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国学文库 经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国学文库 经学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0497950.jpg)
- (清)皮锡瑞著;吴仰湘点校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12411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经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国学文库 经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易经1
一、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1
二、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3
三、论重卦之人当从史迁、扬雄、班固、王充,以为文王5
四、论《连山》、《归藏》8
五、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11
六、论《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学士大夫尊信其书14
七、论卦辞、爻辞即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16
八、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19
九、论传经之人惟《易》最详,经义之亡惟《易》最早21
十、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23
十一、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26
十二、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虞氏传孟学,亦间出道家28
十三、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30
十四、论《费氏易》传于马、郑、荀、王,而其说不同,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32
十五、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34
十六、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36
十七、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38
十八、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40
十九、论胡渭之辨甚确,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43
二十、论黄宗羲论《易》取王《注》与程《传》,汉之焦、京,宋之陈、邵,皆所不取,说极平允,近人复理焦、京之绪,又生一障45
二十一、论近人说《易》,张惠言为颛门,焦循为通学,学者当先观二家之书47
二十二、论象数已具于《易》,求象数者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更不当求数于《易》之先48
二十三、论焦循《易》学深于王弼,故论王弼得失极允51
二十四、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发前人所未发53
二十五、论假借说《易》并非穿凿,学者当援例推补55
二十六、论《易》说多依托,不当崇信伪书57
二十七、论《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孔子作卦、爻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59
二十八、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61
二十九、论汉人古义多不传,汉碑可以引证62
三十、论筮《易》之法,今人以钱代蓍,亦古法之遗65
书经67
一、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67
二、论汉时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译语各异69
三、论伏生传经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当分《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不当数《书序》与《大誓》71
四、论古文增多十六篇见《汉志》,增二十四篇为十六卷见孔《疏》,篇数分合、增减皆有明文74
五、论《尚书》伪中作伪,屡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则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伪,一则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伪76
