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06年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06年版
  • 黄孟洲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3488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06年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范围1

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1

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4

四、自然辩证法的范围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0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11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2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4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趋势16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17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7

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18

三、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的发展观19

四、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20

五、研究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20

一、原始神话、宗教“自然观”2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23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23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24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评价26

第二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26

一、16世纪—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26

二、16世纪—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32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34

一、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35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37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41

第一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是系统自然观产生的客观依据42

一、宇宙起源及演化的系统过程42

二、天体起源和演化的系统过程45

三、地球起源、演化的系统过程46

四、生命的起源及系统演化46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48

一、系统自然观的来源49

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50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53

一、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53

二、组织与被组织概念53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54

四、协同论的基本思想56

五、突变论的基本思想59

六、超循环理论60

七、分形结构理论62

八、混沌理论65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72

第一节 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72

一、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72

二、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75

三、生态自然观是对生态危机反思的必然结果77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80

一、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80

二、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82

一、生态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86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前提和实质86

二、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8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91

一、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91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93

第五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98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98

一、科学的特征98

二、科学的体系结构103

第二节 科学认识108

一、科学事实110

二、科学概念111

三、科学定律113

四、科学假说114

五、科学理论115

第三节 科学问题116

一、科学问题的含义117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117

三、科学问题与科学选题119

第六章 科学思维方法121

第一节 逻辑思维121

一、演绎法与公理化方法121

二、归纳法123

三、类比法125

第二节 辩证思维127

一、分析与综合128

二、具体与抽象130

三、逻辑与历史132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134

一、形象思维134

二、直觉思维136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与发展139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139

一、相容性139

二、自洽性140

三、简单性142

一、科学理论的先导——科学假说的检验144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144

二、科学理论的检验145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发展148

一、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148

二、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154

第四节 科学价值的评价157

一、科学的社会价值157

二、科学的精神价值159

第八章 技术的本质与方法162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162

一、技术的含义162

二、技术的本质163

三、技术的基本特征164

四、技术的二重性166

第二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66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67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68

一、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169

第三节 技术发展及其规律169

二、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的动力171

第四节 高技术177

一、什么是高技术177

二、高技术的基本特征177

三、高技术的范围178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模式179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180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181

三、技术创新的模式182

第六节 科技伦理186

一、科技伦理的含义186

二、科技与伦理的关系187

三、科技伦理的功能188

四、科技伦理的进步189

五、现代社会主要科技伦理问题1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92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特点192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和社会建制192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196

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19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201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201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04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206

四、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力208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210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210

第十章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意义210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方式212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的选择21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219

一、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219

二、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的发展道路223

三、科教兴国230

参考文献234

后记236

再版后记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