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5022106.jpg)
- 曹文洪,李占斌,陈丽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9587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1
1.1.1流域降水与径流1
1.1.2生态水文过程研究2
1.1.3流域泥沙来源研究4
1.1.4水文模型研究进展5
1.2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研究6
1.2.1坡沟系统侵蚀理论基础6
1.2.2坡面侵蚀对沟道侵蚀的作用7
1.3淤地坝对水沙资源的调控及坝系稳定研究8
1.3.1淤地坝对水沙资源的调控研究8
1.3.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淤地坝坝系规划研究8
1.3.3建坝顺序及建坝间隔9
1.3.4坝系稳定性研究9
1.3.5 GIS及其模型在淤地坝设计中的现状及展望10
1.4沟道工程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10
1.4.1沟道工程对径流的影响11
1.4.2沟道工程对泥沙的影响12
第2章 流域次暴雨水沙响应模型13
2.1径流侵蚀功率的理论基础14
2.2流域次暴雨水沙响应模型的建立14
2.2.1岔巴沟流域概况15
2.2.2次暴雨水沙响应关系的建立及验证15
2.2.3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流域次暴雨水沙响应模型18
2.3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在不同尺度坡面侵蚀产沙中的应用19
2.3.1概述19
2.3.2研究区域概况19
2.3.3坡面次暴雨水沙响应关系的建立19
2.4不同空间尺度次暴雨径流侵蚀功率与降雨侵蚀力对比研究21
2.4.1概述21
2.4.2研究结果与分析22
2.5流域次暴雨水沙响应关系的验证24
2.5.1蛇家沟及团山沟流域24
2.5.2南小河沟流域25
2.5.3纸坊沟流域27
2.5.4窟野河流域28
2.5.5三川河流域29
2.5.6典型对比流域31
2.5.7大理河流域34
2.6不同尺度流域次暴雨水沙响应关系分析35
第3章 流域地貌形态特征量化及其与侵蚀产沙耦合37
3.1地貌形态特征三维分形信息维数测定方法37
3.1.1三维分形GIS实体的创建38
3.1.2三维分形GIS实体的虚拟量化40
3.1.3三维分形GIS扫描41
3.1.4线性回归44
3.1.5标度归一44
3.2典型流域地貌分形量化47
3.2.1岔巴沟流域简介47
3.2.2水文泥沙控制站与水沙特性数据的收集48
3.2.3岔巴沟流域地貌分形特征53
3.3岔巴沟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地貌临界计算55
第4章 流域降雨水沙过程及分布式模型研究63
4.1降雨径流、侵蚀产沙的物理过程和力学机理63
4.1.1有效降雨过程63
4.1.2植物截留过程64
4.1.3土壤入渗过程64
4.1.4地表径流过程65
4.1.5土壤侵蚀过程66
4.1.6径流输沙过程66
4.1.7流域产沙过程66
4.2场暴雨小流域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建立67
4.2.1流域网格的划分67
4.2.2模型建立67
4.2.3模型的验证68
4.3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70
4.3.1减水减沙方案设计70
4.3.2减水减沙效益评价71
4.3.3流域配置措施优化75
4.4淤地坝子模型76
4.4.1“一大件”结构76
4.4.2“两大件”结构77
4.4.3“三大件”结构78
第5章 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示踪研究80
5.1流域泥沙来源示踪研究技术原理80
5.1.1典型淤地坝的选取80
5.1.2坡地及淤积层土样选取及其干容重测定82
5.1.3淤地坝淤积信息观测与分析82
5.1.4典型坝淤积信息与侵蚀性降雨响应关系83
5.1.5淤积信息的剖面分布规律85
5.2流域侵蚀产沙特征示踪分析86
5.2.1研究区背景值的确定86
5.2.2流域不同地貌部位侵蚀产沙来源示踪分析87
5.2.3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产沙来源示踪分析92
5.3小流域侵蚀产沙来源示踪93
5.3.1流域侵蚀产沙来源93
5.3.2典型降雨事件下流域主要侵蚀产沙来源变化94
5.3.3降雨侵蚀产沙与淤积泥沙对比分析96
5.4流域侵蚀产沙特征演变97
5.4.1基于流域定位实测资料的流域侵蚀产沙演变97
5.4.2基于黄土高原土壤流失方程的流域侵蚀产沙模数计算98
