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师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定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596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48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1524页
- 主题词:药物-手册;药品管理-中国-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法的含义1
二、法律形式1
第一篇 药事管理1
第1章 药事管理立法1
第一节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概念1
第二节 药事法规的建设2
一、颁布《药品管理法》的目的和意义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
三、修订后《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4
二、修订《药品管理法》的必要性4
附1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5
附1B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19
附1C 药品进口管理办法33
一、主要职责44
第一节 药品监督管理机构44
第2章 药事组织44
二、机构设置45
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48
第二节 药品检验机构48
三、省和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48
第三节 国家药典委员会49
二、省级及各地药品检验所49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50
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50
第四节 药品认证、审批机构50
一、药品生产企业51
第五节 药品生产经营组织51
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51
四、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办公室51
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审查注册中心51
第六节 中国药学会52
二、药品经营企业52
二、日本厚生省药务局53
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53
第七节 国外药事管理组织选介53
四、国家基本药物55
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55
第3章 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55
第一节 药品的概念55
一、药品55
二、新药55
七、劣药56
六、假药56
五、基本医疗保险用药56
三、可控性57
二、有效性57
第二节 药品质量特性57
一、安全性57
第三节 药品标准58
四、稳定性5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简介59
二、部分国家药典简介61
第二节 药品生产许可证申报审批程序65
第一节 药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65
第4章 药品生产企业管理65
附4A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66
二、分类73
一、发展史73
第三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73
附4B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及附录74
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74
附4C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96
附4D GMP与ISO9000族标准的比较101
第四节 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101
第二节 药品经营许可证申报审批程序102
第一节 药品经营企业必备条件102
第5章 药品经营企业管理102
附5A 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103
附5B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111
第三节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111
附5C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120
第四节 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131
附5D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132
二、新药注册审批程序139
一、新药的定义139
第6章 药品注册管理139
第一节 新药的注册139
四、《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原《新药审批办法》修改的主要内容140
三、可实行快速审批的新药140
五、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41
六、新药的技术转让148
二、进口药品注册审批程序149
一、进口药品的含义149
第二节 进口药品的注册149
三、口岸药品检验所名单150
二、申报和审批程序151
一、申请人资格151
第三节 药品补充申请的注册151
第四节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报与审批151
二、非处方药的申报和审批152
一、非处方药的定义152
三、不受理的两个情况152
第五节 非处方药的申报和审批152
附6A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153
三、麻醉药品的管理182
二、麻醉药品的种类182
第7章 特殊管理的药品182
第一节 麻醉药品的管理182
一、麻醉药品的定义182
附7A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183
附7B 国际麻醉品管制情况简介198
附7C 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1
附7D 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6
三、精神药品的管理206
第二节 精神药品的管理206
一、精神药品的定义206
二、精神药品的分类206
二、毒性药品的品种211
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定义211
第三节 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管理211
附7E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212
二、放射性药品的分类214
一、放射性药品的定义214
第四节 放射性药品管理214
附7F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215
二、药事管理委员会(组)219
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含义219
第8章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219
第一节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组织219
一、药物临床应用管理220
第二节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主要内容220
三、药学部门220
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221
