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师课程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师课程观研究
  • 苏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731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师课程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一)课程范式的语义转向2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4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希冀7

二 文献综述10

(一)课程价值取向分类的历史图景10

(二)课程观的研究进展14

(三)课程观研究的评述24

三 研究的意义26

(一)有助于科学合理之教育政策的制定26

(二)有利于拓宽我国课程观研究的视域27

(三)有益于多元化课程设计理念的倡导28

四 研究的设计28

(一)目的与问题28

(二)思路与方法30

五 研究的创新33

第一章 教师课程观的理论分析34

一 课程34

二 教师信念36

(一)信念36

(二)信念系统42

(三)教师信念的内涵46

(四)信念与知识的区辨49

三 教师课程观54

(一)教师课程观的概念55

(二)教师课程观的特性56

(三)教师课程观的功能59

第二章 课程价值取向的意蕴及历史谱系62

一 课程价值取向的意蕴62

(一)价值62

(二)价值取向68

(三)课程价值取向70

(四)课程价值、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区辨76

二 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77

(一)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兴替77

(二)不同课程设计模式的更迭79

(三)知识性质从客观绝对走向建构生成81

三 课程价值取向的内在向度83

(一)学术理性主义取向83

(二)学习过程取向84

(三)人文主义取向85

(四)社会责任取向86

(五)折中主义取向87

(六)生态整合取向88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90

一 研究方法与步骤91

(一)研究架构91

(二)研究对象91

(三)研究工具94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96

(五)正式施测99

(六)资料分析99

二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100

(一)中小学教师课程观分布的总体状况100

(二)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03

(三)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06

(四)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11

(五)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14

(六)不同职务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16

(七)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19

(八)教研活动对教师课程观影响上的差异分析122

(九)新课程培训对教师课程观影响上的差异分析125

(十)不同区域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29

(十一)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132

三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形成历程的调查及结果分析137

(一)研究结果分析137

(二)综合分析151

(三)研究结果讨论153

四 研究结论175

(一)量化研究方面175

(二)质化研究方面177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实践转化185

一 正确定位: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前设187

(一)廓清实践转化之课程观的性质187

(二)明确课程观向实践转化的目的190

(三)澄清课程观向实践转化的价值193

二 内涵异化:课程观实践转化的实然问题196

(一)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特征197

(二)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根源201

(三)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后果206

三 机制创新:课程观实践转化的必由之路209

(一)内生机制:体认教育终极价值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基点209

(二)外化机制:观照教育实践生活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归宿214

(三)保障机制:构筑学校文化生态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条件217

第五章 发展性课程观:课程观转型的逻辑路向224

一 课程观转型的时代境域225

(一)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悖谬225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话语论争227

(三)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分庭抗礼的困境229

二 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231

(一)逻辑基点:社会文化生态的迁变232

(二)逻辑理据: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232

(三)逻辑路向:社会意识的生产性转变234

三 发展性课程观的基本内涵237

四 发展性课程观的实践运作239

(一)互动机制: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239

(二)共生机制: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243

(三)再造机制: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246

五 形塑发展性课程观的策略选择248

(一)确立社会核心价值248

(二)发展教师的哲学思维249

(三)增进教师的专业认同251

(四)构筑教学共同体253

(五)创新教师教育机制255

(六)健全教学视导机制257

结束语260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调查量表266

附录2 教师课程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访谈大纲270

参考文献271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