律题材最全459
三、排律之得与失461
四、绝句成就仍不高但有明显变化465
五、古诗之纪实及其他467
第三章 各体名篇选讲470
一、七律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