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云南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声跃主编;张文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72359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53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675页
- 主题词:区域地理(地点: 云南省) 区域地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云南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位置与境域1
1 区位特征2
1.1 疆界境域2
1.1.1 地理位置2
1.1.2 国土范围3
1.2 区位评价4
1.2.1 地理位置特点4
1.2.2 地理位置评价4
1.2.3 在全国的地位6
2 行政区划11
2.1 行政区划沿革11
2.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建置沿革11
2.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置沿革15
2.2 现行行政区划28
2.2.1 现行行政区设置28
2.2.2 现行行政区划的特征28
第二篇 环境与资源33
3 地表结构34
3.1 地形特征34
3.2 地质基础38
3.2.1 地层系统38
3.2.2 地质构造40
3.2.3 新构造运动41
3.3 地貌类型43
3.3.1 山地44
3.3.2 高原48
3.3.3 坝子51
3.3.4 喀斯特地貌59
4 气候环境65
4.1 气候基本特征65
4.1.1 四季温差小65
4.1.2 干湿季节分明66
4.1.3 垂直差异显著66
4.2 气候形成因素67
4.2.1 太阳辐射67
4.2.2 大气环流67
4.2.3 地形地势69
4.3 气候要素70
4.3.1 日照70
4.3.2 气温72
4.3.3 降水75
4.4 气候带79
4.4.1 北温带79
4.4.2 中温带79
4.4.3 南温带80
4.4.4 北亚热带81
4.4.5 中亚热带81
4.4.6 南亚热带82
4.4.7 北热带82
4.5 气候资源82
4.5.1 光能83
4.5.2 热量83
4.5.3 风能83
5 土壤与土地资源85
5.1 土壤类型85
5.1.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85
5.1.2 土壤的地域分异92
5.2 土地资源95
5.2.1 土地资源结构95
5.2.2 土地资源特征100
5.3 土地利用103
5.3.1 土地利用现状103
5.3.2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08
6 水文与水资源112
6.1 水系及其分布112
6.1.1 河流112
6.1.2 湖泊121
6.1.3 地下水126
6.2 水资源构成132
6.2.1 地表水资源133
6.2.2 地下水资源136
6.3 水资源评价137
6.3.1 水量评价137
6.3.2 水能评价138
6.3.3 水质评价139
6.4 水资源开发140
6.4.1 水资源开发利用140
6.4.2 已建成的水利水电工程142
7 矿产资源144
7.1 矿产资源构成144
7.1.1 矿产资源的种类构成144
7.1.2 矿产资源的地位构成146
7.2 矿产资源分布147
7.2.1 矿产资源地理分区147
7.2.2 金属矿产分布151
7.2.3 非金属矿产分布159
7.2.4 能源矿产分布166
7.3 矿产资源评价169
7.3.1 矿产资源组合与利用评价169
7.3.2 矿产资源经济区评价172
8 生物资源176
8.1 生物资源特点176
8.1.1 种类繁多,区系复杂176
8.1.2 有开发价值的种类多177
8.1.3 近缘及可替代的种类丰富177
8.1.4 特有和优良品种丰富178
8.1.5 稀珍濒危的种类多179
8.1.6 种质资源数量巨大179
8.1.7 生物资源分布零散180
8.2 生物资源构成180
8.2.1 生物资源种属180
8.2.2 动物资源181
8.2.3 植物资源185
8.2.4 微生物资源195
8.2.5 花卉资源196
8.2.6 草地(场)资源199
8.3 生物资源评价202
8.3.1 经济价值评价202
8.3.2 开发潜力评价203
8.3.3 开发条件评价204
9 灾害与环境206
9.1 灾害的成因和特征206
9.1.1 灾害的成因206
9.1.2 灾害的特征210
9.2 灾害的经济损失211
9.2.1 气象灾害损失211
9.2.2 地震灾害损失213
9.2.3 地质灾害损失213
9.2.4 农业生物灾害损失213
9.2.5 环境恶化致灾损失214
9.2.6 森林火灾损失215
9.3 环境与生态问题215
9.4 环境评价217
9.4.1 环境评价原则和依据217
9.4.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220
9.4.3 对云南环境问题的认识230
9.5 环境保护231
9.5.1 “九五”环境保护的主要成就231
