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法发达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法发达史
  • 刘达人,袁国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ISBN:78021616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国际法-历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法发达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史观国际法之意义1

第二节 国际法发达史之资料3

国际法性质之演变3

国际法之定义3

基督教与国际法之发达3

国际法发达史之任务3

希利教授之意见3

巴尔特之意见3

第三节 国际法发达之史的阶段8

外交文书及其他8

国际法之渊源8

学者对“法源”之基本观念8

国际习惯8

条约8

国际判决及国内判决8

公法家之意见及学会之决议8

第一节 国际法名称与Jus Gentium12

第二章 国际法名称之演变12

芬维克分为七阶段12

罗伦斯分为三个时期12

松原一雄之划分12

奥本海三种基本标准之特色12

本书划分之标准及方针12

第二节 International Law名称之由来14

罗马法的Jus Gentium14

名称之起源14

第三节 Inter. Law与Law of Nations15

International Law15

Jus intergentes15

Law of Nations15

第一节 中国之古代国际法18

第三章 东方古代国际法18

勒罗尔之意见18

赫尔之意见18

乌尔西之意见18

Interstate law18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18

第二节 印度之古代国际法30

结论30

绪言30

国际规律30

国际道德30

国际仪貌30

国际公理30

周室之国际地位30

方伯之国际地位30

诸侯之国际地位30

附庸国之国际地位30

永久中立国之国际地位30

夷狄国际地位30

国家之要素30

国家之承认30

外交使节之种类30

外交使节之等级30

外交使节的席次30

外交使节的信证30

外交使节的特权30

和平的息争手段30

仲裁裁判30

弭兵之会30

衣裳之会30

兵车之会30

战争之意义30

自卫30

征伐30

致羁30

战时之法则30

宣战30

兵以鼓进,未成列者不击30

害敌手段30

俘虏之待遇30

不得擅灭人国30

武装中立说30

略取之原则30

第一节 希腊时代之背景33

第四章 希腊罗马时代之国际法33

部落国家33

阶级制度33

主权国家33

Manu33

Yajnavakya33

Arrhassastra33

国际法术语33

主权之行使33

缔结条约33

使节任务33

交战法规33

第二节 希腊时代之国际法34

外交关系34

菲力普逊之意见34

都市国家34

海外通商34

第三节 罗马时代之国际法37

Proxenus37

希腊的法律与习惯37

制裁的宗教37

近代精神的习惯法37

宗盟会议37

同盟及仲裁条约37

交战法规37

外交使节37

第一节 中世纪之两大思潮40

第五章 中世纪之国际法40

芬维克之主张40

万民法40

罗马交战法规40

宣战理由40

完结战争方式40

第二节 罗马教会与国际法41

奥本海之研究41

中世纪41

罗马教会保守思想41

封建主义41

第三节 十字军东征与国际法43

教会法43

宗门和平律43

上帝休战43

使节制度的发达43

第四节 文艺复兴与国际法46

领事裁判权条款46

十字军东征之影响46

骑士主义46

第五节 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48

常设使节制度之发达48

海上法规48

公海自由之原则48

第二节 勃朗之生平及其著述50

第一节 绪言50

反宗教及尊王论50

德意志帝国分裂50

三十年战争之主因50

第六章 格老秀斯前后国际法学先觉之生平及其学说50

第三节 阿亚拉之生平及其学说51

勃朗之精神51

勃朗之生平51

使节论51

第四节 金特里斯之生平及其学说52

何谓义战52

阿亚拉之生平52

公战法及军纪论52

第五节 格老秀斯之生平及其学说62

局外中立62

金特里斯之生平62

战时法62

外交官论62

西班牙辩护论62

国际法的概念62

国家团体62

市民本位62

交通自由62

海洋自由62

公使62

条约62

战争之性质及目的62

战争的理由62

战争的实行62

战争的终局62

第六节 苏世之生平及其学说72

格老秀斯学说在国际法上之影响72

格老秀斯之生平72

捕获法论72

海洋自由论72

和平法规论72

第七节 普芬道夫之生平及其学说77

苏世学说在国际法上的地位77

苏世之生平77

苏世之著述77

国际法的定义及渊源77

领土主权与国家政策77

公使与外交77

战时国际法论77

中立及战时禁制品77

第一节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与国际法80

第七章 自威斯特发里亚会议至法国大革命80

普芬道之生平80

自然法及国民法80

论政教分离80

第二节 势力均衡主义与同盟战争82

和约对国际法上之影响82

三十年战争之影响82

威斯特发里亚媾和条约内容82

第三节 俄罗斯发展与美国独立参加欧洲国际法团体之形势86

乌特勒支条约86

势力均衡主义之意义86

主权国家观念之确立86

均势对国际法之影响86

国际政治之新发展86

英荷瑞同盟86

英瑞法同盟86

德丹西布荷同盟86

路易十四之野心86

德英荷瑞丹西等联盟86

第四节 海上法规之发达与武装中立国联盟88

北美合众国独立88

俄国参与欧洲国际关系88

对普防御同盟88

七年战争88

