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聚合物共混改性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培熙;张留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751841401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高聚物-共混-改性-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聚合物共混改性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基本概念1
1.2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2
1.3 聚合物共混方法及目的4
参考文献6
第2章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8
2.1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基本特点8
2.1.1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基本情况8
2.1.2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相图9
2.1.3 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10
2.2 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分析11
2.2.1 一般热力学分析11
2.2.2 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热力学理论14
2.2.3 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根据16
2.3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机理24
2.3.1 成核和增长机理(NG)24
2.3.2 旋节分离机理(SD)26
2.3.3 含结晶性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27
2.4 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实验方法30
2.4.1 玻璃化转变法30
2.4.2 其他方法33
参考文献36
第3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38
3.1 聚合物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基本类型38
3.1.1 单相连续形态38
3.1.2 两相互锁或交错形态41
3.1.3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42
3.1.4 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特征43
3.2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47
3.2.1 界面层的形成47
3.2.2 界面层厚度47
3.2.3 界面层的性质48
3.3 相容性对微观形态的影响49
3.4 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微观形态的影响51
3.4.1 制备方法的影响51
3.4.2 流动参数的影响52
3.5 聚合物共混物微观形态测定及表征方法56
3.5.1 概述56
3.5.2 光学显微镜法57
3.5.3 电子显微镜法58
3.5.4 其他显微镜法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性能64
4.1 聚合物共混物性能与其组分性能之间的一般关系65
4.1.1 均相共混物65
4.1.2 单相连续的复相共混物66
4.1.3 两相连续的复相共混物68
4.2 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及力学松弛性能69
4.2.1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和力学松弛69
4.2.2 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72
4.2.3 聚合物共混物的弹性模量及力学松弛特性75
4.3 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强度78
4.3.1 聚合物的形变78
4.3.2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变88
4.3.3 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强度92
4.4 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95
4.4.1 概述95
4.4.2 增韧机理96
4.4.3 影响冲击强度的主要因素102
4.5 非弹性体增韧104
4.5.1 概述104
4.5.2 非弹性体作用机理105
参考文献106
第5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及其他性能109
5.1 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109
5.1.1 模型110
5.1.2 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的分散状态115
5.1.3 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的黏度116
5.1.4 聚合物共混物熔体流动中的弹性效应122
5.2 聚合物共混物的透气性和可渗性125
5.2.1 聚合物的透气性和可渗性125
5.2.2 聚合物共混物的透气性128
5.2.3 聚合物共混物的可渗性131
5.3 聚合物共混物的密度以及电学、光学、热性能133
5.3.1 聚合物共混物的密度133
5.3.2 聚合物共混物的电性能和光性能133
5.3.3 聚合物共混物的热膨胀系数134
参考文献134
第6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137
6.1 制备方法概论137
6.1.1 物理共混法137
6.1.2 共聚-共混法139
6.1.3 IPN法140
6.2 物理法共混过程原理140
6.3 混合状态的描述142
6.4 聚合物共混设备简介145
6.4.1 粉料共混设备145
6.4.2 熔融共混设备146
6.5 造粒机152
参考文献153
第7章 相容剂及其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154
7.1 相容剂概述154
7.2 相容剂的作用原理155
7.2.1 非反应型相容剂的作用原理155
7.2.2 反应型相容剂的作用原理157
7.3 相容剂的一般制法159
7.3.1 非反应型相容剂的一般制法159
7.3.2 反应型相容剂的一般制法160
7.4 相容剂应用效果实例162
7.4.1 相容剂在聚烯烃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163
7.4.2 相容剂在聚酰胺(PA)系列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164
7.4.3 相容剂在其他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165
参考文献167
第8章 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的共混改性168
8.1 聚乙烯的共混改性168
8.1.1 高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169
8.1.2 聚乙烯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共混171
8.1.3 聚乙烯与氯化聚乙烯的共混174
8.1.4 聚乙烯与橡胶类物质的共混175
8.1.5 聚乙烯与聚酰胺的共混177
8.1.6 聚乙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179
8.1.7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改性180
8.1.8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共混改性182
8.2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183
8.2.1 聚丙烯与聚乙烯的共混184