9.5.2 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232
9.5.3 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232
10 自然地域分异235
10.1 自然地域分异235
10.1.1 水平地域分异235
10.1.2 垂直地域分异240
10.2 综合自然区划242
10.2.1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242
10.2.2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单位244
10.2.3 综合自然区划系统246
10.3 自然地带特征分论249
10.3.1 热带北缘地带249
10.3.2 亚热带南部地带250
10.3.3 亚热带北部地带251
10.3.4 亚热带东北部地带252
10.3.5 寒湿高原地带253
第三篇 文化与社会255
11 人口增长及分布256
11.1 人口增长256
11.1.1 人口增长的过程256
11.1.2 人口增长的特点258
11.1.3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260
11.2 人口构成261
11.2.1 人口的年龄构成261
11.2.2 人口的性别构成263
11.2.3 人口的文化构成264
11.2.4 人口的产业构成266
11.2.5 人口的行业构成268
11.2.6 人口的城乡构成269
11.3 人口分布271
11.3.1 人口的自然地域分布271
11.3.2 人口的行政地域分布274
11.3.3 人口的经济地域分布275
12 民族构成与分布277
12.1 民族源流与构成277
12.1.1 民族源流277
12.1.2 民族构成280
12.2 民族分布281
12.2.1 民族的水平分布282
12.2.2 民族的垂直分布285
12.3 跨境民族287
12.3.1 跨境民族的分布特点287
12.3.2 跨境民族形成的地理背景288
12.4 民族发展289
12.4.1 民族发展的地域差异289
12.4.2 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290
13 文化及其景观294
13.1 文化生态294
13.1.1 云南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294
13.1.2 地理环境与云南文化特点296
13.1.3 地理环境与云南人的性格298
13.2 文化景观299
13.2.1 农耕文化景观299
13.2.2 饮食文化景观302
13.2.3 服饰文化景观305
13.2.4 语言文化景观309
13.2.5 宗教文化景观312
13.2.6 节日文化景观323
13.3 文化区域328
13.3.1 文化区研究的意义328
13.3.2 文化区及文化类型329
14 聚落地域体系333
14.1 聚落与环境333
14.1.1 地理环境对云南聚落多样性的影响333
14.1.2 地理环境对云南聚落建筑形式的影响334
14.1.3 地理环境对聚落影响的可变化性336
14.2 乡村聚落337
14.2.1 村落类型337
14.2.2 建筑形式342
14.2.3 空间结构346
14.3 小城镇聚落348
14.3.1 小城镇的特征348
14.3.2 小城镇建设351
14.4 城市聚落353
14.4.1 城市发展353
14.4.2 城市结构358
14.4.3 城市体系361
14.4.4 城市化364
14.4.5 城市规划布局369
15 农业生产与布局377
15.1 农业生产活动377
15.1.1 农业生产的发展377
15.1.2 农业部门构成379
15.2 农业地域特征393
15.2.1 农业地域分异394
15.2.2 农业地域类型399
15.2.3 农业地域差异401
15.3 农业地理区划403
15.3.1 农业区的划分403
15.3.2 农业区基本特征404
16 工业生产与布局412
16.1 工业活动特点412
16.1.1 工业活动条件412
16.1.2 工业生产发展414
16.2 工业部门构成417
16.2.1 能源工业418
16.2.2 原材料工业419
16.2.3 加工制造业425
16.2.4 高新技术工业430
16.3 工业地域结构432
16.3.1 工业区域434
16.3.2 主要工业中心436
17 交通运输网络与布局440
17.1 交通运输的发展440
17.1.1 发展概况440
17.1.2 主要成就441
17.2 交通网布局443
17.2.1 公路交通布局443
17.2.2 铁路交通布局447
17.2.3 航空交通布局451
17.2.4 水路交通布局453
17.3 交通建设规划456
17.3.1 公路交通建设规划456
17.3.2 铁路交通建设规划457
17.3.3 航空交通建设规划459
17.3.4 内河航运建设规划460
17.4 客货流布局461
17.4.1 客流布局461
17.4.2 货流布局464
18 商业活动与网点布局466
18.1 商业活动及其发展466
18.1.1 商业发生机制466
18.1.2 商业区位因子467
18.1.3 商业发展现状468
18.2 商业布局470
18.2.1 商业网点布局470
18.2.2 商业区和商业中心474
18.3 商品地理475
18.3.1 品牌卷烟475
18.3.2 名贵药材477
18.3.3 饮料香料479
