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
  • 张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032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区域地理学-可达性-空间结构-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可达性1

1.1 可达性及其相关概念1

1.1.1 可达性的概念1

1.1.2 可达性的分类2

1.1.3 可达性的影响因素3

1.1.4 可达性的主要特征4

1.2 可达性的评价5

1.2.1 可达性的评价方法5

1.2.2 可达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测算7

1.3 可达性的实证研究10

1.3.1 洲际尺度的可达性研究10

1.3.2 国家尺度的可达性研究11

1.3.3 区域尺度的可达性研究11

1.3.4 都市区内部的可达性研究12

1.4 可达性与空间结构12

第2章 区域空间结构14

2.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含义14

2.2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15

2.2.1 节点及区位16

2.2.2 线及网络17

2.2.3 域面18

2.2.4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19

2.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20

2.3.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20

2.3.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21

2.3.3 空间扩散25

2.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31

2.4.1 中心地理论31

2.4.2 增长极理论33

2.4.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34

2.4.4 圈层结构理论36

2.4.5 核心—边缘理论36

2.4.6 双核空间结构理论37

第3章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39

3.1 GIS空间分析39

3.1.1 空间分析的内涵39

3.1.2 空间分析方法40

3.1.3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40

3.2 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41

3.2.1 可达性结果的空间表达42

3.2.2 基于GIS软件进行可达性的空间分析44

3.2.3 基于GIS平台开发可达性分析模块49

3.2.4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比较49

3.3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内涵与技术路线51

3.3.1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内涵51

3.3.2 区域空间抽象52

3.3.3 可达性空间分析的技术路线52

3.3.4 基于网格法的空间单元划分53

3.4 可达性空间分析模型及实现算法55

3.4.1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55

3.4.2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最小种子算法55

3.4.3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距离衰减扩散模型60

3.4.4 基于多边形网格快速填充的分值扩散算法63

第4章 可达性空间分析信息系统67

4.1 系统总体设计67

4.1.1 系统设计原则67

4.1.2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68

4.1.3 系统开发方式69

4.1.4 软件介绍70

4.2 系统开发72

4.2.1 系统开发结构72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72

4.3 系统主要功能74

4.3.1 系统登录74

4.3.2 系统设置75

4.3.3 数据录入78

4.3.4 数据处理88

第5章 均质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镇节点可达性与空间结构92

5.1 城镇节点的空间分布92

5.1.1 城镇节点的离散度92

5.1.2 城镇节点的几何居中性95

5.1.3 城镇节点的分布轴线98

5.2 城镇综合实力的评价101

5.2.1 城镇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选择101

5.2.2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103

5.2.3 长江三角洲75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111

5.3 城镇节点的空间可达性121

5.3.1 可达性评价指标的选择121

5.3.2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空间可达性的评价122

5.3.3 长江三角洲76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空间可达性的评价125

5.4 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144

5.4.1 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144

5.4.2 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146

5.4.3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148

5.4.4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151

5.5 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152

5.5.1 Voronoi图的概念152

5.5.2 基于Voronoi图的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153

5.6 小结155

第6章 基于交通路网的长江三角洲可达性与空间结构158

6.1 城镇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158

6.1.1 基于内河航道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158

6.1.2 基于铁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162

6.1.3 基于公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164

6.1.4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168

6.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交通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170

6.2.1 水运港口的空间扩散170

6.2.2 机场的空间扩散175

6.2.3 火车站的空间扩散178

6.2.4 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间扩散179

6.3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评价181

6.3.1 区内可达性的评价结果182

6.3.2 区外可达性的评价结果184

6.3.3 区域可达性的评价结果188

6.3.4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189

6.3.5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分析194

6.4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划分199

6.4.1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的概念200

6.4.2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的划分200

6.4.3 一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201

6.4.4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203

6.4.5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205

6.4.6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206

6.4.7 城市吸引范围的等级体系206

6.5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交通节点吸引腹地的划分207

6.5.1 水运港口的吸引腹地的划分207

6.5.2 航空机场的吸引腹地的划分210

6.6 小结213

第7章 长江三角洲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16

7.1 长江三角洲陆路交通网的空间演化216

7.1.1 陆路交通网的演化过程216

7.1.2 陆路交通网络拓扑图的构建226

7.1.3 陆路交通网演化的网络分析227

7.2 城镇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29

7.2.1 基于不同时期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229

7.2.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30

7.3 交通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33

7.3.1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水运港口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33

7.3.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航空机场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36

7.3.3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火车站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38

7.3.4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243

7.4 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244

7.4.1 区内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244

7.4.2 区外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252

7.4.3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256

7.4.4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的动态变化分析257

7.5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259

7.5.1 一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262

7.5.2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262

7.5.3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263

7.5.4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264

7.6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64

7.6.1 一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67

7.6.2 二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67

7.6.3 三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67

7.7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69

7.7.1 一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71

7.7.2 二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71

7.7.3 三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272

7.8 小结274

第8章 基于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空间分析277

8.1 基于可达性的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277

8.1.1 点—轴系统理论277

8.1.2 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278

8.1.3 点—轴系统形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278

8.1.4 点—轴系统形成过程模式的空间分析280

8.1.5 点—轴系统可达性的空间分析282

8.2 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282

8.2.1 中心地理论282

8.2.2 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方法283

8.2.3 均质背景下中心地体系的空间演化283

8.2.4 交通背景下中心地体系的空间重构289

8.3 小结294

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