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6458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科学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中国-2012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3
第一节 基本测算方法3
一、测算总原则3
二、资格角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说明4
三、不具备资格职业角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说明6
第二节 截至2011年底具备资格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7
一、新增资格角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7
二、1960~2011年资格角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8
三、多渠道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特点9
第三节 不具备资格职业角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11
一、技师和高级技师11
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
三、技能型人才的测算13
第四节 截至2011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13
第五节 小结13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3
二、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14
三、高水平领军人才明显偏少,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15
第二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17
第一节2010~2011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17
一、2010~2011年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学科结构17
二、2010~2011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3
第二节 截至2011年底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4
一、核心学科科技人力资源占三分之二以上25
二、工学是第一大学科25
三、普通高校是各学科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主渠道25
第三节 不同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6
一、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6
二、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7
三、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28
第四节 核心学科与外延学科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29
一、核心学科科技人力资源近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29
二、外延学科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趋势不稳定31
第五节 小结34
第三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36
第一节2010~2011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36
一、大专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最多37
二、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38
三、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大,但增速明显39
第二节 截至2011年底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39
一、以大专层次为主,学历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40
二、大专层次呈下降趋势,本科层次呈上升趋势,研究生层次上升最为明显41
三、核心学科中本科以上层次的科技人力资源占主体41
第三节 不同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43
一、大专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增速下降43
二、本科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增速有所波动44
三、研究生学历科技人力资源增速明显45
第四节 小结46
一、就整体而言,大专层次科技人力资源仍占主体46
二、核心学科中,本科以上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占主体47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学历层次逐步提高47
第四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48
第一节 高校女性毕业生情况48
一、2010~2011年高校女性毕业生情况48
二、截至2011年高校女性毕业生的基本状况50
第二节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估算的基本思路52
一、估算原则52
二、估算纳入比例的确定52
三、高自考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估算55
第三节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55
一、分三阶段计算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55
二、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58
三、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60
第四节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动态发展64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快速增长的基础64
二、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增速加快64
三、女性硕士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猛66
第五节 小结68
一、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占总量接近四成68
二、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
三、中青年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占绝对多数69
第五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70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70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出”70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入”76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85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国内区域间的流动85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国内行业间的流动89
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内流失”问题91
第三节 小结95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向境外流出数量较大,且多年保持不减态势95
二、境外科技人力资源向国内流动数量快速增加,归国留学人员占三成95
三、科技人力资源国内间流动趋势仍然是“孔雀东南飞”95
四、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在高新技术行业中稳步增长96
五、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流失”问题需引起重视96
中篇99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99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99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99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100
三、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102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112
一、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112
二、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113
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116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123
一、有利于技术扩散123
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24
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124
第四节 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率124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24
二、国外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模型125
三、关于人力资本贡献率的研究126
第二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模型131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131
一、科技人力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131
二、科技人力资源是促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132
三、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133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相关性133
一、指标的选取134
二、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135
三、各地区或各行业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137
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科技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39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配模型140
一、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适配度模型构建的意义140
二、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140
三、相关概念界定142
四、相关方法界定143
五、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选择144
六、最优适配度模型146
七、科技人力资源的贡献率测算149
第三章 生物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关联分析150
第一节 生物产业发展概况与分布情况150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变化趋势150
二、生物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152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154
一、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154
二、东、中、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157
三、科技人力资源对生物医药业产业发展的影响161
四、研究结论163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发展的适配关系163
一、生物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特征163
二、科技人力资源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贡献166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关联分析170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概况与分布情况170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变化趋势17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172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长期相关分析173
一、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174
二、各行业中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协整检验178
三、科技人力资源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179
四、研究结论181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适配关系181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分布特征181
二、科技人力资源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183
第五章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关联分析186
第一节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概况与分布情况186
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变化趋势186
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分布188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的长期相关关系189
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中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89
二、东、中、西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中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91
三、科技人力资源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中产业发展的影响192
四、研究结论194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的适配关系194
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区域分布特征194
二、科技人力资源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的贡献197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人力资源分析202
第一节 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概况202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特征及其变化趋势202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204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与各产业发展的适配关系情况比较207
一、科技人力资源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贡献207
二、科技人力资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210
三、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适配度情况比较214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适配度预测与发展对策216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适配度发展未来趋势217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222
一、完善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供需总量平衡222
二、优化科技人力资源层次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能力223
三、调整科技人力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置,促进适配程度不断提高224
四、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标准开发和投入,提升科技人力资本投资质量225
附表227
下篇257
第一章 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57
第一节 美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58
一、美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258
二、美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60
第二节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63
一、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263
二、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66
第三节 美国航天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69
一、美国航天产业的发展概况269
二、美国航天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72
第四节 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74
一、美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政策274
二、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措施278
三、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中的主要问题280
第五节 小结283
第二章 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85
第一节 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285
一、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285
二、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86
第二节 日本新一代信息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86
一、日本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的消费电子产业发展概况286
二、日本新一代信息产业及消费电子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89
第三节 日本新一代汽车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291
一、日本新一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概况291
二、日本新一代汽车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294
第四节 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98
一、日本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政策298
二、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01
第五节 小结302
第三章 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04
第一节 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04
一、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304
二、欧盟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07
三、欧盟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11
第二节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14
一、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315
二、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20
三、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22
第三节 法国核能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25
一、法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概况326
二、法国核能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29
三、法国核能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30
第四节 英国低碳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32
一、英国低碳产业的发展概况333
二、英国低碳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35
三、英国低碳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36
第五节 小结338
第四章 金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40
第一节 俄罗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41
一、俄罗斯航天产业的发展概况341
二、俄罗斯航天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44
三、俄罗斯航天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46
第二节 印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48
一、印度信息技术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49
二、印度生物技术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53
第三节 巴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357
一、巴西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概况358
二、巴西通用航空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360
三、巴西通用航空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362
第四节 小结364
国外经验借鉴366
一、大力发展教育,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366
二、营造良好环境,引导科技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推动科技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369
三、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371
四、加强数据监测和信息共享,为积极培养和合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供决策依据372
图表目录373
后记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