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孟子浅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孟子浅释
  • 天宜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302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儒家;《孟子》-注释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孟子浅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梁惠王上9

第一章 明仁义而抑小利9

第二章 与民同乐11

第三章 五十步笑百步13

第四章 抨击暴政虐民17

第五章 仁者无敌19

第六章 孟子游说大梁无果21

第七章 保民而王23

以羊易牛23

仁术足可弥补见牛未见羊的缺憾25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6

捅穿齐宣王不王的用心在兴甲兵27

兴战必食有灾的恶果29

发政施仁,必定吸引四方人民投奔31

制定保障民生的产业政策33

爱民为本,民无饥寒,王道可行34

梁惠王下36

第一章 与民同乐,则王36

齐王急欲听闻“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道理36

与民同乐,则获百姓衷心拥戴37

第二章 文王之囿与齐王之囿39

第三章 规劝齐王效仿文王、武王之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41

“以大事小者”与“以小事大者”41

文武大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42

第四章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4

君与民众同忧乐,民众亦与君同忧乐44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45

劝止国君,正是爱护君主46

第五章 明堂与王政47

文王优先照顾鳏寡孤独47

公刘好货49

古公好色50

第六章 王顾左右而言他51

第七章 谈话的表面与背后52

第八章 汤武革命:诛杀民贼独夫54

第九章 治国不可独断专横55

第十章 吞并燕国取决于燕民悦与不悦57

第十一章 制止各国诸侯援燕伐齐的关键在顺应燕民58

第十二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60

第十三章 凿池筑城,同仇敌忾,与民死守62

第十四章 行仁政,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63

第十五章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64

第十六章 宠臣臧仓阻止鲁平公拜见孟子66

公孙丑上69

第一章 抓住当前行王政的最佳时机69

耻与行霸者管仲为伍69

当今行仁政,事半功倍古之人71

第二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73

孟子四十不动心73

主以必胜、无惧而不动心,皆非大勇74

志与气之辨76

浩然之气77

知言辨邪79

夫圣,孔子不居80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81

第三章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84

第四章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85

仁则荣,不仁则辱85

祸福无不是自己求来86

第五章 天吏无有不王87

第六章 扩充四端,安定天下88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88

扩充仁义礼智四端,足以保四海89

第七章 回到自身寻找原因91

第八章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92

第九章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93

公孙丑下95

第一章 得道者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95

第二章 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96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96

礼贤下士,尊德乐道,方可有所作为98

第三章 馈金合礼可受,君子不可以为金钱动心101

第四章 考察为都者五人,知罪者惟有孔距心102

第五章 有名无实,理当辞职;无官守,无言责,进退无己104

第六章 既无谋私之心,吊滕何必多言105

第七章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106

第八章 孟子难脱劝齐伐燕的被动107

第九章 没有君子之智,岂解君子之意109

第十章 绝不做降志辱没之事111

第十一章 留人不但要听其言,尤其要观其行113

第十二章 孟子之志,在天下之民举安115

第十三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117

第十四章 久于齐,非我志也118

滕文公上120

第一章 志向坚定,善国可成120

第二章 不可以他求,成事在世子121

第三章 仁人在位,仁政为本124

首定恒产,保证恒心125

什一之税,助法为优126

办学明人伦128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129

乡田同井,百姓亲睦130

第四章 大人、小人之事各有其分,天下之通义也131

一人所需之物,都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之人疲于奔命131

尧举舜分治天下136

后稷教民稼穑,唐尧启教人伦,所虑非凡,岂暇耕乎137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139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140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142