五、药学研究管理221
二、药品供应与管理221
三、调剂管理221
四、临床制剂管理221
附8A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222
附8B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229
附8C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38
附8D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46
一、药品有效期的表示方法251
第三节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251
二、药品有效期及其规定252
第四节 危险药品的管理253
第五节 中药的防霉、防潮和防虫措施254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255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255
第二篇 药物学255
第9章 常用药物英文名、别名及商品名速查255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59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260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60
七、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药261
六、其他抗生素261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261
八、磺胺及呋喃类药262
九、抗结核病药263
十一、抗病毒药264
十、抗真菌药264
十二、抗艾滋病药265
二、抗肠蠕虫药266
一、抗疟药266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266
一、镇静催眠药及抗焦虑药267
第三节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67
三、抗阿米巴虫病及抗血吸虫病药267
二、抗癫癎药268
三、抗抑郁药269
四、抗精神病药270
五、抗帕金森病药271
七、镇痛药272
六、中枢兴奋药272
八、解热镇痛及抗炎镇痛药273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274
第四节 主要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药物274
四、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75
三、胆碱受体阻断药275
二、抗胆碱酯酶药275
六、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76
五、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76
一、麻醉药277
第五节 麻醉药及肌松药277
二、骨骼肌松弛药278
一、钙通道阻滞药279
第六节 主要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药物279
三、抗心律失常药280
二、强心药280
四、抗心绞痛药282
五、抗高血压药283
六、脑血管疾病用药284
七、降血脂药285
一、治疗消化性溃疡药286
第七节 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286
四、催吐与止吐药287
三、胃肠促动药287
二、泻药与止泻药287
一、镇咳祛痰药288
第八节 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288
五、胃肠解痉药288
二、平喘药289
一、利尿药及脱水药290
第九节 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药物290
二、抗尿崩症药及其他药291
三、抗栓药292
二、抗凝血药及抗血小板药292
第十节 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292
一、抗贫血药292
一、女性生殖系统用药293
第十一节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药物293
四、止血药及促凝血药293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294
第十二节 激素类药物294
二、男性生殖系统用药294
二、性激素类药295
三、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96
四、胰岛素及降血糖药297
第十三节 抗变态反应药物298
二、酶类药299
一、维生素类药299
第十四节 维生素类及酶类药物299
一、烷化剂类药300
第十五节 抗肿瘤药物300
三、抗肿瘤抗生素301
二、抗代谢药301
四、其他抗肿瘤药302
二、有机磷中毒解毒药303
一、金属中毒解毒药303
第十六节 解毒药物303
四、有机氟中毒解毒药304
三、氰化物中毒解毒药304
第一节 麻醉药品的剂量与极量305
第10章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医用毒性药品的剂量与极量305
第二节 精神药品的剂量与极量306
第三节 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剂量与极量308
第四节 毒性中药的主要成分、功能及用法309
三、应用适当的给药方法311
二、准确掌握临床指征,把握好给药时机311
第11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311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311
一、针对感染性质准确选药311
五、常用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趋势312
四、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312
二、其他常见球菌类感染313
一、葡萄球菌属感染313
第二节 常见病原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参考)313
三、杆菌类感染314
一、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315
第三节 有效的联合用药(参考)315
四、厌氧菌感染315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315
第四节 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经验给药316
二、可能有效的联合用药(常见的几类感染)316
二、消化系统感染317
一、呼吸系统感染317
五、神经系统感染318
四、泌尿生殖系统感染318
三、循环系统感染318
一、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19
第五节 特殊人群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19
六、其他感染319
二、小儿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20
三、孕妇和哺乳妇女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21
四、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24
五、免疫缺陷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325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326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326
第六节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326
第七节 常用抗菌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及其含量328