8.2.2 聚丙烯与乙-丙共聚物的共混186
8.2.3 聚丙烯与其他弹性体的共混189
8.2.4 聚丙烯与聚酰胺的共混192
8.2.5 聚丙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193
参考文献193
第9章 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196
9.1 聚氯乙烯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共混198
9.1.1 PVC/EVA共混物的生产198
9.1.2 PVC/EVA共混物的性能与用途199
9.2 聚氯乙烯与乙烯-醋酸乙烯-CO(E-VA-CO)共聚物的共混202
9.2.1 E-VA-CO三元共聚物的特点202
9.2.2 PVC/E-VA-CO共混物的生产方法及成型204
9.2.3 PVC/E-VA-CO共混物的性能206
9.2.4 PVC/E-VA-CO共混物的应用207
9.3 聚氯乙烯与氯化聚乙烯(CPE)的共混208
9.3.1 PVC/CPE共混物的生产208
9.3.2 PVC/CPE共混物的性能与用途209
9.4 聚氯乙烯与丁腈胶(NBR)的共混211
9.4.1 PVC/NBR共混物的生产211
9.4.2 PVC/NBR共混物的性能与用途213
9.5 聚氯乙烯与ABS树脂的共混215
9.6 聚氯乙烯与MBS树脂的共混217
9.7 聚氯乙烯与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的共混220
9.7.1 ACR树脂的类型及特点220
9.7.2 加工助剂型ACR与PVC共混的改性作用221
9.7.3 抗冲型ACR与PVC共混的改性作用223
9.8 聚氯乙烯与以聚氯乙烯为主成分的核壳结构改性剂的共混225
9.9 聚氯乙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225
参考文献228
第10章 聚苯乙烯系列聚合物的共混改性231
10.1 聚苯乙烯及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改性231
10.1.1 聚苯乙烯的共混改性231
10.1.2 AS树脂的共混改性233
10.1.3 K树脂的共混改性233
10.2 高抗冲聚苯乙烯及其共混改性234
10.2.1 机械共混法生产HIPS234
10.2.2 接枝共聚-共混法生产HIPS234
10.2.3 HIPS的性能与应用239
10.2.4 新型HIPS及HIPS的共混改性240
10.3 ABS树脂及其共混改性241
10.3.1 ABS生产方法概述242
10.3.2 ABS树脂的性能与应用244
10.3.3 新型ABS树脂246
10.3.4 ABS树脂的共混改性249
参考文献254
第11章 聚酰胺的共混改性257
11.1 聚酰胺与聚乙烯、聚丙烯的共混257
11.2 聚酰胺与ABS树脂的共混260
11.3 聚酰胺与弹性体的共混261
11.4 聚酰胺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共混263
11.5 聚酰胺与芳香族聚酯的共混264
11.6 聚酰胺与聚苯醚以及非晶聚酰胺与橡胶的共混266
11.7 聚酰胺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267
11.8 不同品种聚酰胺之间的共混270
参考文献270
第12章 聚酯树脂的共混改性272
12.1 聚碳酸酯的共混改性272
12.1.1 不同种类聚碳酸酯之间的共混273
12.1.2 聚碳酸酯与聚乙烯的共混274
12.1.3 聚碳酸酯与ABS树脂的共混275
12.1.4 聚碳酸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278
12.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混改性284
12.2.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混284
12.2.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乙烯共聚物的共混285
12.2.3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弹性体的共混286
12.2.4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其他共混物287
1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混改性288
12.3.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的共混289
12.3.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弹性体的共混289
12.3.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其他聚酯的共混290
12.4 聚(对苯二甲酸-二酚基丙烷)酯的共混改性290
12.4.1 U-树脂与PET的共混291
12.4.2 U-树脂与氟树脂的共混292
参考文献292
第13章 环氧树脂的共混改性295
13.1 橡胶改性环氧树脂295
13.1.1 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改性环氧树脂296
13.1.2 液体无规羧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302
13.1.3 液体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改性环氧树脂303
13.1.4 丁腈羟-异氰酸酯预聚体改性环氧树脂305
13.1.5 端羟基聚丁二烯改性环氧树脂306
13.1.6 硅橡胶改性环氧树脂307
13.1.7 液态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309
13.1.8 聚醚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310
13.2 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312
13.2.1 聚砜类树脂改性环氧树脂312
13.2.2 聚醚亚胺树脂(PEI)改性环氧树脂313
13.2.3 丙烯酸类树脂改性环氧树脂313
13.2.4 聚醚及聚酯多元醇改性环氧树脂314
13.2.5 聚硅氧烷树脂改性环氧树脂314
13.3 环氧树脂共混改性的一些动向314
13.3.1 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314
13.3.2 热致液晶聚合物(TLCP)改性环氧树脂316
13.3.3 超支化聚合物(HBP)改性环氧树脂317
参考文献317
第14章 其他重要聚合物的共混改性320
14.1 聚苯醚的共混改性320
14.1.1 PPO/PS共混物320
14.1.2 PPO/PA共混物321
14.1.3 PPO与PBT、PPS及PTFE等的共混物322
14.2 聚苯硫醚的共混改性323
14.2.1 PPS/PA共混物323
14.2.2 PPS/PS共混物324
14.2.3 PPS/PC共混物325
14.2.4 PPS的其他共混物325
14.3 聚甲醛的共混改性327
14.4 氟树脂的共混改性329
14.5 酚醛树脂的共混改性330
参考文献332
第15章 互穿网络聚合物共混物334
15.1 IPN的类型及合成334
15.2 相分离及微观形态337
15.2.1 相分离337
15.2.2 相畴尺寸338
15.2.3 微观形态的基本特点341
15.2.4 影响微观形态的主要因素342
15.2.5 LIPN的微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345
15.3 主要物理性能349
15.3.1 玻璃化转变及松弛性能349
15.3.2 力学性能352
15.3.3 热稳定性355
15.4 填充IPN355
15.4.1 IPN与填充体表面的相互作用356
15.4.2 填充IPN的黏弹性356
15.5 应用357
15.5.1 橡胶与塑料改性357
15.5.2 片状成型料和反应注塑料358
15.5.3 离子交换树脂及压渗膜359
15.5.4 减震阻尼359
15.5.5 皮革改性360
15.5.6 黏合剂、涂料及其他360
15.6 进展和趋势360
15.6.1 新型IPN361
15.6.2 以可再生原料为基的IPN361
15.6.3 特种材料362
参考文献363
附表367
附表1 聚合物英文名称缩写一览表367
附表2 一些常见液体的溶解度参数δ370
附表3 一些常用增塑剂的溶解度参数δ372
附表4 一些聚合物之间的界面张力系数372
附表5-1 一些聚合物对的相容情况373
附表5-2 一些相容或部分相容的三元体系374
附表6 聚合物的渗透系数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