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对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罗贻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630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向对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语1
上篇 对话理论原理11
第一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原理11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11
一、行为—伦理学:“存在”与“应分”12
二、哲学—美学:“超视”与“外位性”18
1.“超视”(вненаходимость,surplus of vision)19
2.“外位性”(нзбытоквидения,outsidedness,extralocality)21
3.“他者”25
4.主体与主体的交往27
5.交往与主体建构30
第二节 “超语言学”31
一、“超语言学”(translinguistics)32
1.“超语言学”概念32
2.“言谈”理论34
3.语言的对话本质45
二、超语言学与语用学46
第三节 巴赫金与符号学47
1.符号与意识形态48
2.符号与物48
3.符号与意识49
4.符号与理解51
5.符号与心理学52
6.内部符号与外部符号53
7.巴赫金符号学思想的主要特征语54
第四节 人文科学方法论55
一、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55
二、文本的对话性和与文本对话57
三、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与人文科学的创新61
第一节 对话的条件与前提63
第二章 对话的条件与前提63
一、“狂欢式世界感受”64
1.狂欢节(carnival)和“狂欢式”(carnivalesque)65
2.“狂欢式世界感受”66
3.狂欢化72
二、对话意识72
三、平等话语权74
四、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76
1.公共领域76
2.公共领域之于对话的意义78
3.公共领域的兴衰79
4.公共领域衰落的后果80
5.中国的公共领域81
6.如何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83
2.主体间性84
1.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84
五、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84
3.巴赫金与主体间性87
4.主体间性与对话88
六、对话的游戏规则88
1.交往的有效性要求88
2.阿列克西“三段论”90
第二节 对话的环节与过程90
一、对话前91
1.统觉背景(apperception background)91
2.揣摩“统觉背景”92
3.预测反应92
二、对话中93
1.对语93
2.指向性94
3.挑拨回答94
4.积极理解95
5.回答96
三、对话后97
第三节 对话的特性和原则98
一、平等性98
二、现场性98
三、互动性98
四、互惠性98
五、非预设性98
六、未完成性99
第三章 对话理论的源流与边界100
第一节 对话理论的源与流100
一、对话理论的社会和哲学背景100
二、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对话102
1.“之间”与关系本体论102
2.“我—它”关系102
3.“我—你”关系103
4.“我—你”关系与对话104
5.布伯与巴赫金105
三、伽达默尔:理解就是对话105
1.“理解”和解释学本体论106
2.伽达默尔“理解”的特性107
3.理解与对话110
四、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就是“对话理性”111
1.“对话条件”研究111
2.哈贝马斯与巴赫金112
五、托多罗夫:对话批评113
1.“对真理的探索”114
2.作为“你”的作家、作品和同行批评家等等115
3.时代与对话的机会116
六、巴赫金与东、西方117
第二节 对话理论的边界118
七、多种学科中的对话理论研究118
一、对话与交流/交往(communication,exchange)119
二、对话与独白(monologue)119
1.独白的定义和特性119
2.独白类型之一:言说者的独白121
3.独白类性之二:听者的独白122
4.独白式对话124
5.对话式独白125
6.神性独白与理性独白126
三、对话与折衷主义、“贵和持中”126
1.折衷主义(eclecticism)126
2.“贵和持中”之“和”(harmonious)127
3.中庸之道(The Doctrine of the Mean)128
四、“未完成性”(unfinalizability/open-ended)与“不确定性”(undecidability)129
六、对话与“和而不同”130
五、对话与相对主义130
下篇 对话理论应用137
第四章 对话诗学137
第一节 巴赫金诗学137
一、巴赫金诗学137
二、狂欢化—狂欢体142
1.概念及其来由142
2.狂欢体的演变143
3.“双重性”——狂欢体的基本特征144
