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0519096.jpg)
- 张岳,任光照,谢新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750843298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ERP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贡献1
一、水利的战略地位与贡献2
(一)水利建设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2
(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3
(三)城市水利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战略地位和工业化水平4
(四)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
(五)牧区水利建设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8
(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条件9
(七)小水电改善了缺电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与环境10
(八)水利改革和水法制与水利管理工作明显加强13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14
(一)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14
(二)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16
三、水利建设获得的启示17
第二章 水利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
一、水利建设现状20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1
(一)全国水资源条件21
(二)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5
(三)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平27
(四)分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29
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用水需求呈增长趋势37
第三章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若干水问题37
二、生活用水面临水量和水质双重挑战39
三、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并存,加剧了供需矛盾40
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洪涝和缺水形势严峻43
五、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农业节水任务艰巨46
六、水利设施标准低和隐患多,改造任务艰巨47
七、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加大了配置难度48
八、拼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发展,威胁可持续发展49
九、气候变暖影响降水,可能改变水的地区分布51
十、突破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改革任务艰巨53
一、洪涝灾害情况56
(一)洪灾发生频次高56
第四章 水旱灾害与水环境恶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6
(二)洪灾损失大57
(三)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58
二、干旱缺水灾害情况72
(一)干旱灾害的特点72
(二)干旱灾害上升的原因74
三、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75
(一)洪涝灾害的影响75
(二)干旱灾害的影响79
四、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83
(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83
(二)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85
五、水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86
(一)水资源与经济结构和布局严重失衡90
六、水资源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90
(二)北方地区缺水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91
(三)雨水资源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力布局92
(四)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96
(五)我国未来缺水趋势分析99
(六)废污水排放量增长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03
(七)用水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105
(八)北粮南运加剧了北方水资源的短缺110
第五章 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分析116
一、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战略配置116
(一)国民经济及其经济结构116
(二)水资源的战略配置118
(一)粮食产量与主要农产品波动分析121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配置121
(二)主要农产品区域分布和水资源条件124
(三)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现状126
三、水资源配置目标和任务与总体战略131
(一)水资源配置的目标131
(二)水资源配置的任务132
(三)水资源配置的原则132
四、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132
(一)总体思路132
(二)总体战略133
五、水资源配置分区重点134
一、世界防洪现状与发展趋势136
第六章 我国水情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36
二、世界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138
三、我国水情变化趋势141
(一)洪涝灾害变化趋势141
(二)干旱灾害变化趋势143
四、防洪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45
五、干旱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46
六、干旱缺水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148
七、农业灌溉用水不再增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150
八、水资源高效利用对供水成本的影响153
第七章 未来总用水量需求预测分析155
一、按照人均用水量需求预测157
(一)生活需水量158
二、按生活、工业、农业以及生态与环境用水需求预测158
(二)工业需水量162
(三)农业需水量163
(四)生态与环境需水量164
三、按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需求预测165
四、全国总用水量需求预测与可行性分析167
五、全国总用水量需求配置的优先次序168
六、协调好“三生”用水关系169
第八章 水利与国民经济分区发展战略171
一、按经济分区,制定水利发展战略171
(一)西部地区171
(二)中部地区175
(三)东部地区178
(四)东北地区180
二、按农业分区,制定水利发展战略182
(一)东北区182
(二)黄淮海区183
(三)京津区183
(四)长江中游区184
(五)东南沿海区184
(六)西北区185
(七)西南区186
(八)青藏区187
第九章 水利与和谐社会188
一、和谐社会的由来189
二、和谐社会的标志190
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组成191
四、和谐社会与保障水安全194
五、和谐社会与人水和谐197
六、人水和谐与治水理念199
第十章 水利与绿色国民经济202
一、GDP的概念及其内涵202
二、绿色GDP的概念及其内涵204
三、GDP与绿色GDP的相互关系205
四、我国正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207
五、水资源和水环境与绿色GDP的关系210
六、水利对绿色GDP的影响214
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218
第十一章 关于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218
二、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水利发展进程与实践221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223
四、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224
(一)指标体系设置原则225
(二)资料来源及指标确定方法225
(三)水利现代化的定性目标225
(四)水利现代化的定量指标226
(五)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组成227
五、国家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227
六、国家水利现代化评价成果233
八、国家各行政区水利现代化的综合评价234
七、国家水利现代化的综合评价234
九、我国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237
十、关于水利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的几个问题239
第十二章 主要对策与措施242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245
(一)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247
(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249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50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250
(二)水利要纳入循环经济的范畴253
(三)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255
(四)水利要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255
(一)城镇饮用水安全258
三、切实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并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258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259
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259
(一)农业节水是战略重点262
(二)节水要作为工程纳入基本建设263
五、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265
(一)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265
(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266
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67
(一)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三农”的战略重点之一267
(二)提高灌区农业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268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269
(四)做好库区移民安置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270
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71
(一)保护水土资源272
(二)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72
(三)加强中低产田改造273
八、农业节水作为战略重点,缓解水资源的短缺275
(一)大力推广节水技术275
(二)加大农业节水力度276
九、加强综合利用,寻求多种水源277
(一)寻求多种水源277
(二)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278
(三)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新的水源278
(一)突出重点领域279
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水利建设279
(二)抓住工作重点280
十一、寻求替代战略,解决缺水地区用水矛盾280
(一)国际贸易281
(二)国内贸易282
十二、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283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84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285
十三、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改善生态与环境285
(一)加快水土流失治理286
(二)加强坡耕地治理287
(一)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288
十四、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提高风险应变能力288
(二)建立风险应急机制,提高风险应变能力289
十五、落实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建立农业节水290
基金290
(一)落实占用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291
(二)制定新的补偿和哺农政策291
十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291
十七、改革投入体制,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296
十八、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300
(一)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水务的统一管理300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301
参考文献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