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曾天山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29583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教育科学-科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教育科研事业蓬勃发展6
一、初创基础阶段(1949—1976年)6
(一)普及教育和“向科学进军”催生教育科研7
(二)教育科研机构的组建8
(三)中国教育科研体系已见雏形11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6—1999年)16
(一)“科学的春天”和“三个面向”促进了教育科研的重建和发展16
(二)教育科研体系的完善18
(三)中国特色教育科研工作体系的形成24
三、特色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30
(一)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30
(二)教育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32
(三)教育科研进入自主创新的新时期40
第二章 教育科研体系逐步健全54
一、科研机构各有定位54
(一)科研院所突出应用研究55
(二)学校科研机构着重基础研究和校本研究58
(三)学术社团侧重科研普及66
二、科研机构亟待协同创新76
(一)科研力量分散76
(二)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79
(三)科研实力发展不平衡80
三、科研机构改进方向82
(一)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强化教育科研机构83
(二)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形成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机制87
(三)在现代科研院所建设中促进专业化发展88
(四)在协同创新中完善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90
第三章 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93
一、科研队伍日益扩大93
(一)数量持续增长94
(二)结构不断改善99
(三)专业素质不断提高103
二、科研队伍结构亟待优化114
(一)数量相对不足114
(二)结构失衡115
(三)待遇不高117
(四)培训不足117
(五)管理薄弱117
三、科研队伍建设方向118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119
(二)在教师编制总数中确定教育科研人员的比例119
(三)造就教育科研骨干队伍120
(四)健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120
(五)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素质121
(六)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培训122
第四章 教育科研经费基本保障124
一、科研经费多元筹措124
(一)资助经费来源多元化125
(二)资助经费不断增长139
(三)单项资助力度逐步提高145
二、科研经费缺乏稳定增长机制146
(一)经费总体不足147
(二)多方重复投入150
(三)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151
(四)管理粗放153
三、科研经费改革方向158
(一)合理分工160
(二)管评适度分离160
(三)明确劳务经费和单位基础支持经费161
(四)着重成果质量导向162
(五)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制度162
(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奖惩机制162
第五章 教育学科体系相对完整165
一、学科体系臻于成形166
(一)学科综合化特性明显166
(二)学科逐步发展170
(三)学科影响扩大180
二、学科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183
(一)学科特性模糊183
(二)学科研究方法比较传统185
(三)学科发展相对滞后187
(四)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偏于单一188
三、学科建设发展方向189
(一)在独特的问题研究中丰富教育学科的内涵189
(二)在拓展全局性研究中发挥教育学科的影响力190
(三)在增强国际性研究中提高中国教育学科的竞争力190
(四)在加强前瞻性研究中增大教育学科的贡献度191
(五)在加强实证性研究中增强教育学科的实效性192
(六)在加强应用性研究中创新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制度193
第六章 教育科研成果日益丰富196
一、优秀成果不断涌现196
(一)成果数量直线上升196
(二)成果种类丰富多样199
(三)成果精品不断呈现220
二、成果质量亟待提高223
(一)平庸化223
(二)不实用224
(三)不管用224
(四)不均衡225
三、成果质量提高方向228
(一)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228
(二)提高成果质量的验收标准229
(三)公开成果信息230
(四)经过实践检验230
(五)加大奖优惩劣力度231
第七章 教育科研传播形式多样232
一、传播形态多样232
(一)学术期刊众多232
(二)学术出版畅通238
(三)学术论坛和大众媒介活跃256
二、传播有效性有待提高257
(一)经典著作少257
(二)国际传播差258
(三)数字化水平低259
三、传播模式改进方向259
(一)增强精确性259
(二)促进国际化260
(三)加快数字化261
第八章 教育科研评价制度齐备262
一、评价体系健全262
(一)课题评审规范化263
(二)成果评价专业化263
(三)评奖项目体系化265
二、评价制度亟待改进283
(一)课题评审比较单一284
(二)成果评价偏重数量285
(三)评奖制度过于宽松286
三、评价制度改革290
(一)实施多元评审制度291
(二)实行代表作成果评价291
(三)推行精品评奖机制292
第九章 教育科研影响更加广泛296
一、科研影响力上升296
(一)学术影响逐步提高296
(二)社会影响不断增强330
(三)国际影响有所增大333
二、科研影响力有限336
(一)学术影响力相对低336
(二)社会影响力比较弱338
(三)国际影响力依然小339
三、提高科研影响力的措施340
(一)改进研究方法340
(二)促进产学研结合354
(三)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354
第十章 教育科研任重道远355
一、着眼时代课题356
(一)研究真问题356
(二)坚持实践取向356
(三)强化育人为本和优先发展研究357
(四)突出教育公平和内涵发展研究357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358
(一)加大科研投入358
(二)加强机构组织建设359
(三)加强数据信息建设361
三、实施精品战略361
(一)增强质量意识362
(二)突出创新导向362
(三)改进评价方法362
四、建设科研团队364
(一)科研团队的特征和现状364
(二)创建科研团队366
(三)搭建合理梯队367
五、创新科研方法369
(一)多元化369
(二)综合化371
(三)数学化371
六、运用先进研究技术372
(一)大数据分析373
(二)统计技术374
(三)模型试验375
七、完善科研管理体制377
(一)加强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377
(二)健全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378
(三)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379
(四)保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理平衡380
(五)打破科研机构“条块分割”格局381
(六)保障科研人员参与权381
(七)推进科研管理科学化381
八、促进学术规范383
(一)明确科研行业基本准则383
(二)执行科研从业人员行为准则383
(三)明晰科研不端行为认定标准385
(四)优化科研环境385
(五)弘扬良好学风386
九、加强成果转化388
(一)服务决策389
(二)指导实践392
(三)繁荣学术394
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396
(一)开阔国际视野396
(二)加强国际交流398
(三)促进国际合作401
(四)扩大国际影响403
附录408
附录一:新中国教育科研大事记(1949—2014年)408
附录二: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调查问卷453
附录三: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调查结果462
参考文献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