六、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79
七、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82
八、论伏《传》、《史记》之后,惟《白虎通》多引今文,两《汉书》及汉碑引《书》,亦皆汉时通行之本84
九、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文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86
十、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解之,据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87
十一、论五福、六极明见经文,不得以为术数,五行配五事当从伏《传》、《汉志》90
十二、论古文《尚书》说误以《周官》解唐、虞之制93
十三、论古文《尚书》说变易今文,乱唐、虞三代之事实95
十四、论《尚书》义凡三变,学者各有所据,皆不知专主伏生99
十五、论卫、贾、马、郑尊古文而抑今文,其故有二,一则学术久而必变,一则文字久而致讹101
十六、论庸生所传已有脱漏,足见古文不如今文,中古文之说亦不可信103
十七、论百篇全经不可见,二十九篇篇篇有义,学者当讲求大义,不必考求逸《书》105
十八、论《书序》有今、古文之异,《史记》所引《书序》皆今文,可据信108
十九、论马、郑、伪孔古文《书序》不尽可据信,致为后人所疑,当以《史记》今文《序》为断110
二十、论二十九篇皆完书,后人割裂补亡,殊为多事114
二十一、论伪孔经传前人辨之已明,阎若璩、毛奇龄两家之书互有得失,当分别观之116
二十二、论焦循称孔《传》之善,亦当分别观之118
二十三、论宋儒体会语气胜于前人,而变乱事实不可为训121
二十四、论伪孔书相承不废,以其言多近理,然亦有大不近理者,学者不可不知125
二十五、论伪古文多重复,且敷衍不切127
二十六、论孔《传》尽释经文之可疑,及马、郑古文与今文驳异之可疑129
二十七、论《尚书》有不能解者当阙疑,不必强为傅会,汉儒疑辞不必引为确据131
二十八、论伪古文言仁言性言诚,乃伪孔袭孔学,非孔学出伪书133
二十九、论王柏《书疑》疑古文有见解,特不应并疑今文135
三十、论刘逢禄、魏源之解《尚书》多臆说,不可据137
三十一、论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皇极经世》、《竹书纪年》所载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据139
三十二、论《尚书》是经非史,史家拟《尚书》之非143
三十三、论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145
诗经148
一、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148
二、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文亦未尽可信150
三、论《关雎》为刺康玉诗,鲁、齐、韩三家同152
四、论《关雎》刺康王晏朝,诗人作诗之义,《关雎》为正《风》之首,孔子定《诗》之义,汉人已明言之154
五、论四始是孔子所定,《仪礼》亦孔子所定,解此乃无疑于合乐《关雎》、工歌《鹿鸣》156
六、论班固云《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为“哀而不伤”之确解158
七、论毕公追咏文王、太姒之事以为规谏,范处义说得之,非本有是诗而陈古以讽161
八、论魏源以《关雎》、《鹿鸣》为刺纣王,臆说不可信,三家初无此义163
九、论四始之说当从《史记》所引《鲁诗》,《诗纬》引《齐诗》异义亦有可推得者166
十、论三家亡而毛《传》孤行,人多信毛疑三家,魏源驳辨明快,可为定论169
十一、论毛《传》不可信,而明见《汉志》,非马融所作173
十二、论以世俗之见解《诗》最谬,《毛诗》亦有不可信者175
十三、论毛义不及三家,略举典礼数端可证177
十四、论三家《诗》大同小异,《史记·儒林列传》可证181
十五、论《诗序》与《书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今文可信,古文不可尽信183
十六、论朱子不信毛《序》亦有特见,魏源多本其说186
十七、论马端临驳朱申毛,可与朱说参看,且能发明风人之旨189
十八、论《乐记》疏引《异义》说《郑》诗非必出于三家,魏源据以为三家《诗》,未可执为确证192
十九、论毛《序》或以为本之子夏,或以为续于卫宏,皆无明文可据,即以为卫宏续作,亦在郑君之前194
二十、论十五《国风》之次当从郑《谱》,世次、篇次三家亦不尽同于毛196
二十一、论迹熄《诗》亡说者各异,据三家《诗》,变《风》亦不终于陈灵199
二十二、论《诗》齐、鲁、韩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太史公、褚先生、郑君以为有父又感天,乃调停之说202
二十三、论《生民》、《玄鸟》、《长发》、《閟宫》四诗当从三家,不当从毛205
二十四、论《鲁颂》为奚斯作,《商颂》当从三家,不当从毛208
二十五、论正考父与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郑君《六艺论》从三家《诗》,笺毛亦兼采三家210
二十六、论郑《谱》、郑《笺》之义知声音之道与政通213
二十七、论先鲁、后殷、新周、故宋见《乐纬》,三《颂》有《春秋》存三统之义215
二十八、论《左氏传》所歌诗皆传家据已定录之,非孔子之前已有此义217