第五章 儒墨关于天生万物根源的纷争143

墨家以薄葬为贵,然而其信徒夷之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143

夷之针对儒家“若保赤子”的理念乘机抛出墨家“爱无差等”的命题144

夷之错在物有两个根本145

滕文公下148

第一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148

第二章 为大丈夫正名150

第三章 出仕和遵道151

出仕的急迫所在152

出仕必依正道,鄙弃丑陋的歪门邪道153

第四章 凡是有功者都应褒奖155

彭更偏在只尚体力之劳,不见传道之功155

食志与食功157

第五章 汤始征,自葛载158

商汤征讨葛伯,为匹夫匹妇复仇158

诛暴吊民行王政,四海之内翘首望160

第六章 王宫长幼卑尊皆善士只是假设,宋王为善实是无望162

第七章 谒见诸侯尚礼,在于诸侯的招贤若渴之心163

第八章 非义德行,立即停止165

第九章 为正人心,勇往直当护持三圣的道统166

大禹治水,功在千秋166

文武周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功绩辉煌168

孔子作《春秋》的本怀169

义无反顾,挺身捍卫先圣之道170

我欲端正人心,继承三圣的大业172

第十章 陈仲子之“义”,是自断生路的无知173

守蚯蚓之操的愚人173

陈仲子脱离人世常情的操守175

离娄上177

第一章 虽有尧舜之道,不行仁政,不能平治天下177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77

恭敬在于责难、陈善、闭邪的卫道功夫,屏除不臣的贼君之念178

第二章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80

第三章 仁与不仁,是存与亡的分界线181

第四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182

第五章 家之本在身183

第六章 善于树德教的典型引导国人、天下人184

第七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184

第八章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186

第九章 得天下者,仁德感天下187

第十章 仁义是人居身行世的安宅正路189

第十一章 天下太平的根本是亲亲、长长190

第十二章 诚则灵,至诚之心天之道190

第十三章 人心归向,必得天下191

第十四章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192

第十五章 观人观眸子194

第十六章 美好的品德要凭实际行动的表现194

第十七章 天下溺,援之以道195

第十八章 易子而教不会发生父子相责之事197

第十九章 事亲为大,守身为大,事亲养志198

第二十章 君正则国定199

第二十一章 毁誉之来,任其自然200

第二十二章 人生轻言的教训201

第二十三章 好为人师之害202

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追随小人,罪不容赦202

第二十五章 乐正子学古之道而不遵古道204

第二十六章 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204

第二十七章 事亲从兄,仁义之本205

第二十八章 大孝确定父子之间伦常的关系206

离娄下207

第一章 先圣后圣,其道相同207

第二章 孟子指责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属不实之词208

第三章 孟子建议齐宣王以三有礼的做法优待臣下,赢得君臣和谐209

第四章 及时离开无道昏君避祸211

第五章 君正莫不正211

第六章 大人杜绝非礼、非义之举212

第七章 “养”与“弃”的辩证法212