5.4.3基于淤地坝淤积信息的淤地坝坝控流域侵蚀产沙演变103
5.4.4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确定方法比较104
第6章 流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模拟与调控106
6.1重力侵蚀数值分析原理107
6.1.1滑坡稳定分析中的极限平衡方法107
6.1.2有限差分强度系数折减法基本原理107
6.1.3崩塌滑坡的蒙特卡洛概率计算108
6.1.4 FLAC3D数值模拟原理109
6.1.5坡沟系统作用力109
6.1.6 Rosenblueth矩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111
6.2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数值模拟研究114
6.2.1研究区概况114
6.2.2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及有限差分计算模型114
6.2.3土体物理力学指标115
6.2.4数值计算过程116
6.2.5坡沟系统稳定性变化特征116
6.2.6坡沟系统位移场分布模拟117
6.2.7坡沟系统应力场分布模拟119
6.2.8坡沟系统塑性区分布模拟120
6.3小流域重力侵蚀数值模拟研究121
6.3.1复杂地形的FLAC3D建模方法121
6.3.2小流域概化模型及有限差分计算模型122
6.3.3小流域重力侵蚀发育情况123
6.3.4小流域位移场分布模拟123
6.3.5小流域应力场分布模拟126
6.3.6小流域塑性区分布模拟126
6.3.7 Rosenblueth矩估计方法计算127
6.4淤地坝对小流域重力侵蚀的调控作用128
6.4.1淤地坝小流域有限差分计算模型128
6.4.2淤地坝对位移场分布调控作用128
6.4.3淤地坝对应力场分布调控作用130
6.4.4淤地坝对塑性区分布调控作用131
第7章 流域坝系工程优化模拟133
7.1坝系规划方法研究进展133
7.2韭园沟坝系建设情况134
7.3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研究135
7.3.1建模方法135
7.3.2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140
7.3.3建坝顺序优化模型141
7.3.4非线性优化规划结果142
7.3.5建坝顺序优化计算及结果148
7.4坝系防洪标准研究149
7.4.1关于坝系防洪标准问题149
7.4.2相对稳定坝系防洪标准研究方法150
7.4.3模型设计151
第8章 淤地坝规划与规模布局新技术154
8.1淤地坝规划建设中的技术问题154
8.1.1淤地坝坝系的相对稳定154
8.1.2淤地坝洪水设计标准和不达标淤地坝的处理标准156
8.1.3淤地坝淤满再用还是随淤随用157
8.2新时期淤地坝建设指导思想158
8.3淤地坝规模布局技术研究159
8.3.1建坝规模潜力分析159
8.3.2减沙需求的建坝规模分析161
8.3.3延安市拟建淤地坝规模确定163
第9章 淤地坝快速施工技术164
9.1水坠坝坝体排水系统技术优点165
9.1.1适用性165
9.1.2可行性165
9.1.3功效性165
9.2水坠坝坝体排水系统技术内容165
9.2.1技术系统实施背景165
9.2.2技术方案167
9.2.3技术实施167
9.3水坠坝坝体排水系统技术应用效果168
9.3.1表面观察169
9.3.2施工速度169
9.3.3经济性比较170
9.3.4推广前景170
9.4淤地坝坝体排水中的新材料应用170
第10章 淤地坝放水建筑物结构优化技术171
10.1淤地坝放水建筑物型式171
10.1.1卧管式放水工程171
10.1.2竖井式放水工程171
10.2放水工程具体实用新型设计172
10.3新型放水工程水力试验174
10.3.1宋家沟淤地坝实体概况174
10.3.2放水工程的水力设计要求176
10.3.3模型及试验方案设计176
10.3.4流量系数方法178
10.3.5水力试验结果与分析180
第11章 淤地坝结构设计与施工管理技术184
11.1淤地坝卧管结构设计184
11.1.1淤地坝卧管结构设计184
11.1.2卧管横断面尺寸设计185
11.1.3消力池横断面尺寸设计185
11.1.4方形卧管与消力池盖板厚度设计185
11.1.5方形卧管侧墙厚度设计186
11.2淤地坝涵洞结构设计186
11.2.1方形涵洞盖板厚度设计186
11.2.2圆形涵洞壁厚设计187
11.2.3圆形涵洞配筋设计187
11.3淤地坝卧管设计具体实例187
11.3.1卧管放水孔直径确定187
11.3.2卧管断面尺寸设计188
11.3.3消力池断面尺寸191
11.3.4方形卧管与消力池盖板厚度191
11.3.5方形卧管侧墙、基础尺寸195
11.3.6消力池侧墙、基础尺寸197
11.4淤地坝涵洞结构设计具体实例198
11.4.1涵洞断面尺寸198
11.4.2方形涵洞盖板厚度201