三、内科系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328
第一节 概述330
第12章 药物的配伍禁忌330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331
第二节 影响药物配伍变化的因素331
二、环境因素332
第三节 药物配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33
三、其他有关因素333
一、中药配伍禁忌334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禁忌334
二、中药使用禁忌336
三、中西药物配伍禁忌337
一、协同作用339
第一节 概述339
第13章 药物相互作用339
四、药动学的相互作用340
三、药效学的相互作用340
二、拮抗作用340
一、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344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344
二、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345
一、抗微生物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46
第三节 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346
三、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50
二、抗寄生虫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50
四、主要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61
五、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65
六、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73
七、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75
八、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78
九、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79
十、抗变态反应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81
十一、激素类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82
十二、抗肿瘤药的药物相互作用386
第一节 概述390
第14章 药物不良反应390
三、迟后作用391
二、毒性作用391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391
一、副作用391
五、变态反应392
四、继发反应392
七、药物依赖性393
六、特异质反应393
一、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394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394
二、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395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范围与方法396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识别396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397
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398
二、循环系统不良反应398
第五节 发生于人体各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多发药物398
一、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98
六、肝脏不良反应399
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399
四、造血系统不良反应399
九、对胎儿可能有致畸作用的药物400
八、皮肤不良反应400
七、胃肠道不良反应400
一、终止接触及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402
第一节 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措施402
第15章 药物中毒与解毒402
三、常见化学品皮肤灼伤的局部处理403
二、促进毒物从体内排出403
四、特殊解毒剂的应用404
一、神经系统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05
第二节 常见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05
二、循环系统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1
三、呼吸系统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2
一、乌头类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4
第三节 有毒中草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4
三、洋金花及曼陀罗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5
二、天南星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5
四、巴豆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6
六、天仙子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7
五、马钱子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7
八、苦杏仁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8
七、苍耳子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8
九、蓖麻子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19
十一、毒芹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0
十、相思子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0
十二、白果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1
十四、砒霜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2
十三、蟾酥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2
一、汞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3
第四节 常见金属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3
十五、斑蝥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3
二、铅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4
四、可溶性钡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5
三、锌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5
六、可溶性铜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6
五、可溶性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6
七、铊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7