二十九、论赋、比、兴、豳雅、豳颂皆出《周礼》,古文异说不必深究219
三十、论《南陔》六诗与金奏三《夏》不在三百五篇之内222
三十一、论《诗》无不入乐,《史》、《汉》与《左氏传》可证225
三十二、论《诗》至晋后而尽亡,开元遗声不可信227
三十三、论《诗》教温柔敦厚在婉曲不直言,《楚辞》及唐诗、宋词犹得其旨229
三十四、论三百篇为全经,不可增删改窜232
三十五、论风人多托意男女,不可以文害辞234
三十六、论鸟兽草木之名当考毛《传》、《尔雅》、陆《疏》,而参以图说、目验236
三十七、论郑《笺》、朱《传》间用三家,其书皆未尽善238
三十八、论孔子删《诗》是去其重,三百五篇已难尽通,不必更求三百五篇之外241
三礼246
一、论汉初无三《礼》之名,《仪礼》在当时但称《礼经》,今注疏本《仪礼》大题非郑君自名其学246
二、论郑君分别今之《仪礼》及《大戴礼》《小戴礼记》甚明,无小戴删大戴之说248
三、论三《礼》之分自郑君始,郑于《仪礼》十七篇自序皆依刘向《别录》,《礼记》四十九篇皆引《别录》,已有《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非马融所增甚明251
四、论郑注《礼器》以《周礼》为“经礼”、《仪礼》为“曲礼”有误,臣瓒注《汉志》不误253
五、论郑注三《礼》有功于圣经甚大,注极简妙,并不失之于繁255
六、论汉立二戴博士是《仪礼》,非《礼记》,后世说者多误,毛奇龄始辨正之257
七、论段玉裁谓汉称《礼》不称《仪礼》甚确,而回护郑注未免强辞259
八、论礼所以复性节情,经十七篇于人心世道大有关系261
九、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邵懿辰之说最通,订正《礼运》“射御”之误当作“射乡”尤为精确264
十、论邵懿辰以逸《礼》为伪,与伪古文《书》同,十七篇并非残阙不完,能发前人之所未发267
十一、论古礼情义兼尽,即不能复,而礼不可废269
十二、论礼虽繁而不可省,即昏、丧二礼可证271
十三、论古冠昏丧祭之礼,士以上有同有异273
十四、论后仓等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乃礼家之通例,郑《注》、孔《疏》是其明证275
十五、论《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当从朱子采用臣瓒之说,《仪礼经传通解》分节尤明278
十六、论言理不如言礼之可据,朱子以此推服郑君,而郑君之说亦由推致而得280
十七、论郑樵辨《仪礼》皆误,毛奇龄驳郑樵,而攻《仪礼》之说多本郑樵282
十八、论熊朋来于三《礼》独推重《仪礼》,其说甚通284
十九、论《聘礼》与《乡党》文合,可证《礼经》为孔子作286
二十、论读《仪礼》重在释例,尤重在绘图,合以分节,三者备则不苦其难288
二十一、论宋儒掊击郑学实本王肃,而袭为己说,以别异于注疏291
二十二、论王肃有意难郑,近儒辨正已详,《五礼通考》舍郑从王,俞正燮讥之甚是293
二十三、论古人行礼有一定之例,九拜分别,不厌其繁295
二十四、论古礼多不近人情,后儒以俗情疑古礼,所见皆谬297
二十五、论古礼最重丧服,六朝人尤精此学,为后世所莫逮300
二十六、论王朝之礼与古异者可以变通,民间通行之礼宜定画一之制302
二十七、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从阮元之言为定论304
二十八、论古制不明由于说者多误,小学、大学皆不知在何处306
二十九、论三《礼》皆周时之礼,不必聚讼,当观其通308
三十、论《周官》改称《周礼》始于刘歆,武帝尽罢诸儒,即其不信《周官》之证311
三十一、论《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时人,非必出于周公,亦非刘歆伪作313
三十二、论毛奇龄谓《周官》不出周公,并谓《仪礼》不出周公,而不知《仪礼》十七篇乃孔子所定,不可低毁315
三十三、论《周礼》为古说,《戴礼》有古有今,当分别观之,不可合并为一317
三十四、论郑君和同古、今文,于《周官》古文、《王制》今文力求疏通,有得有失319
三十五、论郑君以《周礼》为经、《礼记》为记,其别异处皆以周礼》为正,而《周礼》自相矛盾者仍不能弥缝322
三十六、论《周礼》在周时初未举行,亦难行于后世324
三十七、论《周官》之法不可行于后世,马端临《文献通考》言之最晰326
三十八、论郑樵解释《周礼》疑义,未可信为确据328
三十九、论《周官》并非周公未行之书,宋、元人强补《周官更不足辨331
四十、论《礼记》始撰于叔孙通333
四十一、论《王制》、《月令》、《乐记》非秦汉之书335
四十二、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338
四十三、论《礼记》所说之义,古今可以通行341
四十四、论《礼记》记文多不次,若以类从,尤便学者,惜孙炎、魏征之书不传344
四十五、论郑注引汉事、引谶纬皆不得不然,习《礼记》者当熟玩注疏,其余可缓346
四十六、论宋、明人疑经之失,明人又甚于宋人348
四十七、论古宫室、衣冠、饮食不与今同,习礼者宜先考其大略,焦循《习礼格》最善352
四十八、论《礼记》义之精者本可单行,《王制》与《礼运》亦可分篇别出354
四十九、论六经之义礼为尤重,其所关系为尤切要356
五十、论《大戴礼记》359
五十一、论经学纠缠不明,由专据《左传》、《周礼》二书,轻疑妄驳361
五十二、论《礼经》止于十七篇,并及群经当求简明有用,不当繁杂无用363
春秋366
一、论《春秋》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孟子之言与《公羊》合,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366
