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初中本国史复习指导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嘉主编 著
- 出版社: 现代教育研究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36
- 标注页数:168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初中本国史复习指导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上古史1
第一章 太古的传说1
(一)太古的传说1
(二)传说中社会进化的状况1
(三)黄帝的制作3
第二章 殷商文化及其渊源4
(四)唐虞的传说4
(五)夏的传说4
(六)商的政教5
(七)我国石器时代(商代)的文化5
第三章 周朝的建立及其政教6
(八)周的建国6
(九)周的政教6
(一○)西周的兴亡和周室东迁7
(一一)中国姓氏名字的由来7
第四章 春秋战国7
(一二)春秋五霸7
(一三)吴越兴亡8
(一四)战国七雄8
(一五)战国时最强盛的国家10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10
(一六)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特别发达的原因10
(一七)各家学说之派别及其主张10
(一八)孟荀学说之异点11
(一九)韩非的学说12
第六章 本期结论12
(参考资料)12
1.上古历朝都邑表12
2.夏商周九州比较表13
3.上古期国祚比较表13
4.夏商周三代田制比较表14
5.成周五刑表15
6.战国七雄占地表15
(问题举要)16
全国各省市校会考及入学试题附解答一六16
第二编 中古史18
第一章 秦的统一和疆土的开拓18
(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18
(二一)秦始皇的筑长城和焚书坑儒19
(二二)秦代疆土的开拓20
(二三)嬴秦速亡的原因20
(二四)第一次平民革命和楚汉之争20
第二章 两汉的政治概况(附新莽)21
(二五)西汉的政治21
(二六)新莽的改革运动22
(二七)东汉的政治23
第三章 两汉的开拓事业和对外交通23
(二八)两汉的开拓疆土23
(二九)匈奴西迁与欧洲民族24
(三○)两汉的对外交通24
第四章 两汉的社会学术及宗教25
(三一)汉朝的重农抑商政策25
(三二)两汉的风气25
(三三)几个著名的学术家26
(三四)中国有宗教之始26
第五章 三国的鼎立和晋之统一27
(三五)东汉之亡和三国的鼎立27
(三六)三国的和战28
(三七)晋的统一28
第六章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对峙29
(三八)所谓五胡29
(三九)五胡十六国的分合30
(四○)东晋的恢复事业30
(四一)南北朝的对峙30
(四二)清谈和门阀的风尚31
第七章 隋的统一和唐的继起32
(四三)隋的统一32
(四四)唐的继起32
(四五)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32
(四六)唐代文化的东被33
(四七)隋唐两代在政治上的重要贡献33
第八章 隋唐的武功和对外交通34
(四八)隋唐的武功34
(四九)隋唐的交通35
第九章 隋唐的社会学术及宗教36
(五○)民族同化和社会文物36
(五一)唐代文艺36
(五二)国外新宗教的传入37
(五三)“三武之祸”37
第十章 晚唐和五代38
(五四)唐的中衰38
(五五)藩镇之祸38
(五六)五代十国的纷扰39
第十一章 宋的统一和变法41
(五七)宋的统一41
(五八)王安石变法42
第十二章 宋代的外患44
(五九)宋和辽的交涉44
(六○)宋和西夏的交涉44
(六一)宋和金的交涉45
第十三章 元代的武功与其衰亡45
(六二)蒙古的勃兴45
(六三)宋的灭亡和蒙古大帝国的建立46
(六四)蒙古大帝国的瓦解47
第十四章 明的内治和外交48
(六五)第一次种族革命48
(六六)明代的政制和君权的扩张48
(六七)靖难之变48
(六八)明的盛世和三保太监下西洋49
(六九)明的衰世49
第十五章 宋明的社会学术及宗教50
(七○)宋明理学50
(七一)四大书院51
(七二)宋词元曲明散文52
(七三)喇嘛教52
第十六章 本期结论52
(参考资料)52
1.中古历朝都邑表53
2.中古期国祚比较表56
3.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表59
4.十六国分合简表60
5.五胡十六国兴亡表62
6.秦隋两代比较表65
7.唐沿边十节度使及六都护表65
8.东晋南宋国势比较表67
9.宋金对待关系表68
10.汉学与宋学比较表69
11.汉唐宋明党争比较表69
12.中国三大史学名著比较表70
