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花旗银行 1812-197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花旗银行 1812-1970
  • (美)哈罗德·文·B·克里夫兰德(Harold Van B. Cleveland),(美)托马斯·F·候尔塔斯(Thomas F. Huertas)等著;郑先炳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384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花旗银行-经济史-1812~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花旗银行 1812-197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3

第一章 一群商人的银行(1812~1837)18

一、花旗银行: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诞生18

二、共和党的花旗银行18

三、商人拥有的银行=为商人服务的银行22

四、早期业务运作:为战争服务23

五、银行董事关联贷款:规模大、违约多24

六、纽约崛起:一个不断扩张的市场26

七、美国第二银行:因为成功而招致失败27

八、政府的败笔:适得其反的《纽约安全基金法》28

九、绝处逢生:第一次遭遇倒闭风险30

二、“商人·实业家·金融家”:三位一体的莫斯·泰勒33

第二章 一个商人的银行(1837~1891)33

一、历史性的转变:从“一群商人的银行”到“一个商人的银行”33

三、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体系35

四、泰勒的金融王国:服务于自己的企业王国40

五、泰勒入主花旗银行:州立银行摇身变为国民银行42

六、现款政策:确定银行保守风格44

七、“你危我机”:花旗银行愈挫愈勇48

八、市场坐标:五十五年间后退两位51

第三章 史蒂尔曼倾心打造花旗银行(1891~1908)53

一、史蒂尔曼接手:花旗银行有了灵魂和精神支柱53

二、进军投资银行领域:奋起直追55

三、收购花旗银行股份:史蒂尔曼从管理者到“管理者+所有者”60

四、赶超同业:花旗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65

五、设立专业部门:为对外贸易提供融资服务68

六、发展国内同业代理行业务:一项长远战略措施70

七、金融同业:发展联合承销业务73

八、明智之举:同政府建立一种特别的关系74

九、建立强大的资本基础:花旗成为美国资本实力最雄厚的银行76

十、美国财政部:比中央银行还中央银行78

第四章 范德尼普与银行改革(1909~1913)82

一、历史上最关键的一天:范德尼普走上“舞台”82

二、银行发展新方向:把个人资源转化为机构资源83

三、范德尼普: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87

四、两个困扰:银行发展中的隐患与不平等待遇的约束89

五、“粗俗、野蛮的美国法律”促使银行改革90

六、“阿巨奇计划”流产92

七、花旗公司成立95

八、“三人小组”控制美国前五大银行99

九、货币托拉斯调查:阻止金融垄断101

十、由对银行业一窍不通的参议员起草银行法104

十一、折中的《联邦储备法》106

第五章 一个新战略(1914~1916)110

一、新环境与新机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10

二、避实就虚:在全国范围内向中小企业开战113

三、大客户:推动花旗银行建立国际性的分行网络115

四、迈出美国国民银行的第一步:第一个海外分行及拉丁美洲分行网络117

五、特别的“学院培训计划”:培养接班人119

六、收购国际银行公司:“拿来主义”的捷径120

七、外贸融资业务:开始起步121

八、国际代理行业务:能快则快122

九、花旗新变化:“两类银行”的“两强两弱”123

十、顺势而为:发展壮大投资银行业务124

十一、“双喜临门”:吞并哈尔西,招入米契尔126

十二、范德尼普:远见卓识与雄才伟略128

第六章 所有者和管理者(1917~1921)130

一、两个天大的问题:从天而降130

二、范德尼普“狮子大开口”132

三、范德尼普的“自留地”:美国国际公司134

四、重新构造最高管理层:成立执行管理委员会138

五、银行组织架构改革:面向市场需求141

六、范德尼普“移情别恋”143

七、兵败俄罗斯143

八、史蒂尔曼和范德尼普双双“谢幕”148

九、极度的繁荣与萧条:接踵而至152

十、米契尔:开始发号施令156

十一、成功的长期激励计划:三方共赢160

十二、万事俱备,不欠东风163

第七章 金融百货公司(一)(1921~1929)164

一、“历史新纪元”164

二、地方银行业务:潜力巨大的市场166

三、突破“华尔街防线”167

四、货币监理官:为自己的监管对象摇旗呐喊169

五、《麦克伐登法》:为银行打开一扇门171

六、先见之明:率先进入个人银行业务领域174

七、业务与机构调整:保留国际银行业务和海外分行网络179

八、加强对海外分行系统的硬约束181

九、金融“脱媒”:批发银行业务相对萎缩186

十、“现款政策”:反映市场状况和维持市场运行190

十一、米契尔孤身救市:“毁”比“誉”多194

十二、劫后余生:回复到良性发展轨道197

第八章 金融百货公司(二)(1921~1929)199

一、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证券知识“扫盲”:成功人士需要三个顾问199

二、证券承销业务:渐成“气候”204

三、为国内企业融资:沿着J.P.摩根之路前进206

四、为国内城市融资:“你投桃,我报李”209

五、为国外公司和国外政府融资:花旗的长项211

六、国务院的批示:上不接天,下不着地215

七、投资银行业务:覆盖四大市场218

八、业务成倍增长,利润滚滚流进225

九、独辟蹊径:开创信托业务新局面226

十、吞并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优势互补229

十一、实现全球化、全能化目标:花旗银行“美梦成真”231

