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学和病原检测技术及基础与创新实验 供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使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曾庆仁,丁剑冰,陈利玉主编;赵瑞景,谭斯品,王芙艳副主编;丁剑冰,王芙艳,王松等编;秦晓群丛书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8920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医学-免疫学-医学院校-教学参考资料;病原微生物-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免疫学和病原检测技术及基础与创新实验 供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使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实验总则1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
二、实验教材使用方法1
三、“三性”实验的含义与其实验内容的差异2
四、实验报告规范要求2
五、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3
六、实验室规则与注意事项3
第一篇 常用检测技术7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检测技术7
第一节 固有性免疫的检测技术7
一、唾液溶菌酶实验7
二、补体溶血实验8
三、50%溶血活性测定9
四、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10
第二节 抗原和抗体检测技术12
一、免疫凝集试验13
二、免疫沉淀试验15
三、免疫标记技术19
四、免疫传感技术25
五、免疫印迹技术26
第三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27
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8
二、T淋巴细胞的分离与纯化31
三、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纯化33
四、NK细胞的分离与纯化34
第四节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35
一、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35
二、B淋巴细胞溶血空斑试验38
三、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39
四、IL-2的诱生与活性检测42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42
一、血清学分型技术-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43
二、细胞学分型技术44
三、DNA分型技术46
第六节 抗原制备与纯化及免疫特性检测技术49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50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50
三、半抗原的制备和纯化53
四、佐剂的制备54
第七节 多克隆抗体制备与纯化技术55
一、抗大肠埃希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用颗粒性抗原制备抗体)55
二、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用可溶性抗原制备抗体)56
三、抗体纯化57
第八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与纯化技术59
第九节 免疫细胞凋亡检测技术62
一、早期凋亡细胞检测方法62
二、晚期凋亡细胞检测方法65
三、凋亡相关基因检测68
第十节 超敏反应检测技术70
一、过敏原检测70
二、豚鼠过敏试验71
三、红细胞抗体的检测72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73
五、结核菌素试验74
第二章 医学微生物学检测技术76
第一节 专用仪器设备简介76
一、高压蒸汽灭菌器76
二、电热恒温干燥箱(烤箱)77
三、滤菌器78
四、生物安全柜79
五、厌氧培养箱80
六、暗视野显微镜81
七、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81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82
一、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水平分级83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83
三、BSL-2实验室简介84
第三节 实验室常用器材的处理与消毒灭菌85
一、常用器材的处理85
二、常用器材的包装及灭菌87
第四节 常用细菌的染色技术87
一、细菌涂片的制作87
二、细菌的染色法87
第五节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观察93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观察93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观察98
三、病毒形态与结构观察99
第六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103
一、细菌的培养技术103
二、细菌生化鉴定技术108
三、细菌血清学检测技术115
四、细菌的其他检测技术119
第七节 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的鉴定方法121
一、球菌121
二、肠杆菌科细菌129
三、弧菌属132
四、螺杆菌属135
五、厌氧芽胞梭菌属136
六、分枝杆菌属137
七、棒状杆菌属140
八、芽胞杆菌属141
九、弯曲菌属143
十、军团菌属145
十一、螺旋体146
十二、支原体150
十三、衣原体154
十四、立克次体156
第八节 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158
一、真菌的分离培养158
二、厚膜孢子形成实验160
三、芽管形成实验160
四、真菌的鉴定161
第九节 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162
一、病毒培养法162
二、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167
三、红细胞凝集试验(病毒血凝试验)169
四、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病毒血凝抑制试验)170
五、病毒的免疫学检测172
六、临床标本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77
第十节 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179
一、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179
二、β-内酰胺酶的检测183
三、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184
第十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检测技术185
一、细菌变异现象的观察185
二、R质粒的传递实验189
三、质粒DNA转化实验189
第十二节 微生物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191
一、病原体DNA或RNA的提取192
二、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196
第十三节 微生物学动物实验205
一、免疫血清的制备206
二、感染动物尸体解剖观察207
三、体内法细菌外毒素的检测207
四、病原体的毒力检测209
第三章 医学寄生虫学检测技术212
第一节 寄生虫检验与诊断的思路及标本处理方法212
一、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手段与诊断思路212
二、寄生虫标本的显微测量与显微图像采集方法213
三、寄生虫标本类型、实验方法与生物学绘图原则214
