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
  • 刘同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6783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澄清前提与划清界限1

第一节 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1

一、启蒙理性兴起的双重考察2

二、启蒙理性的光亮与阴影7

三、启蒙理性的蜕变与现代性危机的产生14

四、启蒙理性的后现代境遇18

五、马克思的启蒙理性批判路径23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观的自我转变及其阶段性29

一、反思思维理性:从唯心主义到浪漫主义30

二、审视封建专制:从浪漫主义到激进民主主义32

三、提升理性思辨:从激进民主主义到哲学共产主义34

四、终结思辨体系: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37

第三节 从应然到实然:马克思社会批判的价值取向转变39

一、哲学向经济学学科批判的转向40

二、应然预设到实然结果追求的转换43

三、实然价值取向的社会批判:通往解放的分析方式47

第四节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的构思逻辑49

一、共产主义与人性改造50

二、共产主义的可欲性与可行性53

三、重构“存在与历史”的形成过程55

第五节 《手稿》与《形态》理论立场的差异59

一、异化的使用:边缘化趋向及其实质60

二、对费尔巴哈的态度:从赞扬到征讨62

三、论证共产主义的语境:从人本学到经济学65

第六节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边界意识69

一、世界历史的开启:理性还是资本70

二、人类命运的开解:对资本逻辑的瓦解73

三、资本逻辑的内在边界和外在边界76

第七节 “尘世”创造“天国”: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原则79

一、物质利益问题的洗礼79

二、宗教批判的新原则81

三、“天国”的“尘世”面相83

四、“天国”回归“尘世”的进路86

第八节 从欧洲到全球:马克思理论视域的拓展89

一、解放规划的欧洲中心论是否成立89

二、理论中断还是理论延续93

三、何种意义的拓展及其根源95

第二章 基本范畴与解读模式100

第一节 新社会组织、私有制和个体死亡的基本构想100

一、从“犹太人问题”走向“哲学共产主义”100

二、社会吸纳政治:重建“社会组织”103

三、超越私有制与摆脱死亡:个体与社会的融合108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范畴的逻辑演进111

一、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是等同还是相异112

二、市民社会与物质生产关系:是弃用还是衔接115

三、外延描述到内涵分析:是转变还是深化118

第三节 市民社会研究范式的历史转换121

一、源起与转变:从道德范式到政治哲学范式121

二、内在矛盾解决:政治哲学范式与唯物史观的创立124

三、意识形态化:社会学范式的奠立128

第四节 精神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范畴131

一、逻辑形成:从萌芽到深化再到成熟131

二、思想源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136

三、历史根据:与时代相伴生的永恒主题139

第五节 马克思学说中的哲学与马克思学说的解释框架141

一、马克思学说中有没有哲学142

二、马克思学说的三个解释框架144

三、马克思学说的解读原则147

第六节 在何种意义上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149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修改稿与原始稿150

二、马克思文本与恩格斯文本的归属与清理153

三、如何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归属155

第七节 主奴辩证法:《精神现象学》与《手稿》之关系158

一、主奴辩证法:从显性到隐性159

二、消解资本主义隐性的“主奴关系”162

三、超越政治性:共产主义思想力量的彰显164

第三章 人学理论与时代境遇168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范式的核心及其创建168

一、如何存在:人学范式之核心厘定168

二、重新奠基:人学范式之理论创建170

三、着意解放:人学范式之政治旨趣173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人学及其当代境遇176

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源起:问题与学说176

二、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展开:实质与特征179

三、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发展:相遇与关照181

第三节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交往全球化184

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185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交往的紧密关联187

三、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全球化交往189

四、合理的全球化交往的实现方式191

第四节 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学者解读及其展望192

一、对个性特征概括的多角度性192

二、对个性理论实现方式探讨的系统性194

三、对个性和自由个性关系论证的深刻性198

四、对马克思个性理论的研究展望199

第五节 “现实的人”:马克思与福柯的论证维度202

一、内涵理解:五种属性与三重特性202

二、塑造因素:劳动实践与微观权力205

三、解放方案:社会革命与生存美学208

第四章 本真精神与理论创新2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211

一、敞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主题211

二、反思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214

三、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216

第二节 在挑战社会思潮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219

一、话语与权力:当代社会思潮相互激荡219

二、修正与解构:当代社会思潮的共性224

三、态度转变: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挑战2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234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卓著贡献234

二、列宁哲学思想的若干关键性问题244

三、列宁哲学思想的当代魅力25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党的执政理念演进257

一、毛泽东思想与“革命为民”的执政理念258

二、邓小平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26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大利益”的执政理念261

四、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63

第五章 理论性质与学术争辩267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267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前提267

二、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核心问题272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边界276

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281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色及其局限28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色287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分歧290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局限294

第三节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拓展297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载体的英国新左派298

二、相互激荡又相互关联的理论特质299

三、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拓展的维度304

第四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结构主义之辩306

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306

二、结构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挑战309

三、双方争辩的主线与主题312

四、争辩的理论性质与局限性316

第六章 学科拓展与学科交叉31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学科对话中复兴318

一、生成逻辑与深刻意蕴318

二、世界图景审视的原则高度322

三、顾此失彼思维惯性的消解325

第二节 罗尔斯教育公正理论情结及方法论原则批判328

一、抽象的理论前提:人性的虚拟假设329

二、片面的理论视角:尺度统一的正义原则331

三、乌托邦式的理论归宿:平均主义的倾向335

第三节 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338

一、义务:道德的至上动机338

二、自律:道德的唯一原则341

三、康德道德观: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钥匙344

结语 解放的诉求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3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