九、铍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8
八、锑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8
一、有机磷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9
第五节 其他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29
二、有机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0
三、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1
五、氰化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2
四、亚硝酸钠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2
七、甲醇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4
六、酒精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4
八、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5
九、毒蛇咬伤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6
十、灭鼠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437
一、抗生素类药物439
第一节 常用粉针剂的溶解方法及注意事项439
第16章 临床用药有关注意事项及参考资料439
二、抗结核及抗癌药物451
三、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物454
四、酶类药物455
五、其他类药物457
一、概述459
第二节 药物过敏试验459
二、药物试敏液的配制及试验方法460
一、治疗梅毒、淋病等的药物464
第三节 治疗性病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464
二、治疗艾滋病的药物468
第四节 微量元素制剂的应用及注意事项470
一、醇、醛、酚类475
第五节 常用消毒防腐药的配制浓度与用途475
二、卤素类及酸类476
三、其他消毒防腐药477
一、抗感染及激素类药物479
第六节 眼科局部常用药的配制浓度与剂量479
二、用于降低眼压的药物480
三、散瞳及其他眼科局部用药481
第七节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词482
附16A 停止使用的化学药品地标品种名单489
附16B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493
附16C 药食同源物品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及保健食品禁用的物品名单498
第一节 概述500
第17章 药动学500
第三篇 临床药学500
三、解得函数的代数方程501
二、建立微分方程501
一、建立房室模型501
三、代谢502
二、分布502
四、求出相对的参数值502
五、临床应用502
第二节 基本知识502
一、吸收502
八、处置模型与房室503
七、速度类型503
四、排泄503
五、消除503
六、处置503
十一、“药-时”曲线、“药-时”半对数曲线504
十、药动学参数504
九、开室与闭室、开型与闭型504
一、静脉注射505
第三节 单室模型505
十二、混杂参数505
二、静脉滴注507
三、口服吸收509
一、静脉注射510
第四节 二室模型510
二、静脉滴注511
三、口服吸收512
三、积累因子(AC或R)513
二、多次剂量函数513
第五节 房室模型图513
第六节 多次剂量给药513
一、稳态血药浓度513
四、关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的概念515
一、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516
第七节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516
二、动物的药动学研究521
一、概念523
第八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523
二、非线性药动学方程524
三、Km和Vm的测定法525
二、生物利用度526
一、统计矩526
第九节 统计矩理论526
五、吸收动力学527
四、半衰期527
三、清除率527
一、群体药动学模型和参数528
第十节 群体药动学528
六、表观分布容积528
七、稳态时平均血药浓度528
二、群体药动学所需的数据和资料529
第十一节 药效学530
四、群体药动学与Beyesian反馈法530
三、群体药动学参数求算530
一、间接和不可逆的药物效应531
二、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效应的关系532
三、有关药物的效应-时间过程和血药浓度-时间过程535
四、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539
五、药物对映体的药动-药效学540
[附]剩余法541
二、心功能衰竭549
一、胃肠道疾病549
第18章 影响药物处置的病理、生理因素549
第一节 影响药物处置的疾病因素549
三、肾脏疾病553
四、肝脏疾病558
五、甲状腺疾病564
一、孕妇用药566
第二节 影响药物处置的生理因素566
二、新生儿和婴儿用药569
三、老年人用药572
一、药物在体内的转运576
第一节 血药浓度与疗效576
第19章 治疗药物监测576
二、蛋白结合率改变对血药水平的影响577
三、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578
五、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579
四、测定样品579
六、结果的分析607
一、方法选择的标准608
第二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建立608
七、分析结果时该考虑的问题608
三、关于质量控制609
二、建立方法应注意的问题609
一、需进行监测的情况611
第三节 方法学611
二、药物监测的方法613
三、生物样品处理629
第四节 给药方案的设计633
一、根据稳态血浓度设计给药方案634
二、用计算机设计给药方案637
三、迭加法计算不等间隔或剂量设计给药方案638
四、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与给药方案641
五、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法643
六、个体化给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45
二、药学监护646
一、临床药师下临床646
第五节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决策646
三、临床药动学监护647
四、遗传药理学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649
第20章 概述651
第四篇 药剂学651
第一节 水654
第21章 溶媒654
第二节 醇类678
第三节 植物油及其他680
一、注射剂赋形剂686
第一节 赋形剂686
第22章 药用辅料686
二、片剂辅料688
三、薄膜包衣材料691
五、微囊材料和包合材料692
四、胶囊剂辅料692
七、栓剂基质693
六、软膏剂基质693
九、透皮给药制剂材料694
八、气雾剂用抛射剂694
十、缓、控释制剂辅料695
一、防腐剂697
第二节 附加剂697
二、抗氧剂和抗氧增效剂702
三、矫味剂和着色剂707
四、表面活性剂711
五、混悬液稳定剂716
六、助溶剂和增溶剂718
七、pH和等渗调节剂及局部止痛剂719
八、透皮吸收促进剂720
第三节 药用高分子材料721
一、环糊精722
二、蔗糖酯724
三、其他高分子化合物725
四、常用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赋形剂728
一、热力灭菌法730
第一节 物理灭菌法730
第23章 灭菌与无菌技术730
二、滤过灭菌法733
三、射线灭菌法735
二、药液灭菌法737
一、气体灭菌法737
第二节 化学灭菌法737
第三节 无菌操作法738
第四节 空气洁净技术及其应用739
二、无菌操作739
一、无菌操作室的灭菌739