第二节 复调小说150
一、“声音”、“意识”的复调153
1.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关系153
2.人物与人物间、人物的不同人格间的对话159
二、“双声语”——话语和文本的复调163
1.“双声语”——话语的复调163
2.互文性:文本“双声语”168
三、“大型对话”、“狂欢化时空体”——结构的复调170
1.大型对话171
2.狂欢化时空体(carnivalized chronotope)172
四、“杂语性”(разноречне,heteroglossia)——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复调181
五、双重性、开放性与未完成性——复调小说的精神品质184
六、复调小说的意义188
第三节 对话型文学史189
一、文学史的世纪“独白”190
1.“解读历史”成了“对历史解读的解读”190
2.文学史里的各种独白192
二、对话型文学史199
余言204
第五章 戴维·洛奇与对话诗学205
第一节 对话思维206
第二节 对话主义批评209
一、与诸流派的对话209
二、追随巴赫金211
三、小说的未来: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对话219
第三节 对话小说创作实践223
一、双重结构(binary structures)224
二、文本的狂欢(carnivalization,carnivalesque)232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对话244
四、众声喧哗与开放性结尾253
结语272
第六章 对话自我276
第一节 “对话自我”概念的形成276
一、从单一集中的自我到多元分立的自我277
1.笛卡尔的“实体论”277
2.詹姆斯的“多重自我”278
3.20世纪自我理论280
4.巴赫金的“复调自我”282
1.传统的主体论283
二、从“自足式自我”到“包容式自我”283
2.现代自我理论:包容式,间性,关系主体论,人身上的人284
三、对话自我287
1.自我的对话性287
2.“对话自我”概念289
3.对话自我的特征291
第二节 对话思维:对话自我的思维特征293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对话性293
二、思维的对话性295
三、对话思维诸特征296
1.多声性自我系统296
2.对话自我的特征298
第三节 自我创新304
1.对话三步骤模式305
2.立场“重新定位”与“新颖值”305
一、自我创新的产生305
3.两个实例306
二、自我创新不能产生的原因309
1.交谈≠对话309
2.他者的独立性310
3.立场的相对性310
第四节 对话自我的一致性与生命的意义追寻311
一、问题的提出311
二、詹姆斯:主格我主导的一致性313
三、对话自我叙事结构的一致性315
四、对话自我生命叙事的一致性317
1.寻求对生命意义的解释317
2.强势评估(strong valuation)和生命的“应分”318
3.自由与责任320
第一节 健全人格概念322
1.不包含创新特征的“健全人格”322
第七章 对话自我与健全人格322
2.包含创新特征的健全人格323
3.“健全人格”概念的缺陷所在323
4.对话自我与“独白自我”323
第二节 创新人格VS因循保守324
一、创新人格的特征324
1.独立性和差异性324
2.开放性328
3.怀疑精神328
二、我们的创新人格何以稀缺329
1.12.5%和63.5%329
2.创新人格的培养330
3.创新人格的生长环境330
第三节 协调一致VS自我压抑、自我冲突331
一、“净化”疗法331
1.“官方意识”与“非官方意识”的关系332
2.“净化”疗法及其对话性质333
二、自我面对方法(self-confrontation method)335
1.自我面对法的理论依据335
2.一个病例336
3.自我面对方法的对话性质337
第四节 自律、自信、诚实VS“统死放乱”怪圈339
一、自我与社会道德的对话339
1.“食人”道德:他性独白339
2.对话道德340
二、自律性研究341
1.自律性与社会风尚341
2.自律性养成的条件342
3.小结346
三、关于“心力交瘁”现象347
四、关于诚实348
五、关于“主奴根性”349
第五节 平等、开放VS差序格局351
一、平等、开放与“差”和“序”351
二、契约意识与“人情”关系354
结语356
第八章 对话传播358
第一节 传播学的理论转型358
一、从“传播”、“劝服”到“交流”、“关系”358
二、从“双向对称模式”到“对话”362
第二节 对话传播的基本原理364
一、五大基本原理365
1.交互性(Mutuality)365
2.亲邻性(Propinquity)367
3.移情性(Empathy)368
4.风险性(Risk)370
二、组织的对话程序原理372
5.投入(Committment)372
第三节 对话传播的方式和途径374
第四节 两种政府危机管理模式及其结果375
一、一种对比376
二、两种历史发展形态376
三、两种国民精神,两种危机管理策略,两种传播模式385
1.危机管理和冲突管理中的独白精神386
2.危机管理和冲突管理中的对话精神389
3.两种结果391
四、“脆弱”与长久、“强大”与短促的辩证关系392
五、历史上国人对话的努力和建立对话机制的努力394
六、对话与契约395
术语、人名索引397
主要参考文献404
致谢415
后记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