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新儒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新儒家研究
  • 陈鹏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5217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新儒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历程1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界说1

一、历史的儒学研究与创新的儒学研究1

二、新儒家·新儒学·现代新儒学1

三、现代新儒学的基本课题:回应现代、重建儒学3

第二节 20世纪现代新儒学简述4

一、四代六群4

二、第一代:20—40年代5

三、第二代:50—70年代12

四、第三代:70—80年代18

五、祖国大陆儒学和港台儒学:80—90年代23

六、本书的写作方式25

第一章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发端26

第一节 文化哲学与文化类型27

一、中国问题是文化问题27

二、文化三路向28

三、文化评价的辩证性及暧昧倾向31

四、由“西洋态度”转到“中国态度”:中国文化的复兴32

第二节 自然即仁35

一、中国形而上学的特质35

二、直觉即仁36

三、执著失仁37

四、对西方近代社会生活的批判39

五、从“自然人文主义”到“道德人文主义”:《人心与人生》40

第三节 乡村建设41

一、文化根源与中国民族之自救42

二、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自救43

三、“礼俗化”组织44

第二章 熊十力:现代心性儒学的奠基47

第一节 本体意识与哲学意识47

一、本体48

二、哲学与科学50

第二节 生生之体51

一、翕辟成变52

二、本心本体53

三、内在而超越的存在方式54

四、创生、健动之善55

第三节 体用不二56

一、体用之可分与不可分56

二、即内在即健动:体用不二的文化意蕴58

第四节 性智与量智60

一、本心与习心61

二、性智与量智62

三、一元与二元64

第三章 牟宗三:现代道德形上学的一个终结66

第一节 文化意识66

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国文化的“一本性”67

二、中国文化的根源性与主位性68

三、中体西用:综合的尽理精神与分解的尽理精神69

第二节 道德形上学的现代重建74

一、智的直觉:呈现还是设准74

二、自由意志与道德理性78

三、两层存有论:中体西用的存有论根据80

四、圆善与道德理想主义84

第三节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三统并建85

一、道统之肯定86

二、文化的“曲成”及其本体论论证87

三、儒学的第三期发展90

第四章 冯友兰:走出“独断”的儒学93

第一节 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儒学94

第二节 逻辑分析与新理学95

一、新理学的“知识”品格95

二、“形式底释义”:新理学的分析意识98

三、呈现可能世界:新理学中真正的“分析”101

第三节 分析的儒学103

一、宇宙不是道德底:形式之理103

二、新性善论:一个分析化的典范106

三、理性与德性109

四、天地境界与成德之教111

五、客观存有论与道德形上学113

第四节 本然之理:新理学的“独断”115

第五节 现代性优先于民族性120

一、文化民族主义121

二、文化(在义理上)没有民族性:对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种消解124

三、文化民族性的定位:历史的与情感的127

四、质与文: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再定位129

五、现代性优先于民族性131

第五章 杜维明:人性的终极转化134

第一节 儒学的宗教性135

一、宗教伦理问题的价值136

二、天道:存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137

三、内在超越式的精神皈依140

四、体知144

第二节 自我实现:人性的终极转换146

一、为己之学147

二、现实世界149

三、社群151

四、新儒学:涵盖性的人文主义155

第三节 第三期儒学156

一、超越启蒙,回应西方157

二、儒教中国和儒家精神161

三、儒家知识分子162

四、儒学在祖国大陆、东亚、欧美164

五、“文化中国”中的儒家资源166

第一节 儒学的分疏169

第六章 刘述先:理一分殊169

第二节 “理一分殊”的现代重建172

一、“理一”作为“规约原则”173

二、“理一”形上学与“生生之仁”175

三、“分殊”作为多元呈现原则177

四、“分殊”与“曲通”178

五、存在与价值的统一180

六、系统哲学的探索182

第三节 儒学的真精神:仁的终极托付184

一、儒家的后现代价值184

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185

三、两行之理187

四、境界形上学189

五、简评:敞开的生命与仁的“外在超越”192

第七章 成中英:从主体世界到整体世界196

第一节 重建儒学的方法反省196

一、新儒学与新儒家: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儒学196

二、面向现实世界:外向化的儒学199

三、儒学与现代性202

四、收敛的儒学与扩张的儒学205

一、本体诠释学206

第二节 本体宇宙论:创造的和谐206

二、和谐宇宙论208

三、创生宇宙论211

四、宇宙论—生态学—伦理学215

五、客体性存在——存在论的转换与客观儒学的建立215

第三节 知识与价值的平衡与整合217

一、“价值—知识”论217

二、合内外之道220

第四节 从牟宗三到成中英223

一、形上学:心体与整体223

二、存在论:内向的儒学(主体世界)与整全的儒学(整个世界)224

三、知识之地位:良知呈现与价值知识论225

第八章 李泽厚:“现代之后”的儒学227

第一节 现代之后的思考227

一、拒斥超越:人类历史本体228

二、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230

三、历史终结与后现代问题231

四、中国的现代化:西体中用233

五、传统的“后现代”价值236

六、“后马克思主义”还是后现代儒学239

第二节 四期儒学240

一、儒学四期说241

二、儒学四期的文化课题:新内圣外王243

三、儒学四期的纲领246

第三节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246

一、社会性道德247

二、宗教性道德:人类总体与道德本体248

三、天地国亲师: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252

第四节 审美本体与天地境界259

一、散文时代的“活”259

二、情本体、审美本体260

三、今日情本体264

四、生活即艺术267

五、简评:个体存在与社会承担269

第九章 林安梧:后新儒家哲学273

第一节 后牟宗三·后新儒学273

第二节 存有三态论278

一、源起278

二、从心体到道体281

三、走向生活世界284

四、解开“道的错置”与建立“社会公义”286

一、存有的异化289

第三节 存有的异化及其治疗289

二、超越现代性,走向世界史293

三、简评:从“后心性儒学”到“后现代儒学”295

第十章 结语:现代新儒学的思想趋向298

一、文化的主位性:从道统本位到理本位298

二、儒学:从内在的立场到客观的立场300

三、道德:从和谐到创造301

四、儒家的文化价值:从现代到后现代302

五、从宏观理论到日用常行303

主要参考文献306

后记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