二、洁净室的管理740
一、洁净室标准740
一、药物微粉化742
第一节 固体分散技术742
第24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742
二、固体分散体743
二、包合原理及制备包合物对药物的要求744
一、概述744
三、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物744
第二节 包合技术744
四、包合物的鉴定745
三、制备方法745
三、微丸制备设备及方法746
二、微丸形成机制746
第三节 微丸制备技术746
一、概述746
二、薄膜包衣处方和制备方法747
一、概述747
第四节 包衣技术747
一、概述748
第五节 乳化技术748
三、薄膜衣应用性质试验748
二、乳剂形成的条件749
四、乳剂的质量评价750
三、乳剂的制备方法750
二、脂质体的制备方法751
一、概述751
第六节 脂质体制备技术751
三、脂质体的分离方法752
四、脂质体的质量评价753
二、制备方法754
一、概述754
第七节 微型包囊与微型成球技术754
三、微囊及微球制剂的质量评价755
一、概述756
第一节 缓、控释制剂756
第25章 药物新剂型756
二、常见缓、控释制剂757
一、概述762
第二节 透皮吸收制剂762
二、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及实例763
第三节 脉冲式给药制剂768
一、概述768
二、脉冲式给药制剂的类型及实例769
二、靶向给药制剂的类型772
一、概述772
第四节 靶向给药制剂772
三、被动靶向制剂773
四、主动靶向制剂774
五、物理化学靶向制剂775
六、结肠靶向给药制剂776
一、蛋白质(氨基酸)提供氮源781
第一节 全营养制剂的组成和作用781
第26章 全营养制剂781
二、糖和脂肪提供热能源782
四、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783
三、电解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盐代谢783
五、微量元素提供体内合成重要物质的原料784
二、肾氨要素785
一、肝氨要素785
第二节 起特殊治疗作用的全营养制剂785
第三节 全营养制剂的配制与稳定性786
四、其他786
三、伤氨要素786
四、复合维生素在全营养制剂中的稳定性787
三、氨基酸对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787
一、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配伍变化787
二、电解质对葡萄糖稳定性的影响787
一、适应证788
第四节 全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788
五、钙与磷酸盐的配合变化788
三、TPN液输注时应注意的问题789
二、使用方法789
三、片剂的分类和质量要求790
二、片剂的特点790
第27章 常用剂型790
第一节 片剂790
一、概述790
四、片剂的辅料792
五、片剂的包装和贮存793
一、概述794
第二节 注射剂794
二、质量要求795
三、一般制法796
四、质量检查798
一、概述803
第三节 液体制剂803
五、包装与贮存803
1.合剂804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804
二、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804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804
5.滴鼻剂805
4.滴耳剂805
2.洗剂805
3.搽剂805
9.灌洗剂806
8.灌肠剂806
6.含漱剂806
7.滴牙剂806
14.糖浆剂807
13.醑剂807
10.涂剂807
11.芳香水剂807
12.甘油剂807
16.酊剂808
15.滴眼剂808
19.透析液809
18.口服液809
17.胶浆剂809
(三)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810
第四节 散剂811
第五节 眼膏剂813
第六节 栓剂814
第七节 乳剂816
第八节 软膏剂817
第九节 糊剂818
第十一节 胶囊剂819
第十节 火棉胶剂819
第十二节 丸剂820
第十三节 煎剂822
第十四节 流浸膏剂823
第十六节 颗粒剂824
第十五节 浸膏剂824
第十八节 膜剂826
第十七节 海绵剂826
第十九节 气雾剂828
第二十节 滴丸剂830
二、浸出原理835
一、概述835
第28章 中药浸出技术与中药新剂型835
第一节 中药浸出技术835
三、浸出方法与设备839
四、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844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847
一、中药传统剂型的特点848
三、中药剂型改革的程序849
二、中药剂型改革的原则849
四、主要的中药新剂型853
一、预试验867
第一节 无机定性分析867
第五篇 药物分析867
第29章 定性分析867
二、阴离子的快速检验869
三、阳离子的快速检验875
第二节 有机定性分析879
二、初步试验880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和未知物纯度的判断880
三、波谱分析889
四、官能团反应和未知物的确认906
五、各类制剂的定性分析923
一、中和法933
第一节 容量分析法933
第30章 定量分析933
二、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934
三、银量法936
四、四苯硼鈉法937
六、络合量法938
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双相滴定法938
七、氧化还原法939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942
第三节 仪器分析法942
第二节 重量法942
二、比色法944
五、荧光测定法945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945
三、红外分光光度法945
一、气相色谱法946
第四节 色谱法946
六、旋光度测定法946
七、电位滴定法94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947
三、薄层色谱法948
附30A 常见药物定量分析资料949
二、生物试验设计原则985
一、生物试验的特点985
第31章 药品的生物试验985
第一节 药品生物试验的实验设计985
三、实验设计方法987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试验988
第二节 一般药理试验988
一、热原本质及检查方法989
第三节 安全性试验及方法简介989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试验989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试验989
二、毒性试验1000
三、刺激性试验1016
四、降压物质检查1020
五、溶血与凝聚检查法1021
六、无菌检查1022
七、过敏试验1032
第四节 生物试验结果统计处理及报告1035
一、均数、标准差及可信限1035
二、效量与致死量1036
三、实验结果的对比——显著性测验1037
四、量-效关系1037
五、结果报告1037
第32章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038
一、检验量1038
二、供试液的制备1038
三、细菌、真菌及酵母菌计数1040
四、控制菌检查1043
五、结果判断1049
六、稀释液1049
七、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1050
八、化学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1056
九、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1057
第33章 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和检定1061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1061
第六篇 实验室技术1061
二、常用玻璃量器的检定1065
第34章 仪器分析1070
一、pH值测定法1070