(问题举要)70
全国各省市校会考及入学试题附解答六五70
第三编 近世史79
第一章 中西交通的渐盛和西学的输入79
(七四)新航路的发见和中西交通的渐盛79
(七五)天主教的传入与影响80
(七六)利玛窦与所谓“西学”80
第二章 清代的勃兴及其武功81
(七七)满洲的崛起81
(七八)清代的武功82
第三章 清初的政治和外交84
(七九)统治汉族的两种政策——高压和笼洛84
(八○)康雍乾时代的外交85
第四章 鸦片战争86
(八一)中国门户开放第一炮86
(八二)鸦片战争的起因87
(八三)鸦片战争的经过87
(八四)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88
第五章 太平天国和捻回之乱88
(八五)太平天国的兴起及其制度88
(八六)太平天国的功败垂成90
(八七)捻回之乱90
第六章 外患的激增(上)甲申中法之役及其前後91
(八八)英法联军和天津北京条约91
(八九)中俄交涉92
(九○)中法战争92
(九一)西南藩属的丧失93
第七章 外患的激增(下)甲午中日之役及其前後94
(九二)朝鲜问题与中日冲突94
(九三)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95
(九四)外力的压迫和沿海港湾的租借95
第八章 维新运动始末97
(九五)维新运动的背景97
(九六)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97
(九七)戊戌政变98
第九章 八国联军之役99
(九八)义和团的变乱及其背景99
(九九)八国联军之役100
(一○○)辛丑和约100
第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101
(一○一)日俄战争的原因101
(一○二)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条约102
(一○三)日俄战争的影响102
第十一章 清代的社会学术及宗教103
(一○四)清初四先生103
(一○五)秘密会党与宗教组织104
第十二章 本期结论105
(参考资料)105
1.清代都邑表105
2.近世期清祚比较表106
3.重要外藩丧失简表107
4.各国在华租借地及势力范围表107
5.重要不平等条约一览表108
6.清代对外态度之变迁表解110
7.清代新式交通事业之发达一览115
(问题举要)116
全国各省市校会考及入学试题附解答六○116
第四编 现代史125
第一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26
(一○六)辛亥革命的背景126
(一○七)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126
(一○八)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127
(一○九)中华民国的成立127
第二章 反动政治的失败128
(一一○)二次革命128
(一一一)洪宪帝制128
(一一二)张勋复辟129
第三章 军阀的混战130
(一一三)北洋军阀及其分裂130
(一一四)三系军阀与四大战争130
(一一五)北方混战时的南方局势132
第四章 欧战前後的外交133
(一一六)五九国耻与二十一条133
(一一七)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134
(一一八)各国在华的惨杀案135
第五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和对外交涉136
(一一九)北伐前的局势136
(一二○)北伐的经过136
(一二一)国民政府的外交137
第六章 国难时期138
(一二二)万宝山案与中村事件138
(一二三)“九一八”138
(一二四)“一二八”139
(一二五)满洲伪国139
(一二六)中国与国联140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总成绩140
(一二七)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140
(一二八)科学的兴起141
(一二九)思想的转变141
第八章 本期结论142
(参考资料)142
1.国民政府及五院组织一览表142
2.重要纪念日一览表143
3.民国未成立前革命大事纲目150
(问题举要)152
全国各省市校会考及入学试题附解答四五152
第五编 总论(附图表六)159
一、历代兴亡表159
二、中华民族活动表161
三、历代疆域伸缩图162
四、历代地方制度比较表163
五、中国五大名都比较表165
六、中国五大发明简表166
1.蚕丝166
2.纸166
3.磁针167
4.火药167
5.印刷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