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4卷
  • 李希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907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322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编 五代两宋辽西夏金4

概述4

一、文化环境的变迁4

二、市井文化生活的繁荣6

三、兴盛的士大夫艺术生活9

四、艺术的嬗变12

五、美学气象18

六、审美特征23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时代性辉煌29

第一节 宫廷宴乐的盛大29

第二节 市井艺术的崛起33

一、汴京瓦舍勾栏的产生34

二、临安瓦舍勾栏的继起37

三、表演与创作组织的建立39

第三节 各民族表演艺术及其交流40

一、辽国表演艺术41

二、西夏表演艺术41

三、金国表演艺术42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44

第一节 概述44

第二节 城乡舞队之舞46

一、城乡舞队之名47

二、宋代舞队部分节目49

第三节 祭祀和娱乐之舞52

一、祭祀乐舞52

二、娱乐性乐舞54

第四节 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发展57

一、瑶、苗等族民俗歌舞57

二、壮族民俗舞蹈60

三、黎族民俗舞蹈62

第三章 宫廷舞蹈的历史性转折63

第一节 宋代宫廷舞蹈63

一、宫廷宴乐及大曲64

二、大曲表演的具体实例66

三、宫廷其他宴乐舞蹈69

四、宫廷雅乐舞蹈71

第二节 宫廷、贵族宴乐中的队舞72

一、宫廷队舞72

二、贵族家的小型队舞75

第三节 辽、西夏、金舞蹈的多元发展76

一、辽代舞蹈76

二、西夏舞蹈78

三、金代舞蹈78

第四章 说话艺术的历史性辉煌81

第一节 实力最雄厚的说唱技艺:说话81

第二节 最受欢迎的说话技艺:小说85

第三节 与小说分庭抗礼的讲史88

第四节 俗讲的孑遗91

一、说经91

二、说参请91

三、说诨经92

第五节 说话技艺的附庸92

一、合生93

二、商谜93

三、说诨话94

第五章 说唱艺术的市井化展开及其繁荣95

第一节 传统的歌唱技艺95

一、小唱95

二、嘌唱97

三、唱令曲小词98

第二节 瓦舍中的流行歌曲:唱赚99

第三节 源于商业吆喝的技艺101

一、叫声101

二、说唱货郎儿102

第四节 有说有唱诸宫调103

第五节《刘知远》与《西厢记》诸宫调106

一、《刘知远诸宫调》107

二、《西厢记诸宫调》107

第六节 文人技艺鼓子词109

第六章 戏曲演出占据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112

第一节 杂剧的变迁112

一、五代优戏112

二、北宋杂剧113

三、南宋杂剧115

四、辽金杂剧118

第二节 杂剧表演手段的初步综合120

一、结构体制120

二、角色体制121

三、音乐体制122

四、表演体制124

五、美学追求125

第七章 成熟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南戏的形成130

第一节 南戏的体制130

一、演出体制130

二、角色体制134

三、音乐体制137

第二节 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139

第八章 音乐的广泛开拓144

第一节 市民音乐144

一、市井音乐活动144

二、民歌与民间小曲146

第二节 宫廷音乐150

一、雅乐150

二、燕乐156

三、鼓吹乐158

四、大曲音乐159

第三节 曲子词与文人音乐161

一、曲子词的发展基础161

二、曲子词的音乐形态162

三、曲子词的作家与作品164

第九章 多民族音乐的发展167

第一节 辽音乐167

一、民间音乐167

二、宫廷音乐170

第二节 西夏音乐173

一、民间音乐174

二、宫廷音乐177

第三节 金音乐179

一、民间音乐179

二、宫廷音乐180

第十章 时代文化对美术的影响182

第一节 古今之际182

第二节 词与画184

第三节 文人画的兴起185

第四节 宫廷画院的建立及“院体”画风186

第五节 美术各门类的走势和成就187

第十一章 步入盛期的山水画189

第一节 概况189

一、“度物象而取其真”189

二、水墨样式191

三、南北分立与多样风格192

四、皴法的成熟和“院体”山水194

第二节 五代时期北南两方山水画196

一、北方画派与荆浩、关仝196

二、南方画派与董源、巨然199

第三节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坛202

一、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202

二、北宋中期以后的宗室画家群及院画青绿山水206

三、北宋其他山水画家209

第四节 “南宋四家”210

一、变风之先的李唐211

二、刘松年212

三、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214

第五节 南宋其他山水画及辽金山水画217

一、“二赵”及其青绿山水217

二、减笔及泼墨山水画219

三、南渡诸家及钱塘一带的画家群220