11.4.3方涵侧墙、基础尺寸204
11.4.4圆涵壁厚及配筋205
11.5淤地坝施工的破土面及坝体绿化技术209
11.6生态淤地坝的“随淤随用”209
第12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211
12.1常规农林业利用模式——安家沟流域212
12.1.1常规农林业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解析212
12.1.2典型区概况214
12.1.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14
12.1.4评价结果及分析217
12.2科技示范综合利用模式——定西西川旱地高效农业科技园218
12.2.1科技示范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解析218
12.2.2典型地区概况221
12.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22
12.2.4评价结果及分析224
12.3特色农业模式——定西马铃薯特色农业225
12.3.1特色农业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解析225
12.3.2典型地区概况227
12.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28
12.3.4评价结果及分析229
12.4生态旅游利用模式——平凉市田家沟流域231
12.4.1生态旅游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解析231
12.4.2典型区概况233
12.4.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33
12.4.4评价结果及分析235
第13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多目标开发统筹规划模式239
13.1坝系多目标开发规划内涵239
13.1.1农业开发规划239
13.1.2林业开发规划240
13.1.3草畜开发规划241
13.1.4沟壑坝系景观开发规划242
13.2安家沟流域坝系多目标开发统筹规划242
13.2.1安家沟流域概况242
13.2.2多目标规划243
13.2.3多目标开发248
第14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开发利用模式250
14.1坝地引水灌溉模式250
14.1.1发展坝地引水灌溉模式的意义250
14.1.2发展坝地引水灌溉模式的目的251
14.1.3坝地引水灌溉技术模式251
14.1.4坝地引水灌溉效益分析253
14.2坝地养鱼模式255
14.2.1发展坝地养鱼模式的意义255
14.2.2发展坝地养鱼模式的目的255
14.2.3坝地养鱼技术模式256
14.2.4坝地养鱼主要技术措施256
14.2.5坝地养鱼需注意的问题257
14.2.6坝地养鱼效益分析258
14.3坝地苜蓿种植模式259
14.3.1发展坝地苜蓿种植模式的意义及目的259
14.3.2技术原理259
14.3.3技术规程260
14.3.4效益分析264
14.4坝地马铃薯种植模式265
14.4.1技术目标265
14.4.2技术原理265
14.4.3技术方案266
14.4.4技术规程267
14.4.5效益分析269
14.5坝地油菜栽培技术270
14.5.1技术目标270
14.5.2技术原理270
14.5.3技术规程271
14.5.4效益分析273
第15章 沟壑整治工程的环境效应研究274
15.1流域沟壑整治工程对水沙资源的调控机制274
15.1.1流域径流和泥沙对降雨的响应研究274
15.1.2流域径流和泥沙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响应研究278
15.1.3土地利用及降雨的减沙理水耦合效应281
15.1.4流域尺度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288
15.1.5淤地坝对水沙资源的调控效应290
15.1.6不同治理方式下的流域侵蚀强度变化296
15.2沟壑开发整治工程环境效应评估298
15.2.1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298
15.2.2淤地坝建设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权重分析304
15.2.3淤地坝建设环境效应指标筛选及权重分析311
15.2.4淤地坝建设环境效应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估标准315
参考文献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