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油气田开发地质方法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油气田开发地质方法论与实践
  • 周宗良,蔡明俊,石占中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19736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油气田开发地质方法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1

二、油藏描述时代4

三、开发地质方法论10

第二章 油气层精细划分与对比17

第一节 区域地层对比方法17

一、岩性与电性对比法18

二、古生物对比法21

三、沉积旋回对比法21

四、矿物对比法25

五、地球物理方法26

第二节 油气层层组划分与精细对比26

一、层组划分的意义26

二、层组划分与对比的依据27

三、油气层层组划分29

四、油气层对比方法与步骤32

第三节 油气田多井对比与砂体连通性34

一、河道沉积型单砂层连通关系34

二、三角洲等时面与等岩性面对比法38

第三章 陆相沉积砂体类型与描述方法40

第一节 概述40

一、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总体面貌的关键环境因素40

二、陆相沉积砂岩储层特点40

第二节 冲积扇沉积相与砂体41

一、冲积扇沉积相特点42

二、黄骅坳陷南部孔一段冲积扇—膏盐湖沉积体系44

第三节 河流沉积学研究概述49

一、河流研究回顾49

二、河道形态与河道类型50

三、曲流河流环境及沉积相特点52

四、辫状河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特点59

第四节 三角洲相及砂体67

一、三角洲相特征与砂体类型67

二、黄骅坳陷古近系三角洲实例69

第五节 湖泊相带的划分及其特点76

一、湖泊滩坝沉积相及滩坝砂体76

二、碳酸盐岩湖泊相带的划分及其特点79

第六节 湖盆重力流砂岩83

一、重力流沉积作用与沉积类型83

二、湖盆深水重力流水道86

三、湖底浊积扇沉积特征88

四、近岸水下扇92

第四章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与实例96

第一节 储层构型理论回顾与河道构型要素96

一、岩相分析96

二、构型要素97

三、河道构型分析99

第二节 河道砂岩内部沉积界面等级划分与识别101

一、河道砂岩内部沉积界面等级划分及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101

二、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与确定106

三、点坝的识别与解剖113

第三节 储层构型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119

一、不同级次构型要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119

二、构型要素空间组合模式与剩余油分布119

三、构型要素空间组合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121

第五章 地震属性特征与储层预测123

第一节 地震储层学发展回顾123

一、地震地层学的提出123

二、层序地层学的发展123

三、地震属性储层预测技术的广泛应用124

第二节 地震—地质模型的建立125

一、岩石物理性质125

二、层位标定及地震反射特征129

三、地震资料分辨率评估132

四、砂泥薄互层地质—地震模型分析135

第三节 地震属性参数及特征分析140

一、地震属性概论141

二、基于剖面的地震属性141

三、沿层地震属性特征分析143

四、层间吸收属性147

第四节 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与统计方法148

一、地震属性的提取149

二、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151

三、地震属性参数统计方法154

第五节 地震属性的适应性分析161

一、地震属性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63

二、地震属性与含油气预测169

第六节 波阻抗反演技术与储层预测170

一、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170

二、参数约束的模型反演172

三、三维反演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173

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177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理论发展历程177

一、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177

二、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977—1988)178

三、层序地层学理论形成与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178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79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179

二、层序及层序类型180

三、准层序与准层序组181

四、体系域183

五、整合面与不整合面184

六、密集段或凝缩层184

七、可容空间185

八、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186

九、下切谷186

第三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层序的形成186

一、级别概念186

二、基准面187

三、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特征188

四、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层序级别189

五、海平面升降旋回与层序边界的关系190

第四节 层序边界的识别192

一、地表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与层序边界192

二、利用钻井资料识别层序边界193

三、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边界识别193

四、古生物特征与层序界面194

五、地球化学标志与成岩作用194

第五节 陆相断陷沉积盆地层序地层195

一、陆相盆地沉积特点195

二、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影响因素196

三、实例分析197

第六节 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207

一、层序地层界面与成岩作用208

二、体系域与成岩作用211

三、储层的孔隙演化213

第七章 油藏描述与方法应用216

第一节 油藏描述研究内容216

一、精细油藏描述的定义与阶段划分216

二、基础资料准备及录取220

三、精细油藏描述内容224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229

一、储层非均质性定义与分类229

二、层内非均质性233

三、层间非均质性238

四、平面非均质性242

五、微观非均质性249

第三节 流动单元研究方法251

一、基本概念251

二、流动单元划分252

三、流动单元渗流屏障分析258

四、流动单元实例研究260

第四节 储层地质随机建模与方法263

一、储层建模概述263

二、随机建模的概念及方法267

三、地质约束随机建模269

四、储层三维建模方法与实例分析271

第五节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80

一、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280

二、地质综合分析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282

三、开发因素形成的剩余油与分布模式292

四、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与剩余油饱和度探测292

第八章 油气藏综合评价294

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294

一、我国陆相油气藏成因类型及特征294

二、油气藏的开发分类及特征296

三、特色油气藏299

第二节 我国石油储量现行分级与分类316

一、我国石油储量及远景资源量分级和分类316

二、储量计算技术与工业指标要求318

三、评价区块储量技术319

四、采收率及可采储量估算323

五、油藏综合评价328

六、油藏评价井优选及实施效果分析328

第三节 国际油气储量评估方法330

一、石油及天然气储量分类和分级330

二、各级储量的定义和类型331

三、地质储量计算334

四、可采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计算338

第四节 试油试采评价340

一、评价区块的试油分析341

二、评价区块试采评价342

三、压力系统与产能预测342

参考文献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