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与机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与机制](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467739.jpg)
- 张威,崔之久,李永化著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23409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与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第四纪冰川研究简史1
1.2 中国第四纪冰期成因特点3
1.3 冰期系列的绝对年代学研究4
1.4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8
1.4.1 中国第四纪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9
1.4.1.1 中国第四纪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的背景9
1.4.1.2 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的深入10
1.4.2 目前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曲线对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1.4.2.1 传统冰期划分对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的影响11
1.4.2.2 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偶数阶段并没有合理的对应12
第2章 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冰川侵蚀地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3
2.1 山地冰川冰斗发育的控制因素与气候变化13
2.1.1 研究方法14
2.1.2 影响冰斗发育的控制因素15
2.1.3 冰斗发育的气候意义17
2.1.3.1 冰斗的长宽比17
2.1.3.2 冰斗方位与气候变化18
2.1.3.3 冰斗转向的气候意义19
2.1.3.4 冰斗底部高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20
2.1.4 结论21
2.2 冰斗发育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21
2.2.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22
2.2.2 材料与方法22
2.2.3 冰斗的形态与分布特征24
2.2.3.1 冰斗的海拔分布24
2.2.3.2 冰斗的朝向及坡向分布26
2.2.3.3 冰斗的形态、大小特征26
2.2.4 影响冰斗形态、大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27
2.2.4.1 海拔高度对冰斗形态、大小、数量的影响27
2.2.4.2 朝向与坡向对冰斗形态大小的影响28
2.2.4.3 构造与地形对冰斗分布的影响29
2.3 冰川槽谷形态特征的定量化研究30
2.3.1 冰川槽谷形态特征定量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0
2.3.2 研究区域简介31
2.3.3 材料与方法32
2.3.3.1 冰川槽谷抛物线形各参数的确定32
2.3.3.2 冰川槽谷梯级宽深比的确定32
2.3.3.3 冰川槽谷的形态比率33
2.3.4 结果分析33
2.3.5 白马雪山地区冰川槽谷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5
2.3.5.1 冰川槽谷抛物线形态特点与控制因素35
2.3.5.2 冰川槽谷梯级宽深比与冰川作用过程37
2.3.5.3 b-FR关系反应的冰川侵蚀方向性39
2.3.6 主要结论41
2.4 冰川槽谷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2
2.4.1 清水沟冰川地貌特征43
2.4.2 冰川槽谷抛物线形态计算44
2.4.3 影响清水沟山脊线和槽谷谷肩移动的因素45
2.4.3.1 岩性的差异分析45
2.4.3.2 河流的溯源侵蚀46
2.4.3.3 山脊线移动对槽谷谷肩的影响46
2.4.3.4 清水沟冰川槽谷演化47
第3章 冰碛物特征及对比49
3.1 环境磁学特征49
3.1.1 环境磁学原理49
3.1.2 材料与方法50
3.1.2.1 样品采集50
3.1.2.2 实验方法50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3.1.3.1 冰碛物磁化率呈宽幅波动51
3.1.3.2 冰碛物频率磁化率56
3.1.3.3 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57
3.1.4 冰川沉积物磁化率特征与环境的关系57
3.1.4.1 气候因素57
3.1.4.2 频率磁化率对气候的指示作用58
3.1.4.3 母岩岩性59
3.1.4.4 磁化率与冰川侵蚀强度60
3.2 冰川沉积物化学元素特征与分析61
3.2.1 实验原理61
3.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62
3.2.2.1 实验仪器62
3.2.2.2 实验方法62
3.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62
3.2.3 常量元素组成与差异性分析63
3.2.4 常量元素氧化物相关性分析67
3.2.5 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化学环境参数的指示意义68
3.2.6 A-CN-K三角模型70
3.2.7 地球化学元素R型因子分析71
3.3 冰川沉积物的粒度特征73
3.3.1 研究材料和方法74
3.3.2 结果与讨论75
3.3.2.1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75
3.3.2.2 测量时间和超声波振荡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80
3.3.3 小节83
第4章 第四纪冰川作用测年方法85
4.1 碳十四(14C)测年方法85
4.1.1 14C测年方法基本原理85
4.1.2 14C测年方法在第四纪冰川年代学中的应用86
4.2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87
4.2.1 ESR测年方法基本原理87
4.2.1.1 概述87
4.2.1.2 环境剂量的确定87
4.2.1.3 等效剂量的确定88
4.2.2 ESR测年方法在第四纪冰川年代学中的应用88
4.2.3 ESR测年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88
4.3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91
4.3.1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基本原理91
4.3.2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第四纪冰川学中的应用93
4.4 释光测年方法93
4.4.1 释光测年方法基本原理93
4.4.1.1 概述93
4.4.1.2 环境辐射剂量率(Dy)的测定94
4.4.1.3 等效剂量(De)的测定96
4.4.2 光释光测年方法在第四纪冰川中的应用96
第5章 青藏高原东缘典型山地冰川97