二、论《春秋》是作不是抄录,是作经不是作史,杜预以为周公作凡例,陆淳驳之甚明368
三、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371
四、论存三统明见董子书,并不始于何休,据其说足知古时二帝三王本无一定373
五、论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当竞争之时,尤当讲明《春秋》之旨375
六、论《春秋》素王不必说是孔子素王,《春秋》为后王立法,即云为汉制法亦无不可378
七、论《春秋》改制犹今人言变法,损益四代,孔子以告颜渊,其作《春秋》亦即此意381
八、论《春秋》为后世立法,惟《公羊》能发明斯义,惟汉人能实行斯义383
九、论《榖梁》在春秋之后,曾见《公羊》之书,所谓“一传”即《公羊传》386
十、论《公羊》、《榖梁》二传当为传其学者所作,《左氏传》亦当以此解之388
十一、论《榖梁》废兴及三《传》分别390
十二、论《春秋》兼采三《传》、不主一家始于范宁,而实始于郑君392
十三、论《春秋》借事明义之旨,止是借当时之事做一样子,其事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394
十四、论三统、三世是借事明义,黜周、王鲁亦是借事明义395
十五、论《春秋》有现世主义,有未来主义,义在尊王攘夷,而不尽在尊王攘夷397
十六、论孔子成《春秋》不能使后世无乱臣贼子,而能使乱臣贼子不能无惧399
十七、论《春秋》一字褒贬之义,宅心恕而立法严401
十八、论《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左氏》、《公羊》好言占验,皆非大义所关403
十九、论获麟《公羊》与《左氏》说不同,而皆可通,郑君已疏通之405
二十、论《春秋》本鲁史旧名,《墨子》云“百国春秋”即百二十国宝书407
二十一、论《汉志》“《春秋》古经”即《左氏》经,《左氏》经长于二《传》,亦有当分别观之者410
二十二、论左氏不在七十子之列,不得口受传指,《左传疏》引《严氏春秋》不可信,引刘向《别录》亦不可信412
二十三、论赵匡、郑樵辨左氏非丘明,《左氏传》文实有后人附益414
二十四、论贾逵奏《左氏》义长于《公羊》,以己所附益之义为《左氏》义,言多诬妄416
二十五、论《左氏传》不解经,杜、孔已明言之,刘逢禄考证尤详晰418
二十六、论《左氏传》止可云载记之传,刘安世已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不可合一”之说421
二十七、论杜预解《左氏》始别异先儒,尽弃二《传》,不得以杜预之说为孔子《春秋》之义423
二十八、论孔子作《春秋》以辟邪说,不当信刘歆、杜预,反以邪说诬《春秋》425
二十九、论《左氏》采各国之史以成书,读者宜加别白,断以《春秋》之义427
三十、论《左氏》所谓礼多当时通行之礼,非古礼,杜预短丧之说,实则《左氏》有以启之429
三十一、论《春秋》是经,《左氏》是史,必欲强合为一,反致信传疑经432
三十二、论《公羊》、《左氏》相攻最甚,何、郑二家分左右袒,皆未尽得二《传》之旨434
三十三、论《春秋》必有例,刘逢禄、许桂林《释例》大有功于《公羊》、《榖梁》,杜预《释例》亦有功于《左氏》,特不当以“凡例”为周公所作437
三十四、论日、月、时正变例439
三十五、论三《传》以后说《春秋》者亦多言例,以为本无例者非是440
三十六、论啖助说《左氏》具有特识,说《公》、《榖》得失参半,《公》、《榖》大义散配经文,以传考之,确有可征443
三十七、论啖、赵、陆不守家法,未尝无扶微学之功,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445
三十八、论《公》、《榖》传义,《左氏》传事,其事亦有不可据者,不得以亲见国史而尽信之447
三十九、论刘知幾诋毁《春秋》并及孔子,由误信杜预、孔颖达,不知从《公》、《榖》以求圣经451
四十、论刘知幾据竹书以诋圣经,其惑始于杜预,唐之陆淳、刘贶已驳正其失453
四十一、论《春秋》家、《左传》家当分为二,如刘知幾说456
四十二、论孔子作《春秋》,增损改易之迹可寻,非徒因仍旧史458
四十三、论宋五子说《春秋》有特见,与孟子、《公羊》合,足正杜预以后之陋见谬解459
四十四、论“断烂朝报”之说不必专罪王安石,朱子疑胡《传》,并疑《公》、《榖》,故于《春秋》不能自信于心462
四十五、论据朱子之说足证《春秋》是经非史,学《春秋》者当重义不重事464
四十六、论杜预专主《左氏》,似乎《春秋》全无关系无用处,不如啖、赵、陆、胡说《春秋》尚有见解466
四十七、论《春秋》一字褒贬,不得指为阙文468
四十八、论经、史分别甚明,读经者不得以史法绳《春秋》,修史者亦不当以《春秋》书法为史法471
四十九、论《春秋权衡》驳《左氏》及杜解多精确,驳《公》、《榖》则未得其旨474
五十、论吕大圭以后世猜防之见疑古义,宋儒说经多有此失477
五十一、论黄泽、赵汸说《春秋》有可取者,而误信杜预,仍明昧参半480
五十二、论赵汸说《春秋》策书笔削近是,孔广森深取其书,而亦不免有误481
五十三、论“王正月”是周正,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朱子已驳正之485
五十四、论三《传》皆专门之学,学者宜专治一家,治一家又各有所从入487
五十五、论俞正燮说《春秋》最谬,乃不通经义、不合史事、疑误后学之妄言489
五十六、论《春秋》明王道,绌诈力,故特褒宋襄而借以明仁义行师之义492
附录495
皮鹿门先生传略&皮名振495
《经学通论》提要&江瀚502
《易经通论》提要&吴承仕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