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535374.jpg)
- 李英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285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道家-研究;佛教-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先秦儒家哲学1
第一节 孔子修《春秋》及其人道思想1
一、孔子与《春秋》1
二、《春秋》灾异观3
三、《春秋》道名分5
第二节 孔子释《易经》及其人文精神8
一、关于《易象》的问题9
二、从《易象》到《易传》10
三、孔子与《易传》13
第三节 孟子的心性学说26
一、趋善论26
二、性命论31
三、修养论33
第四节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37
一、知与不求知37
二、对庄子天人论的评价40
三、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41
四、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44
五、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45
六、关于《穷达以时》的问题47
第二章 先秦道家哲学50
第一节 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50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50
二、老子之道是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吗?51
三、老子之道的“有”“无”论是否矛盾?54
四、老子之道不讲道德吗?55
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否可信?56
第二节 老庄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代意义57
一、问题的背景58
二、老庄的道德本体论59
三、老庄“道德本体论”的现代意义62
第三节 老庄哲学的批判精神65
一、自然无为论65
二、立足于“自然”的仁义批判67
三、立足于“无为”的社会批判思想72
四、老庄批判思想的意义与局限75
第四节 庄子“吾且不得及彼乎”阐释——兼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78
一、问题的背景78
二、几种观点述评79
三、新的解读82
四、进一步的阐释84
五、新问题及其启示86
一、周公早期的上帝观91
第三章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观念91
第一节 周公及其天命观91
二、周公后期的天命思想94
三、周公的历史理性精神98
第二节 先秦诸子圣王观探析——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99
一、先秦儒家圣王观100
二、先秦道家、墨家和法家的圣王观102
三、“圣王观”的反思105
一、先秦民本论概述113
第三节 先秦诸子民本论113
二、“民为邦本”与“立君为民”115
三、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119
四、历史评价122
第四节 先秦诸子论人治与法治125
一、先秦儒家论人治与法治126
二、先秦法家论人治与法治132
三、简短结论137
第四章 秦汉政治与哲学139
第一节 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的三次更迭139
一、“以吏为师”139
二、“黄老无为”141
三、“独尊儒术”142
四、历史评价144
第二节 春秋公羊学的几个问题145
一、经、传、学146
二、公羊学的基本特色及其核心观念147
三、体例与文实148
四、公羊学与近代转化问题150
五、公羊学的现代意义153
第三节 董仲舒新儒学的若干特性154
一、综合性与创造性155
二、宗教性与人文性156
三、荒谬性与科学性157
四、政治性与批判性159
五、评价与反思160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思想161
一、元论162
二、天止人继说166
三、天人本至观169
第五节 《史记》中的“或者之惑”问题174
一、问题的背景175
二、试解“或者之惑”178
三、一点反思180
一、广评诸子,归宗孔门182
第六节 扬雄《法言》的思想要旨182
二、性善恶混,修身为本184
三、礼法宜中,道有因革185
四、天道无为,生死自然187
五、礼义立世,明哲保身188
第五章 汉魏隋唐佛教与传统文化192
第一节 《理惑论》与佛法东渐192
一、《理惑论》所反映的佛法东渐的几个问题193
二、《理惑论》所反映的另外几个主要问题196
三、历史评价与历史启示200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学派、信仰与儒道关系203
一、南北朝的佛教学派及其不同特点204
二、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信仰207
三、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与儒道关系210
第三节 从慧远“三论”看中国佛教伦理特点216
一、《法性论》217
二、《三报论》219
三、《沙门不敬王者论》222
四、从慧远“三论”看中国佛教伦理特点224
第四节 隋唐佛教的中国化与隋唐佛教哲学230
一、隋唐帝王与隋唐佛教231
二、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232
三、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哲学理论239
第五节 慧能《六祖坛经》与中国文化246
一、慧能禅学的几个要点与特色247
二、慧能对传统佛教的革新255
三、慧能禅学与中国文化260
四、结语265
第六章 汉魏唐宋道教与传统文化267
第一节 《太平经》与东汉道教267
一、《太平经》的作者及其性质问题268
二、《太平经》的几个思想观点270
三、《太平经》与太平道280
四、《太平经》与五斗米道283
一、葛洪与陶弘景的道教理论28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理论、改革与社会文明286
二、寇谦之与陆修静的道教改革298
三、道教与社会文明304
第三节 从葛洪《抱朴子》看中国道教伦理特点312
一、葛洪的伦理思想312
二、葛洪的政治思想316
三、从葛洪思想看道教伦理特点320
一、隋唐道教的国教化326
第四节 隋唐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326
二、成玄英的道教哲学328
三、司马承祯与吴筠的道教哲学335
第五节 白玉蟾《道德宝章》及其三教合一观345
一、白玉蟾《道德宝章》345
二、白玉蟾与道教350
三、白玉蟾与禅宗353
四、白玉蟾与理学355
五、白玉蟾的三教合一观357
后记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