第八章 “不为”与“有为”之间213

第九章 言人不善,后果自负214

第十章 推崇孔子行中庸之道215

第十一章 惟义所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215

第十二章 大人永不失赤子之心216

第十三章 养生送死,孝子俱当216

第十四章 君子悟道的功夫217

第十五章 做学问的功夫,在于明道的深切218

第十六章 使天下人归服,在于人心服从219

第十七章 埋没贤能的人自食不祥的后果219

第十八章 君子耻得虚名,务求学问的根本220

第十九章 明天理之正,得圣人之道221

第二十章 大禹、商汤、文武、周公,诸圣勤政,特色各异,天理则一222

第二十一章 孔子《春秋》开创的扬善贬恶的笔法,是中国史书的优良传统223

第二十二章 孟夫子自告奋勇,愿将孔子道统的流风余韵继往开来224

第二十三章 取用中道,善防过头之害225

第二十四章 后羿咎由自取,收徒不问善恶225

第二十五章 决定人美的是心灵227

第二十六章 顺应自然,无为之治,学问深矣,大矣228

第二十七章 孟子鄙视趋附得势小人的陋俗229

第二十八章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230

第二十九章 为政与学道的异同232

第三十章 将朋友之道错用于父子之间的痛悔233

第三十一章 师道与臣道的不同235

第三十二章 人性相同,圣人与凡夫平等237

第三十三章 辱没人格、无耻之尤的人鬼行状237

万章上240

第一章 大孝之子,终身思慕父母240

第二章 大舜孝感天下,垂范至德要道243

不告而娶243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244

舜以兄友之道诚待不恭的弟弟246

第三章 仁人对于弟弟,只有亲爱,德化引导247

善加化导的兄友之道248

引导象负起治国的责任250

第四章 开解天子不得之臣,父亲不得之子的本意251

“齐东野人之语”不是历史的真实,不合圣人之道252

贵在真知,贵在揭示世事的真相253

第五章 禅让时代的天心与民心256

上天的认可与民众的拥戴256

虞舜顺从天意民心登天子位258

第六章 尧舜大同时代的禅让,夏商周三代的父位传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259

第七章 伊尹接受商汤礼聘的本怀262

第八章 孔夫子认命不认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气265

第九章 百里奚弃暗投明的智慧267

万章下270

第一章 圣之时者孔夫子集大成,则如金声玉振,开端良好,乐终完美270

第二章 周朝官爵俸禄的等级制度273

第三章 交友交德,平等互尊275

第四章 极端主义不是办法,行中道方有开阔的通路278

常情下礼赠应恭敬接受278

杀人越货者的劫夺之物绝不可受279

过头的行为堵死行道的机遇,同圣人之行相悖280

第五章 地位与处世的对应282

第六章 士人奉献与诸侯悦贤公养之道284

周济有别于赐予284

能养能用,方是王公尊贤的典范286

第七章 行在大义之路,出入礼仪之门288

拒绝不合礼仪的召唤288

君子行由义路,出入礼门290

第八章 孟夫子做人生学问的功夫292

第九章 王族公卿同非王族公卿职责的同异293

告子上295

第一章 告子祸害仁义的歪论295

第二章 人性之善,有如水之就下296

第三章 质疑“人与动物同气而不同性”之说297

第四章 荡涤告子“仁内义外”的大谬299

第五章 重申仁义在内心、人性善良的性善论301

第六章 永恒的法则紧随苍天生育的无数人民一起降临303

第七章 心灵相通在理义,理义功德在悦心305

人们后天的变坏,是由于环境的影响305

以大麦不变为例,说明同类相似,推断善良的人性决定人类思维生存方式的雷同306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308