5.1 长白山97
5.1.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97
5.1.2 材料与方法98
5.1.3 长白山冰川地貌发育特点与时代99
5.1.3.1 冰川侵蚀地貌99
5.1.3.2 冰川堆积地貌101
5.1.4 结果分析103
5.2 太白山103
5.2.1 冰川侵蚀地貌与10Be测年104
5.2.2 冰川堆积地貌及TL测年108
5.2.3 末次冰盛期冰川退缩速率及最早启动时间108
5.3 贺兰山109
5.3.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10
5.3.2 材料与方法111
5.3.3 贺兰山冰川地貌发育特点与时代113
5.3.3.1 冰川侵蚀地貌113
5.3.3.2 冰川堆积地貌115
5.3.4 结果分析118
5.4 玛雅雪山119
5.4.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19
5.4.2 冰川地貌特点121
5.4.3 冰川地貌时代123
5.5 千湖山123
5.5.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24
5.5.2 材料与方法124
5.5.3 千湖山第四纪冰川地貌与相对年代的确定126
5.5.3.1 冰川侵蚀地貌127
5.5.3.2 冰川堆积地貌127
5.5.3.3 相对年代的确定128
5.5.4 千湖山第四纪冰期系列的初步划分129
5.5.5 结果分析129
5.6 点苍山130
5.6.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31
5.6.2 材料与方法132
5.6.3 点苍山冰川地貌发育特点与时代134
5.6.3.1 冰川侵蚀地貌134
5.6.3.2 冰川堆积地貌与年代138
5.6.4 结果分析139
5.7 拱王山139
5.7.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40
5.7.2 材料与方法140
5.7.3 拱王山冰川地貌发育特点141
5.7.4 拱王山冰期序列143
5.7.4.1 晚冰期145
5.7.4.2 冰盛期145
5.7.4.3 末次冰期早期146
5.7.4.4 “倒二”冰期146
5.7.5 讨论146
5.8 螺髻山147
5.8.1 研究区概况147
5.8.2 材料与方法148
5.8.3 结果分析150
5.9 白马雪山152
5.9.1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153
5.9.2 材料与方法153
5.9.3 白马雪山冰川地貌的基本特点155
5.9.4 结果分析157
5.9.5 讨论与结论157
第6章 青藏高原边缘山地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控制性因素160
6.1 气候和地貌对晚第四纪冰川发育差异性的影响160
6.1.1 区域地理背景160
6.1.2 研究区冰期系列与冰川规模160
6.1.2.1 冰期系列160
6.1.2.2 冰川规模165
6.1.3 冰川发育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166
6.1.3.1 气候因素166
6.1.3.2 构造因素的影响168
6.1.4 小节169
6.2 中国低纬度地区中更新世以来冰川发育与成因探讨169
6.2.1 研究区的概况170
6.2.2 冰期系列170
6.2.2.1 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冰期系列划分170
6.2.2.2 台湾雪山冰川系列划分170
6.2.3 冰期系列的对比171
6.2.4 成因探讨173
6.2.4.1 构造对冰川发育的影响173
6.2.4.2 气候对冰川发育的影响175
6.2.5 小节176
6.3 滇西北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76
6.3.1 研究区地质地理背景176
6.3.2 滇西北山地(4000~4500m)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基本特点177
6.3.2.1 地貌特点177
6.3.2.2 晚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与规模177
6.3.2.3 冰川平衡线的分布特点178
6.3.3 讨论179
6.3.3.1 关于末次冰期冰川规模演化179
6.3.3.2 冰川发育与构造关系密切180
6.3.4 小节181
6.4 中纬度地区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控制性因素181
6.4.1 区域背景182
6.4.2 各个山地的冰进时序182
6.4.3 冰川发育的规模演化186
6.4.4 构造因素对冰进时序和规模的重要影响187
6.4.5 气候与构造的耦合对冰川演化的控制189
6.4.6 小节190
6.5 东亚季风影响区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控制性因素190
6.5.1 研究区地理概况190
6.5.2 东亚季风控制下典型山地的冰进时序191
6.5.2.1 中国东部山地冰期191
6.5.2.2 朝鲜冰期192
6.5.2.3 俄罗斯远东冰期192
6.5.2.4 日本山地的冰期193
6.5.3 各个山地的冰川作用启动时间与冰川发育规模194
6.5.4 影响东亚季风区冰川发育的主要因素195
6.5.4.1 季风气候的控制195
6.5.4.2 季风与西风环流对冰进的影响196
6.5.4.3 构造运动的影响198
6.5.4.4 纬度位置的制约199
6.5.4.5 海陆位置的制约200
6.5.5 小节200
第7章 山地冰川平衡线的确定及影响因素202
7.1 山地冰川现代平衡线的确定202
7.2 现代冰川平衡线确定的影响因素207
7.2.1 降水量的选择对现代冰川平衡线的影响207
7.2.2 气温对现代冰川平衡线的影响208
7.2.3 气象站位置与气温垂直递减梯度对现代冰川平衡线的影响210
7.3 计算现代冰川平衡线综合因子法211
7.4 古雪线高度的确定及影响因素213
7.4.1 古雪线确定方法213
7.4.2 冰盛期和晚冰期的雪线高度213
7.4.3 长白山地区构造抬升对古雪线高度的影响215
7.4.4 长白山构造抬升对雪线降低值的影响216
第8章 山体隆升与剥蚀速率的确定218
8.1 隆升速率的确定218
8.1.1 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218
8.1.2 径迹年龄-海拔高程法219
8.1.3 河流阶地下切速率替代法221
8.1.3.1 阶地成因221
8.1.3.2 河流下切速率限定构造抬升速率的影响因素222
8.1.3.3 祁连山东北缘隆升速率的确定224
8.2 剥蚀速率的确定225
8.2.1 宇宙成因核素定义及形成机制225
8.2.2 侵蚀速率为零时剥蚀速率的计算225
8.2.3 侵蚀速率不为零情况下的暴露年代及剥蚀速率计算226
8.2.4 玛雅雪山剥蚀速率的确定227
第9章 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模式229
9.1 逻辑假设229
9.2 玛雅雪山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的耦合模式230
9.2.1 冰期时段的山体高度230
9.2.2 冰期时段的雪线高度230
9.2.3 山体高度与雪线之间的耦合关系231
9.3 贺兰山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之间的耦合模式232
9.3.1 贺兰山的抬升历史与速率233
9.3.2 贺兰山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式233
参考文献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