18.3.4 土特产品480
19 旅游开发与布局482
19.1 旅游资源482
19.1.1 旅游资源特点482
19.1.2 旅游资源分布485
19.2 旅游区划494
19.2.1 旅游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95
19.2.2 旅游区划方案497
19.3 旅游业500
19.3.1 旅游业发展500
19.3.2 旅游业构成503
19.3.3 旅游度假区505
19.4 旅游开发508
19.4.1 旅游开发条件508
19.4.2 旅游开发规划512
19.4.3 旅游开发措施517
20 经济地理区划520
20.1 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520
20.2 综合经济分区522
20.2.1 三大经济区522
20.2.2 四大经济区526
20.2.3 六大经济区530
第四篇 区域与发展537
21 区域开发地位与现状538
21.1 战略地位538
21.2 区域开发现状544
21.2.1 经济发展水平544
21.2.2 区域经济差异548
21.2.3 区域产业结构554
22 产业增长极选择与培育560
22.1 产业增长极的涵义561
22.2 产业增长极的选择561
22.3 产业增长极的培育563
22.3.1 烟草产业564
22.3.2 优势生物资源开发产业567
22.3.3 磷化工和有色金属加工为主的矿产业570
22.3.4 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573
22.3.5 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576
22.3.6 民用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578
22.3.7 电子信息产业581
23 区域增长极选择与发展585
23.1 区域增长极的涵义585
23.2 区域增长极的系统性586
23.3 区域增长极的选择587
23.4 区域增长极体系588
23.4.1 一级(省域)增长极:昆明市589
23.4.2 二级(经济区)增长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590
23.4.3 三级(地州)增长极:地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599
23.4.4 四级(县域)增长极:县域中心城镇599
24 经济增长轴线选择与开发601
24.1 经济增长轴线选择601
24.1.1 可选择的经济增长轴线601
24.1.2 重点经济增长轴线的选择602
24.2 重点经济增长轴线开发布局603
24.2.1 南昆铁路经济增长轴线603
24.2.2 澜沧江流域经济增长轴线607
24.2.3 金沙江流域经济增长轴线612
24.2.4 边境沿线经济增长轴线617
25 区域分析与发展624
25.1 滇中区624
25.1.1 区域位置与范围624
25.1.2 自然条件与资源625
25.1.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27
25.1.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28
25.2 滇东北区629
25.2.1 区域位置与范围629
25.2.2 自然条件与资源630
25.2.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31
25.2.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32
25.3 滇西北区633
25.3.1 区域位置与范围633
25.3.2 自然条件与资源633
25.3.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34
25.3.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35
25.4 滇西区636
25.4.1 区域位置与范围636
25.4.2 自然条件与资源637
25.4.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38
25.4.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39
25.5 滇东南区640
25.5.1 区域位置与范围640
25.5.2 自然条件与资源640
25.5.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41
25.5.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42
25.6 滇西南区643
25.6.1 区域位置与范围643
25.6.2 自然条件与资源644
25.6.3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645
25.6.4 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646
参考文献648
后记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