二、旋光度测定法1074
三、折光率测定法1078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1081
五、红外分光光度法1088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093
七、薄层色谱法1102
八、气相色谱法1107
九、高效液相色谱法1119
十、毛细管电泳法1128
十一、质谱分析法1133
十二、热分析技术1136
十三、X射线粉末衍射法1146
第35章 溶出度检查法1151
第36章 释放度测定法1168
第37章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1174
第38章 水分测定法1177
第39章 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1181
第40章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1193
第41章 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中重金属、砷盐、农药及大孔树脂残留量检查1201
第42章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1211
第43章 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1216
第44章 实验室安全技术知识1222
一、总体、个体和样本12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1227
二、概率1227
第45章 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药学上的应用1227
第七篇 药用数学1227
三、误差1228
四、均数和标准差1228
六、相对标准差(变异体数)1229
七、可信限(可信区间、置信区间)1229
五、抽样误差和标准误1229
八、正态分布1230
第二节 显著性测验1230
一、t测验1231
二、F测验(方差分析)1237
三、x2测验(卡方测验)1244
第三节 回归与相关1251
一、直线回归方程1251
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验1253
三、相关系数(r)1254
第一节 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1265
一、溶液浓度表示法1265
第46章 药剂学中的数学计算1265
二、不同表示法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1266
三、溶液的稀释与混合1267
第二节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度1268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度1268
二、盐类的水解平衡和盐溶液的pH值1270
三、缓冲溶液1270
第三节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及其计算1272
一、等渗溶液1272
二、等张溶液1277
一、化学反应速度1278
二、化学反应级数1278
第四节 化学反应速度及其计算1278
第五节 制剂原料辅料投料计算1279
一、注射剂的投料1279
三、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1279
二、片剂的片重计算1281
三、栓剂的基质置换价计算1282
第47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学计算1285
一、误差、偏差和标准差1285
二、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1285
三、运算规则1288
四、注意事项1289
第八篇 临床医学检验及相关生理指标值1291
第48章 临床医学检验1291
第一节 临床血液检查1291
一、白细胞1291
二、红细胞1295
三、出血和凝血检查1302
一、血液无机物测定1305
第二节 血液生化检查1305
二、糖类测定1309
三、脂类测定1312
四、蛋白质测定1316
五、氨基酸、氨化物、有机酸测定1318
六、酶类测定1321
七、色素测定1326
八、血气分析1327
第三节 免疫学检查1330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1330
二、自身抗体测定1333
三、细胞免疫测定1338
四、血清补体测定1340
第四节 血清学检查1341
一、凝集试验1341
二、补体结合试验1343
三、病毒的血清学检查1343
四、肿瘤免疫检测1347
第五节 激素类测定1349
一、甲状腺激素测定1349
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1352
三、肾上腺激素测定1352
四、性腺激素测定1354
五、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查1355
第六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1356
第七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1359
第八节 体液和排泄物检查1360
一、尿液检查1360
二、肾功能测定1368
三、粪便检查1369
四、脑脊液检查1370
五、浆膜腔穿刺液检查1374
六、痰液检查1376
七、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1378
八、精液和前列腺液检查1378
九、阴道分泌物检查1381
十、滑膜液检查1382
第九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1383
第49章 临床各科体检正常值1385
一、内科1385
二、妇产科1391
三、儿科1391
四、眼科1393
五、口腔科1394
六、耳科1394
第50章 信息学基础1395
第一节 信息概论1395
第九篇 信息学基础与医药信息资料检索1395
一、信息的概念1396
二、信息的类型1396
三、信息的特征1397
四、信息的功能1397
第二节 信息需求1398
一、需要1398
二、信息需要1399
三、信息需要的特点1399
一、人际信息流1403
二、组织信息流1403
第三节 社会信息流1403
三、大众信息流1404
第一节 信息的采集1405
一、信息源1405
第51章 信息采集与加工1405
二、信息采集的原则1406
三、信息采集的途径1407
四、信息采集的方法1408
第二节 信息整序1412
一、信息整序的目的与要求1412
二、信息整序的方法1414
第三节 信息分析1424
一、信息分析的程序1424
二、信息分析的方法1426
三、内容分析法1429
二、二次文献1435
一、一次文献1435
三、三次文献1435
第一节 药学信息资料的层次分类1435
第52章 药学信息资料与检索1435
第二节 药学信息的来源与收集1436
一、工具书1436
二、主要专利文献检索工具1438
三、期刊式检索工具1438
四、其他图书1441
五、主要药学期刊介绍1441
六、药学期刊名录1446
第三节 药学信息资料的整理1455
一、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1455
二、国际十进位分类法1456
第四节 药学信息的利用1456
三、查阅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457
二、查阅药物理化性质1457
四、查阅不良反应1457
一、查阅药名和概况1457
七、查阅配伍禁忌1458
六、查阅药物过量中毒1458
八、查阅制剂1458
五、查阅给药方法和剂量1458
第五节 介绍几种参考资料1459
一、2000年2832种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分类排序(部分)1459
二、《雷氏药学大全》简介1463
三、世界卫生组织简介1464
第二节 Internet基础知识1465
第一节 Internet简介1465
一、介绍几个主要概念1465
第53章 医药文献的电子检索1465
二、网站1467
三、电子邮件1470
第三节 Internet上的医药学信息资源1471
一、数据库1472
二、电子出版物1475
三、Web页搜索引擎1476
四、电子论坛1476
五、医药信息资源网址集萃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