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5050486.jpg)
- 德力格尔,陈万奎,李仑格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978750295539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人工降水-气象试验-研究-河曲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黄河上游地区概况1
1.1 黄河第一弯与人工增雨试验区地理位置1
1.2 地形地貌特征2
1.3 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及与毗邻地区的比较3
第二章 黄河上游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与主要影响天气系统6
2.1 高空环流特征6
2.2 高空气象要素特征8
2.3 天气系统10
第三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系特征15
3.1 各类云种出现频率15
3.2 对流云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16
3.3 层状云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18
3.4 各类云顶高、云底高、云厚及温度分布18
3.5 主要降水云系特征19
3.6 云的转换与混合云分析20
第四章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特征22
4.1 降水的基本特征及规律22
4.2 降水的时空分布23
4.3 降水量地理分布23
4.4 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24
4.5 降水强度与山脉的关系26
4.6 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27
4.7 地形云降水27
第五章 黄河上游地区水文特征30
5.1 主要河流、水系、汇水区30
5.2 降水与黄河水量的关系31
5.3 地形地貌对径流的影响32
5.4 汇水区划分及径流系数33
第六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与地形影响机制34
6.1 地形动力抬升34
6.2 地形热力抬升35
6.3 地形对气流、水汽、降水的一般作用36
6.4 阿尼玛卿山对水汽的聚集和云、降水的启动作用38
6.5 巴颜喀拉山的水汽分流作用和年保玉则峰积雪的自然催化作用39
6.6 岷山山脉的降水增幅作用40
6.7 西倾山对冷空气及天气系统的引导作用41
6.8 其他特殊地形的作用41
6.9 松潘盆地气团的幅合作用和多路气团的聚集作用42
第七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云44
7.1 高原地区地形云形成的环境条件44
7.2 地形云形成的热力、动力学原理44
7.3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云发展的宏观特征及规律47
7.4 地形云发展时间剖面及发展模型50
7.5 实测山顶地形云云底流场及结构51
7.6 降水云对流特征及降水微物理结构机制53
7.7 雨滴谱演变特征及降水机制推论58
第八章 黄河上游地区边界层要素分析62
8.1 近地层风场分析62
8.2 近地层温度场分析67
8.3 近地层稳定度68
8.4 近地层扩散及参数68
8.5 0℃层和—5℃层的高度变化69
8.6 近地逆温层特征70
8.7 近地等温层特征71
第九章 黄河上游地区水汽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72
9.1 几个主要水汽来源地和通道72
9.2 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74
9.3 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云水特征77
9.4 人工增雨潜力分析83
第十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在人工增雨中的分析应用84
10.1 月平均温度的分析应用85
10.2 降雨(雪)日数的分析应用85
10.3 月平均水汽压的分析应用85
10.4 气象要素的分析应用86
10.5 部分气候参量的月分布特征93
10.6 地理因子对降水的影响94
第十一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降水微物理要素的观测与分析108
11.1 云降水粒子观测与特征分析108
11.2 大气冰核观测及特征分析111
11.3 云凝结核观测与特征分析119
11.4 观测结果121
11.5 降水样采样分析124
11.6 地面雨滴谱观测与分析130
第十二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降水微物理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152
12.1 雨滴谱资料数值模拟152
12.2 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158
12.3 强地形云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平原地区的比较164
第十三章 人工增雨作业的应用基础研究173
13.1 适宜人工增雨地区的选择原则和方法173
13.2 催化能力配置181
13.3 山地植被捕获云水的原理和计算方法193
13.4 单站雨量回归关系及统计评估增雨效果方法197
第十四章 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方案设计213
14.1 人工增雨试验区选择条件213
14.2 试验区细化和几个小区划分214
14.3 最佳试验期和试验起止时间216
14.4 黄河上游人工增雨综合催化系统216
第十五章 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效果分析230
15.1 云、降水物理过程与催化效果的数值模拟检验230
15.2 双比统计检验242
15.3 牧草产量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248
15.4 生态效应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253
后记258
参考文献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