第九章 跌进深渊(1930~1933)234

一、经济大萧条:银行遭遇双重毁灭性的打击234

二、四次危机接踵而至238

三、第一次危机:花旗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240

四、第二次危机:戴着“皇冠”的美国银行关门245

五、第三次危机:多米诺骨牌倒下250

六、第四次危机:国会往伤口上撒盐262

七、审判华尔街:银行家成了被告和“出气筒”264

八、国会进行外国债券调查:“莫须有”的罪名出笼267

九、承销秘鲁政府债券:究竟错在哪里270

十、市场有效理论:存在即为合理276

十一、股票交易业务评估:联储是罪魁祸首278

十二、美国新口语:银行家=流氓279

十三、寻找“替死鬼”280

十四、米契尔含冤下台284

一、华尔街上的国家银行家:帕金斯开始掌舵287

第十章 复位与复苏(1933~1939)287

二、急中生智:“银行假日”使银行体系免于崩溃288

三、撇账:为大萧条画上句号292

四、股东起诉董事:花旗银行接二连三当被告293

五、监管规则革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被迫“离婚”297

六、花旗公司“悬梁自尽”,纽约花旗“借尸还魂”302

七、重拾综合化战略305

八、回归“现款政策”:保守作风再现306

九、帕金斯赌市场利率上升:花旗银行少赚30倍309

十、相对萎缩的批发业务:银行总是找不到美满的“婚姻”311

十一、期限贷款:山穷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317

十二、国际银行业务:让花旗银行赚得“盆满钵满”319

十三、本土银行业务:继续繁荣323

十四、利润与业绩:再次回升325

十五、帕金斯的伟大贡献与巨额遗产326

第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1940~1949)329

一、经济预测:战争带来灰暗329

二、战时银行业:为美国财政部服务329

三、效忠财政部:花旗银行的新任务331

四、战争时期的银行业务:本能不可“废”332

五、员工培训与人才引进:错误的时代要做正确的事情333

六、重返市场:务必小心翼翼335

七、和平时期:为生产和消费提供融资服务336

八、重建海外分行网络系统:“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337

九、“铁腕君王”登基342

十、权力自然更迭:花旗银行走向成熟344

十一、规模与盈利:两个目标不得偏废345

十二、乔治·摩尔得到“尚方宝剑”外加一张空白支票347

十三、发展三类业务,巩固银行基础349

第十二章 回到银行主业的轨道上(1950~1956)353

一、美国重新卷入战争:有利的经济形势再次出现353

二、从债券到贷款:“太平盛世”时期的业务变化355

三、期限贷款:适合所有借款人的融资工具356

四、对信贷政策的监督:全行统一审贷标准357

五、新领导“粉墨登场”:最高管理层再次重组360

六、“块块”还是“条条”:业务组织的逻辑361

七、石油行业贷款组:成功的典范365

八、与第一国民银行合并:“两好合一好”367

九、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全国范围的银行“结婚”高潮370

第十三章 资金短缺之窘境(1957~1961)372

一、银行的资金形势急转直下,存款约束愈来愈硬372

二、通过分行网络来筹集资金:《史蒂芬斯法》成了绊脚石376

三、银行持股公司法: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欢迎的法律378

四、成立“第一纽约公司”:刚伸出去的脚又被迫收回381

五、另一次合并尝试:花旗银行再次“功亏一篑”385

六、市场融资:最原始的方法最有效388

七、“欧洲美元”横空问世391

八、可转让存款单:划时代的发明392

九、UBS:被花旗银行“骗”了一把394

十、银行家经营理念的根本性转变395

第十四章 走向新时代(1961~1967)397

一、新麻烦:贷款需求严重萎缩397

二、激情飞扬的新总裁:花旗银行何去何从399

三、重振国际银行业务之雄风401

四、左右出击:海外分行再次遍地开花404

五、拦路打劫:乔治·摩尔“抢”大通银行的生意407

六、埃及和古巴:花旗银行被迫说“再见”408

七、海外扩张过程:银行本土化410

八、为跨国公司服务:花旗再拔头筹412

九、欧洲美元贷款成就花旗银行416

十、公司银行业务:以“首选银行”为目标418

十一、消费者银行业务:让花旗成为美国家庭惟一需要的银行422

十二、信用卡:迟到但不落后的业务424

十三、增长与转移:从小口径的“银行”到大口径的“金融”427

第十五章 全球性的金融服务公司(1968~1970)430

一、沃尔特·瑞斯顿接班与花旗银行章程的修改430

二、“两规”障碍:规模与规则431

三、借外人之手对花旗银行动“大手术”433

四、构建全新的组织架构:“新花旗银行”诞生436

五、人事问题:压倒一切439

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了技术保障442

七、吃一堑,长一智:建立更严格的风险管理体制444

八、彻底解决后台处理系统:花旗银行犯了三个严重错误448

九、监管规则对花旗银行的严重限制:两次失败的尝试453

十、“儿子生出老子”:银行持股公司问世456

第十六章 成功的动力460

一、能够持续成功的花旗银行:稀有案例460

二、增长的路径与障碍:只有两种选择461

三、最初70年:走专业化道路的花旗银行462

四、多元化:花旗银行求得业务发展463

五、“三条腿”:花旗银行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467

六、非凡的经营业绩:谁与比肩469

七、增长动力:对合并的依赖性很小471

八、实现全球化金融服务公司的梦想472

附录1 花旗银行历届主席、总裁及其他董事名录(1812~1970)474

附录2 花旗银行1834~1970年的主要资产、负债与利润484

附录3 花旗银行1914~1970年的海外分行数量统计4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