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名记者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名记者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5071203.jpg)
- 柳斌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649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记者-生平事迹-中国-近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名记者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报刊政论开拓者1
王韬(1828—1897)1
人物评介&乔云霞2
作品选编7
《变法中》7
《重民下》10
《停捐纳》13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15
《万国公报》的灵魂18
蔡尔康(1851—1921)18
人物评介&靳力源19
作品选编23
《设文会以广闻见议》23
《中日两国进止互歧论》(节选)30
《广学兴国说》34
西学东渐的先驱39
严复(1854—1921)39
人物评介&孙婉露40
作品选编46
《论世变之亟》46
《辟韩》51
民国北京报界耆宿55
朱淇(1858—1931)55
人物评介&邓绍根56
作品选编61
《论山东筹款事》61
《论议员之被捕》65
职业报人翘楚67
汪康年(1860—1911)67
人物评介&程丽红68
作品选编74
《中国自强策》74
《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80
舍家办报为百姓84
彭翼仲(1864—1921)84
人物评介&彭望苏85
作品选编91
《作<京话日报>的意思》(演说)91
《本报忽逢知己》(演说)94
《文言不喻俗》(演说)98
《修理沟渠河道合新旧营房的款项哪里去了》(演说)99
“敢言”为大公102
英敛之(1867—1926)102
人物评介&王洁103
作品选编110
《论归政之利》110
湖南言论界第一健笔115
唐才常(1867—1900)115
人物评介&陈开和116
作品选编121
《各国政教公理总论》121
《湘报序》127
《时文流毒中国论》130
清末民初报坛政论家135
章太炎(1869—1936)135
人物评介&刘玉凯136
作品选编142
《序<革命军>》142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144
“是天民之先觉者”153
陈少白(1869—1934)153
人物评介&陈继静 王润泽154
作品选编159
《东亚联合要旨》159
《哀徐桂》167
民初北京报界“怪杰”171
刘少少(1870—1929)171
人物评介&邓绍根172
作品选编177
《苦政治家与乐政治家》177
《袁世凯论》(节选)185
侠气豪情女报人194
唐群英(1871—1937)194
人物评介&哈艳秋 王淑凤195
作品选编201
《宋遁初先生诔》201
“蹈海烈士”204
杨笃生(1872—1911)204
人物评介&邓绍根205
作品选编210
《满洲问题》(节选)210
《论政界之滑稽》221
《政府之罪恶》223
毁家纾难为办报227
卞小吾(1872—1908)227
人物评介&乔云霞228
作品选编233
《中国之三权》233
《政府与民族》237
《可惜中国之民权》238
创办报刊 推动维新241
梁启超(1873—1929)241
人物评介&王宇琦242
作品选编247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47
《少年中国说》251
《变法通议》(节选)257
报业革新引领者265
狄楚青(1873—1941)265
人物评介&覃哲266
作品选编273
《平等阁笔记之庚子纪事》273
白话报先驱278
林白水(1874—1926)278
人物评介&乔云霞279
作品选编285
《论看报的好处》285
《本报复业宣言》289
《官僚之运气》292
革命舆论旗手295
陈去病(1874—1933)295
人物评介&陈开和296
作品选编301
《革命其可免乎》301
《论戏剧之有益》307
杰出报业企业家313
汪汉溪(1874—1924)313
人物评介&高庭艳314
作品选编323
《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323
“革命党之大文豪”329
陈天华(1875—1905)329
人物评介&哈艳秋 李晓光330
作品选编335
《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