第二节 粪便中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215
一、大便常规检查和卢氏碘液染色法215
二、厚涂片法216
三、浮聚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和硫酸锌浮聚法)218
四、自然沉淀法220
五、离心沉淀法220
六、尼龙绢筛集卵法221
七、幼虫孵化法222
八、粪便培养分离肠道原虫滋养体法223
第三节 粪便直接涂片中原虫检查的特殊染色法223
一、铁苏木素染色法224
二、三色染色法224
三、快速改良抗酸二步法224
四、劳氏染色法225
五、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225
第四节 粪便中虫体检查法226
一、粪便中虫体检查法及淘虫法226
二、虫体的检查与鉴定226
三、带绦虫驱虫法226
四、带绦虫孕节片检查227
第五节 肛门查虫与肛门拭子法227
一、肛周查虫法227
二、透明胶纸法227
三、棉签拭子法228
第六节 血液和其他分泌排泄物中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228
一、血液中检查疟原虫和微丝蚴的方法228
二、痰液和口腔内物检查法231
三、十二指肠引流物中寄生虫的检查231
四、阴道分泌物中寄生虫的检查232
五、尿液、鞘膜积液和前列腺液检查法232
第七节 组织内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及虫种鉴定232
一、皮肤、肌肉、淋巴结中寄生虫检查法232
二、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法与血吸虫卵死活鉴别方法233
三、组织液(骨髓、脑脊液、浆膜腔、肝、肺穿刺液)中寄生虫检查法234
四、寄生虫虫种鉴定方法235
第八节 主要寄生虫病动物模型建立与虫种保种技术237
一、血吸虫阳性钉螺饲养、感染动物模型建立、灌注冲虫与虫卵分纯的技术237
二、肺吸虫囊蚴分离与肺吸虫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241
三、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242
四、旋毛虫肌蚴分离法与旋毛虫病动物模型建立242
五、鼠疟原虫、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动物接种保种方法243
六、其他寄生虫采集与培养保种方法244
第九节 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特有技术及常用抗原来源与制备方法245
一、诊断抗原的获取方法245
二、诊断抗原制备方法246
三、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特有方法246
四、临床常用的F-ELISA248
第十节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固定、保存与制作方法249
一、寄生虫标本的采集249
二、寄生虫标本的邮寄249
三、寄生虫标本的常规固定与保存250
四、寄生虫标本的制作方法251
五、医学昆虫标本制作法256
第二篇 基础与创新实验259
第四章 基础内容综合性实验259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部分259
实验一 免疫凝集、免疫层析和免疫沉淀技术259
实验二 补体测定、酶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实验260
实验三 寄生虫感染鼠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261
实验四 ELISA技术操作与最适工作条件的探索实验263
实验五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264
第二节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267
实验一 线虫类形态学观察与常规粪检技术操作267
实验二 吸虫类形态学与疾病模型观察及粪便加藤法实验操作270
实验三 原虫类形态学观察与血液中病原检验技术操作274
实验四 绦虫类与医学昆虫类标本观察与相关检验技术操作278
实验五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284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287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和培养技术287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技术及噬菌体特异性溶菌试验288
实验三 病原性球菌形态、培养与鉴定技术及药敏试验289
实验四 肠道杆菌的形态、培养与鉴定技术及肥达反应290
实验五 分枝杆菌、厌氧菌、芽胞杆菌及棒状杆菌的鉴定293
实验六 其他细菌类和真菌的形态观察及相关鉴定技术295
实验七 病毒形态、培养和蚀斑试验观察及流感病毒的鉴定296
实验八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297
第五章 设计性实验300
实验一 粪便中寄生虫的检查与现场调查方案设计300
实验二 病理切片组织内虫体切片观察与虫种鉴定实施方案设计302
实验三 确认一种人兽共患病疫源地的调查方法与实施方案设计306
实验四 抗原刺激脾细胞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设计308
实验五 免疫双扩和免疫印迹分析抗原蛋白特性的实验方案设计309
实验六 HLA分型检测与探索疾病相关性的实验方案设计310
实验七 测细胞凋亡探索抗肿瘤或抗虫药作用机制的实验方案设计313
实验八 一种病原蛋白抗体制备、纯化与鉴定的实验方案设计315
实验九 检测病原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功能改变的实验方案设计317
实验十 痰标本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319
实验十一 血和尿液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321
实验十二 泌尿生殖道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324
实验十三 病原微生物种特异标记基因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326
实验十四 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探索方案设计332
第六章 创新性实验335
第一节 创新性实验与早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安排335
一、科研实践活动内容335
二、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中应把握的原则与方法337
三、学生在投入实践活动中应具有的学习态度337
第二节 医学领域在疾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338
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拟对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338
二、医学免疫学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340
三、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343
四、寄生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345
第三节 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46
一、科研选题346
二、文献综述的书写348
三、课题(标书)申报写作方法与技巧350
四、科研与实验设计351
五、科研实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54
六、资料统计与结果分析方法356
七、开题报告的内容及要领357
八、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358
附录364
附录A 医学微生物学用培养基和主要病原形态特征图364
附录B 与诊断有关阶段的人体寄生虫375
参考文献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