四、辽金山水画222

第十二章 花鸟画及人物画的新发展224

第一节 花鸟画流派的形成——“徐黄异体”224

一、“黄家富贵”224

二、“徐熙野逸”226

第二节 北宋中晚期花鸟画新风227

一、“写生赵昌”228

二、崔白与画院花鸟画新风229

三、徽宗花鸟及宣和体231

第三节 精致的南宋院体花鸟画233

一、前期南宋院体花鸟画233

二、后期南宋院体花鸟画234

第四节 南唐宫苑人物画的高度成就237

一、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237

二、周文矩和王齐翰的宫廷人物画238

三、卫贤等其他宫苑人物画家及作品241

第五节 风俗、历史画的兴盛241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42

二、北宋其他风俗、历史画244

三、南宋风俗画245

四、南宋历史画248

五、辽西夏金大理画院活动及鞍马人物、历史画251

第六节 道释画及壁画人物253

一、西蜀及北宋时期的道释画253

二、南宋禅画255

三、壁画人物258

第十三章 尚意时代的文人画及书法261

第一节 文人画的兴起261

一、文人画的思想源流及理论261

二、文同与湖州竹派263

三、苏轼及其“枯木怪石”265

四、“米氏云山”266

五、李公麟及其白描鞍马人物269

六、其他文人画家的成就272

第二节 书法风气之变与时代特征275

一、书风之变275

二、时代特征276

三、书学枢纽杨凝式277

第三节 书坛“宋四家”279

一、“当世第一”的蔡襄279

二、尚意书风的创立者苏轼281

三、草书之变的里程碑黄庭坚284

四、尚意书风的巅峰代表米芾288

第四节 其他两宋书家及辽金书坛291

一、赵佶“瘦金体”291

二、五代北宋其他书家292

三、南宋书坛294

四、金朝书坛296

第五节 宋代刻帖298

一、刻帖的兴盛及影响298

二、传世重要刻帖300

第十四章 版画、雕塑及建筑艺术303

第一节 版画艺术的首度兴盛303

一、五代十国的版画303

二、宋代宗教版画305

三、宋代书籍插图及民俗版画306

四、辽西夏金地区的版画308

第二节 世俗化倾向的雕塑艺术310

一、寺观宗祠雕塑和塔幢石雕310

二、石窟造像314

三、陵墓雕塑317

四、民间雕刻318

第三节 建筑艺术的系统成就319

一、城市变革和技术进步对建筑的影响320

二、建筑的空间艺术322

三、建筑造型的演变327

四、造园艺术329

五、建筑装饰332

第十五章 宋瓷及其他工艺美术品类335

第一节 典雅的宋瓷335

一、宋瓷体系335

二、宋瓷特色337

第二节 五大名窑339

一、天青葱绿的汝窑339

二、古典雅洁的官窑340

三、米色开片的哥窑341

四、乳光焰红的钧窑342

五、白釉印花的定窑343

第三节 宋代其他名窑及辽金瓷344

一、宋代其他名窑344

二、辽金瓷347

第四节 染织刺绣工艺349

一、宋锦349

二、缂丝及花罗350

三、印染及刺绣352

四、辽西夏金回纥织绣353

第五节 金属玉器玻璃工艺354

一、金银器及铜器354

二、玉器及玻璃工艺356

第六节 漆竹木牙角工艺357

一、漆器357

二、竹木牙角工艺359

第七节 文房四宝359

一、宣笔及名墨359

二、名纸及名砚360

第十六章 美术著述的新成就362

第一节 画论著述362

一、荆浩《笔法记》362

二、郭熙《林泉高致》363

三、韩拙《山水纯全集》364

四、花鸟及人物画理论著述365

第二节 绘画品评著述366

一、黄休复《益州名画录》366

二、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367

三、其他绘画品评著述368

第三节 画史著述368

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369

二、邓椿《画继》及其他画史著述370

第四节 著录、鉴藏著述及金石、建筑学著作371

一、《宣和画谱》及米芾等人的鉴藏著述371

二、金石学的滥觞及著作372

三、《木经》和《营造法式》373

第五节 书法史论著述374

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论375

二、《宣和书谱》及北宋其他书法论著376

三、南宋主要书法史论著述376

第七编 元代382

概述382

一、元朝建立与中华艺术的发展382

二、元代艺术的特色和成就393

第一章 元代杂剧404

第一节 杂剧的兴盛404

一、杂剧“一代之文学”地位的确立404

二、杂剧的演出中心405

三、多元艺术的综合与演进406

四、蒙古及周边民族艺术对杂剧的影响407

五、科举行废与书会才人的作用407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剧作408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408

二、《窦娥冤》与社会批判精神409

三、《救风尘》与女性形象409

四、《单刀会》与英雄主义410

五、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特色411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412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412

