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沪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4040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6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1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1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对象5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10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地位和特点12
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14
一、政治是人们的社会活动14
二、政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18
三、政治有一定的政治形式22
四、政治构成一个系统2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25
一、历史上的政治研究方法论25
二、唯物政治观30
三、政治辩证法34
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40
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40
一、现实的人是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40
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44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
第二节 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50
一、人天生是社会动物50
二、社会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53
三、社会是一个系统57
四、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61
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64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64
二、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68
三、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2
四、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77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82
第一节 阶级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82
一、阶级是分析政治的钥匙82
二、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84
三、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85
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89
一、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89
二、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阶级对抗92
三、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94
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96
一、阶级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96
二、政治划分的基础是阶级划分99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101
第四节 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105
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之间的平等105
二、阶级斗争围绕着政治权力进行107
三、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10
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14
一、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114
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116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抗117
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119
一、阶级消亡必须首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119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阶级消亡的必要手段121
第四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24
第一节 社会决定国家124
一、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124
二、国家问题归根到底应从社会经济生活中解释130
第二节 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134
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134
二、私有制导致国家的产生138
第三节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142
一、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142
二、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147
三、以阶级本质来划分国家类型151
第四节 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154
一、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154
二、无产阶级国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157
第五节 国家必然走向消亡160
一、国家是自行消亡的160
二、社会主义是所有国家走向消亡的过渡阶段162
三、国家消亡是个长期的过程165
第五章 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168
第一节 国家管理权力反作用于社会168
一、国家管理权力产生于社会168
二、国家管理权力对社会具有能动性172
第二节 政治统治和社会职能相辅相成177
一、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177
二、政治统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180
第三节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184
一、国家的内外职能决定于国家本质184
二、国家内部职能具有双重性187
三、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统一的191
第四节 国家存在相对自主性194
一、国家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194
二、相对自主性的实质与形式辩证统一198
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203
第一节 政治权力源于经济权力203
一、政治权力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的转化203
二、经济权力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210
三、政治权力产生于经济权力213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16
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16
二、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表现为阶级利益217
三、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20
第三节 暴力以经济力量为基础222
一、暴力是一种经济力222
二、暴力的历史作用受制于经济发展225
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227
一、权威就是权力227
二、民主与权威有机结合230
第七章 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234
第一节 阶级统治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234
一、阶级统治通过一定的政治形式来实现234
二、经济形式是政治形式的基础240
第二节 政治形式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类型244
一、阶级统治决定国家类型244
二、国家类型规定政治形式的本质248
第三节 政治形式反映一定的民族特性251
一、民族特性影响政治形式251
二、民族特点导致政治形式的多样性256
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辩证的统一259
一、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259
二、从统治内容把握政治形式263
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争取统治的形式268
四、依阶级特性和国情确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治形式271
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274
第一节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274
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274
二、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278
第二节 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283
一、民主形式和制度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283
二、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287
第三节 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290
一、政治解放实现政治民主290
二、社会解放创造社会民主294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298
一、无产阶级民主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298
二、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301
三、历史任务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305
四、新型专政和新型民主辩证统一309
第九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311
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311
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311
二、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15
三、政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政治方面的斗争316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320
一、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320
二、资产阶级两党制是一种游戏322
三、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是一种虚伪的民主32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326
一、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组织326
二、无产阶级政党是由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战斗队331
三、组织和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力保证338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345
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革命事业中保持独立地位345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阶级和群众运动的领导权350
三、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由革命家来领导352
四、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355
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359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359
一、政治是统率,是大局359
二、政治和经济是交互作用的力量362
三、经济建设要有政治保障365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367
一、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67
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370
三、创造更高更切实的民主372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375
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375
二、政策应当从千百万群众着眼377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决策方法379
四、防止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381
第四节 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383
一、党要善于领导就要党政分开383
二、明确划分党和国家政权的职能386
第五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389
一、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89
二、在当前的运动中代表运动的未来391
三、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393
四、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395
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97
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99
第十一章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402
第一节 民族在历史中形成402
一、民族是稳定的共同体402
二、民族具有四大共同性403
三、民族是完整的综合体404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成果406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406
二、民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成果408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412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密切相关412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存在多重关系414
第四节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417
一、民族压迫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417
二、镇压其他民族的暴力机器具有双重性418
三、民族压迫破坏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419
四、支持民族解放就是为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扫清道路420
五、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421
第五节 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高度发展的结果425
一、民族自决权是政治独立权425
二、民族自决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利益427
三、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要求431
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437
第一节 政治文化反映社会存在437
一、社会存在决定政治文化437
二、人是政治文化的主体441
三、政治文化具有反作用444
第二节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447
一、政治文化反映阶级利益447
二、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451
三、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人类思想的最高结晶454
第三节 政治文化兼有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458
一、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458
二、现实性与历史继承性是统一的461
三、政治文化随社会发展而发展464
第四节 政治文化发展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467
一、政治文化保持相对独立性467
二、政治文化存在超前性与预见性470
三、政治文化具有滞后性473
第五节 政治文化要进行灌输477
一、政治文化服务于政治统治477
二、灌输是教育的重要手段480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484
第一节 政治发展依照其内在规律484
一、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484
二、政治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488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政权492
四、阶级斗争推动政治发展495
第二节 政治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499
一、发展规律和趋向是统一的499
二、政治发展模式是多样的502
第三节 政治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506
一、政治发展是普遍的现象506
二、政治发展过程不排除特殊性508
第四节 政治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512
一、发展中必然性占主导地位512
二、偶然性在发展中起双重作用515
第五节 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政治活动518
一、政治发展规律是客观的518
二、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活动521
三、政治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525
第十四章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29
第一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529
一、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529
二、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532
第二节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535
一、革命是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行为535
二、政权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537
三、无产阶级革命应首先夺取政权540
第三节 政治革命发展到社会革命544
一、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544
二、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547
第四节 革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551
一、客观条件的总和造成革命形势551
二、革命需要强大的群众革命行动554
三、革命需要政党和理论556
第五节 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辩证统一559
一、暴力是新社会产生的助产婆559
二、应以革命的精神利用和平方式562
第六节 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565
一、辩证看待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565
二、掌握革命的领导权569
第七节 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572
一、改良是阶级斗争的副产物572
二、改良斗争应服从革命斗争575
第十五章 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578
第一节 现代国际社会是世界体系578
一、资本主义促使现代民族国家形成578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世界结成经济有机体582
三、殖民制度和商业战争是现代国际关系的第一幕584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受阶级划分影响586
一、阶级关系的两极化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的特征586
二、国际冲突与合作包含阶级性587
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阶级意义590
四、国际政治中的阶级与国家主体的关系592
第三节 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594
一、不平衡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594
二、垄断的形成使不平衡发展跳跃地进行596
三、现代不平衡发展作用于国际政治598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600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600
二、和平也是政治的继续604
三、战争与社会革命有本质的区别605
第五节 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607
一、和平共处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607
二、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要求609
三、和平共处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611
第十六章 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615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615
一、共产主义是现代经济运动的结果615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617
第二节 共和国应是社会共和国619
一、对人的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619
二、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623
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625
第三节 政治平等升华到社会平等628
一、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628
二、区分形式上平等与实质上平等631
三、从政治平等引申出社会平等633
第四节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637
一、自由是类的本质637
二、恢复人的自由关键在于废除私有制640
三、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643
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47
后记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