第八章 本性的显示在于昼夜不失善思善行309

牛山濯濯之因310

夜气日消,堵塞本性311

良好的操行可守清净的心性312

第九章 齐王身边“一日暴之”与“十日寒之”的危险现状313

第十章 舍生取义,贤者勿丧314

第十一章 学问之道无他,在其找回丧失的人心317

第十二章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颠倒318

第十三章 弗思养身不如养桐梓,迷惑太深318

第十四章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319

第十五章 明白护理树立心之官则思的大人321

第十六章 天爵与人爵322

第十七章 饱乎仁义乃良贵,超过膏粱与文绣323

第十八章 感叹杯水车薪行仁的结局324

第十九章 仁熟则显威力325

第二十章 教学必以规矩326

告子下327

第一章 揣本而言,礼重乃当然之理327

第二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329

第三章 孝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应像虞舜那般,自怨而怀恋332

第四章 上下言“利”,亡国之兆;笃行仁义,王道必兴334

第五章 赠送礼品,贵在合于礼仪336

第六章 不具备仁德君子的境界,不能识别仁德者338

第七章 当今逢君之恶的大夫,是最危险的罪人341

第八章 有道的人事奉国君,务引其君合于道,用心于仁344

第九章 痛斥乱臣贼子的恶行败德346

第十章 中原治国,离不开尧舜中而不偏十分抽一的税率347

第十一章 白圭以邻为壑的治水术,违背大禹的治水法则,人为酿灾349

第十二章 亮与执的关系350

第十三章 好善优于天下351

第十四章 出仕的条件,行可、际可、公养,三者至少居一354

第十五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5

第十六章 教亦多术,或与或不与,无非教也357

尽心上359

第一章 安身立命的功夫359

第二章 承受正命,在于顺理而行,为正道尽力360

第三章 内求在仁,外求有道361

第四章 万物皆备于我362

第五章 凡夫俗子的糊涂人生363

第六章 人不可以无耻365

第七章 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366

第八章 贤王好善而忘势,贤士乐其道而忘人之势367

第九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67

第十章 豪杰自兴369

第十一章 富贵不能移易超人之士369

第十二章 佚道、生道,出发点、归宿点全在为民370

第十三章 圣王所过所在之处,上下与天地同流371

第十四章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72

第十五章 仁义通达天下372

第十六章 虞舜闻善,当下推行373

第十七章 不为不欲,人道清平375

第十八章 人有德慧术知者,在于恒存忧患意识375

第十九章 人品不同,处世大异376

第二十章 行仁政外的君子三乐377

第二十一章 天性生发仁义礼智,显示人类性善的本貌378

第二十二章 圣人为政的魅力——仁慈本性充分显示379

第二十三章 富民之制,引民仁爱381

第二十四章 君子志道,成章通达383

第二十五章 舜与跖之分,利与善之间384

第二十六章 执中有权,利益天下385

第二十七章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386

第二十八章 柳下惠守节不移387

第二十九章 九轫而辍,前功尽弃388

第三十章 性之身之,成功则一;假借图私,浪得虚名388

第三十一章 伊尹公天下,民心大悦之389

第三十二章 国家能安富尊荣,社会有孝悌忠信,善莫大焉390

第三十三章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392

第三十四章 切不可以小信大,抛弃人伦道德392

第三十五章 尧舜孝道高于天下394

第三十六章 居移气,养移体395

第三十七章 居天下之广居——不平凡气度的本源396

第三十八章 恒存恭敬之心,不待送礼之时397

第三十九章 圣人尽得天理而践形397

第四十章 三年之丧,不可轻改398

第四十一章 多方育人成才,乐在其中400

第四十二章 君子教人,中道而立,能者从之401

第四十三章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402

第四十四章 挟贵挟贤,求道之心不诚403

第四十五章 不可已而已,所当厚反薄,超越伦常,败悔必速404

第四十六章 亲亲、仁民、爱物405

第四十七章 智者处当务为急,仁者急亲贤为务406

尽心下408

第一章 梁惠王为扩张土地发动战争,祸害民众,惨无人道408

第二章 春秋之战的不义性在于敌国相征409

第三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10

第四章 仁者无敌,天下归心,各方百姓巴望武王匡正自己的国家411

第五章 与人规矩,引人入门,技巧高明,在人自力413

第六章 清净处世,贵贱一如414

第七章 杀人之亲,人亦杀其亲,无异自杀其亲,天下仇杀不停415

第八章 古今设关之异,古代御暴,当今为暴416

第九章 自身不正,不可令行禁止417

第十章 周德为先,周利于后,德利双赢417

第十一章 好名之人与苟非其人418

第十二章 以仁贤为本,则礼义、政事处之有道419

第十三章 不仁而得天下民心,未之有也420

第十四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20

第十五章 圣人,百世之师也422

第十六章 人行仁,便是道423

第十七章 惜别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424

第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424

第十九章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425

第二十章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君子行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小人惑世426

第二十一章 谨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他术”堵塞人心427

第二十二章 高子之说,浮在表面428

第二十三章 孟子审时度势,不可则止429

第二十四章 命运自立,天性当家430

第二十五章 充实善信,追求美、大、圣、神432

第二十六章 回头是岸433

第二十七章 征税无度,民惨国危434

第二十八章 国有三宝安,国失三宝危434

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死为何来435

第三十章 平静对待“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议论436

第三十一章 广施仁义利人利己,诱惑害人盗贼之心438

第三十二章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439

第三十三章 行仁在天性,守法待天命440

第三十四章 孟子所行,皆古之法度442

第三十五章 养心莫善于寡欲443

第三十六章 曾子不忍食羊枣443

第三十七章 狂狷之士与乡原德贼444

中道不可必得,故思狂狷之士445

乡原德贼,曲意迎世媚俗,与尧舜之道对立447

第三十八章 孟子当之无愧是孔夫子道统的传人449

初版记言4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