二、《西厢记》的题材演变413

三、《西厢记》的思想内容414

四、《西厢记》的艺术特点415

第四节 杂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417

一、直面现实——杂剧的批判功能417

二、民本思想——杂剧审美视角的下移417

三、诗情画意——杂剧的诗化原则418

四、劲切雄丽——杂剧的审美风格418

五、团圆收煞——杂剧的结构模式419

六、雅俗共赏——杂剧的审美境界420

第二章 元代南戏421

第一节 南戏的勃兴421

一、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422

二、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423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424

一、高明的生平与思想424

二、《琵琶记》是让人战栗的生活画卷425

三、赵五娘的艺术形象425

四、蔡伯喈的艺术形象426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427

第三节 南戏四大本429

一、《荆钗记》429

二、《白兔记》430

三、《拜月亭记》431

四、《杀狗记》432

第三章 元代戏曲演出形式与舞台艺术433

第一节 演出构制与演出形式433

一、“书会”“才人”与“掌记”433

二、戏班与演出形式434

第二节 杂剧音乐436

一、曲调来源436

二、构成套数的方法436

三、曲牌的灵活性439

四、宫调与乐曲结构关系440

五、音乐的风格特点442

第三节 南戏音乐442

第四节 表演艺术443

一、表演艺术的继承性444

二、虚实相兼的表演原则与时空的灵活性444

三、程式化表演初具规模445

四、北杂剧与南戏的角色行当446

第五节 舞美艺术448

一、南戏与杂剧人物的装扮448

二、舞台装置与砌末449

第四章 元代音乐451

第一节 歌曲及其新发展451

一、市井小曲451

二、词曲452

三、散曲452

四、青楼艺伎的歌唱活动454

五、熊朋来与《诗经》歌曲455

六、蒙古族歌曲456

第二节 说唱音乐458

一、诸宫调458

二、陶真459

三、驭说459

四、琵琶词460

五、词话461

六、道情461

七、货郎儿461

第三节 乐器与器乐462

一、乐器462

二、器乐467

三、琵琶音乐469

第四节 雅乐与宴乐470

一、雅乐470

二、宴乐471

第五章 元代舞蹈472

第一节 宫廷乐舞472

一、祭祀天地宗庙的雅乐舞蹈473

二、朝会飨燕中的“乐队”473

三、华服盛会“诈马宴”474

四、神秘的《十六天魔舞》474

五、文献与文物中的其他舞蹈475

第二节 宗教舞蹈477

一、蒙古族大树崇拜舞蹈477

二、萨满降神歌舞与《安代》478

三、歌舞、百戏参与的盛大佛事活动——游皇城478

四、藏传佛教的寺院舞蹈——羌姆479

五、敦煌元代壁画中的舞姿479

六、《东巴经》记载的东巴教舞蹈480

第三节 民间舞蹈483

一、普遍流传的“踏歌”483

二、“罟罟冠”与《舞雁儿》484

三、中亚、西亚传来的《回回舞》484

四、西南民族乐舞《白沙细乐》484

五、汉族民间舞蹈485

第四节 杂剧和戏曲中的舞蹈486

第六章 元代绘画与书法篆刻488

第一节 元代绘画488

一、固守道统的遗民画家488

二、赵孟頫的绘画成就491

三、文人画的高峰“元四家”494

四、永乐宫壁画503

第二节 元代书法篆刻506

一、元代书法的发展脉略506

二、少数民族书家514

三、元代篆刻516

第七章 元代建筑与雕塑518

第一节 元代建筑518

一、元大都519

二、大都宫殿苑囿521

三、佛道寺观525

第二节 元代雕塑528

一、佛教雕塑528

二、道教雕塑531

三、著名雕塑家阿尼哥534

第八章 元代工艺美术537

第一节 服饰变革与织绣印染的发展537

一、服饰的变革537

二、精致华贵的丝绸锦绣539

三、极富民族特色的毡罽542

四、流行天下的棉布543

第二节 时风与器皿成造544

一、豪奢的大型玉作545

二、华丽的金银器546

三、来自民间的漆艺新风548

第三节 陶瓷工艺的审美转向550

一、瓷业重心南移与“瓷都”的孕育550

二、各地民窑的嬗变551

三、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创新555

第九章 元代艺术理论560

第一节 戏曲论著与戏曲理论560

一、钟嗣成与《录鬼簿》560

二、贾仲明与《录鬼簿续编》561

三、夏庭芝与《青楼集》562

四、散见的戏曲论述562

第二节 音乐论著565

一、《唱论》565

二、《中原音韵》566

三、《琴律发微》567

四、《乐考》《琴述》与《律吕成书》568

第三节 书画论著569

一、文人画理论569

二、绘画技法理论571

三、书法论著5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