欧洲两大敌对战线88

七年战争结果88

瓜分波兰88

俄土克瑞古卡纳尔吉和约88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欧洲联盟及大陆封锁91

武装中立条约91

海上法规发达之原始91

Consolato del Mare91

敌船敌货主义91

自由船自由货91

纸上的封锁91

实力封锁91

敌船91

武装中立91

第一次武装中立联盟91

第二次武装中立联盟91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国际法94

第八章 自维也纳会议至巴黎会议94

国家权利宣言94

各国干涉法国革命政策94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94

大陆封锁94

航海条例94

出航中止律94

第二节 正统主义与不干涉主义96

禁止奴隶买卖96

巴黎条约96

正统主义胜利96

神圣同盟96

国际河川自由航行96

制定使节阶级96

第三节 门罗主义与国际法98

民族国家的原则98

五强羁制98

什么是正统主义98

束欧三国宣言98

不98

干涉的原则98

第四节 海峡问题与黑海中立100

门罗主义在国际法上之地位100

门罗主义100

非殖民的原则100

非干涉的原则100

第五节 巴黎条约与巴黎宣言101

五国伦敦条约101

黑海中立为国际法上新原则101

海峡问题之经纬101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近代国家观念103

第九章 自巴黎会议至柏林会议103

土耳其参与欧洲国际团体103

巴称条约103

巴黎宣方103

美国与巴黎宣言103

第二节 华盛顿三原则与陆战规则105

民族国家为国际法发达之真正基础105

民族主义之勃兴105

第三节 红十字条约106

美国陆军训令106

亚拉巴马号事件106

华盛顿三原则之内容106

第四节 卢森堡永久中立之意义107

新日内瓦协约107

日内瓦协约107

红十字条约适用于海战之追加条款107

第六节 黑海中立与近代条约108

各国未加批准108

卢森堡为永久中立国之历史108

永久中立国在国际法上之地位108

第五节 圣彼得堡宣言与陆战法规108

圣彼得堡宣言之成立108

第七节 布鲁塞尔宣言109

伦敦会议宣言109

黑海中立之意义109

俄国废弃巴黎条约中黑海中立之条款109

第一节 柏林会议与国际法111

第十章 自柏林会议至世界大战爆发(上)111

布鲁塞尔宣言111

牛津陆战法规111

第二节 武装和平时代之同盟协商113

柏林条约之内容113

柏林会议之经纬113

第三节 非洲殖民地化与国际法117

巴尔干战争117

武装和平时代117

产业主义117

劳动运动117

武装的国民主义117

德奥同盟117

德奥意三国同盟117

二重保险条约117

法俄军事协约117

英法协商117

英俄协商117

英俄法三国协商117

近东问题117

第四节 海牙保和会议与国际法120

刚果中立120

欧洲列强之侵入非洲120

柏林万国刚果会议最终议定书120

南非战争120

比利时合并刚果自由国120

第一次摩洛哥问题120

阿尔吉西拉斯会议120

第二次摩洛哥问题120

取得领土手续120

分水界主义120

背后地主义120

保护地120

势力范围120

租借120

禁止奴隶买卖120

第五节 伦敦会议与海战法规134

敷设机器水雷134

和平论之倡导134

武装解除会议134

各国对海牙和会之态度134

海牙和会议题134

国际军缩之失败134

海牙和会之收获134

第二次海牙和会134

陆战法规惯例134

战争之开始134

交战国军舰在中立领水应遵守之规则134

陆战时中立国及其人民之权利义务134

限制用兵索债134

炮击无防御都市之禁止134

国际捕获审检所之设置134

开战时敌国商船之地位134

修正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九日之海牙条约134

第一节 和平解决国际纷争手段之进步143

第十一章 自柏林会议至世界大战爆发(下)143

伦敦海军会议之意义143

伦敦宣言143

战时封锁问题143

战时禁止品问题143

关于违反中立143

关于中立捕获船之破坏143

关于改悬中立旗143

关于敌性143

关于军舰护送143

搜检之抵抗及赔偿143

第二节 国际立法与国际行政之发达153

常设仲裁法庭之诉讼法153

海牙和平解决国际纷争条约153

国际纷争之形态153

政治的手段153

斡旋153

居中调停153

国际调查委员会153

布里安153

条约法律的手段153

仲裁裁判之意义153

仲裁裁判之发达153

Olney-Pauncefote Treaty153

总括的仲裁裁判条约153

南美ABC条约153

常设仲裁法庭之构成153

第一节 世界大战之爆发159

第十二章 世界大战与国际法159

国际立法之进步159

维也纳最终议定书159

爱克斯拉洽倍尔会议议定书159

伦敦条约159

巴黎宣言159

日内瓦条约159

伦敦条约159

圣彼得堡宣言159

柏林条约159

刚果议定书159

君士坦丁堡条约159

布鲁塞尔废奴议定书159

第一次海牙会议条约及宣言159

海郝斯佛特条约159

第二次海牙会议条约及宣言159

战后国际立法159

国际行政机关之创设159

第二节 比利时中立之破坏与战数说161

各国宣战日期161

大战爆发之原因161

第三节 无限制潜水艇政策与战争区域164

国际法与世界大战164

比利时中立之保障164

德军假道164

战数说164

第四节 空战问题165

美国对德宣战165

航行自由与战时禁制品问题165

战争区域165

第一次无限制潜水舰战争165

美国之抗议165

第二次无限制潜水舰政策165

第五节 战时禁制品与海洋自由166

空战法规问题166

空战之影响166

第六节 世界大战之教训168

制品目增加之影响海洋自由之主张168

伦敦宣言之补充168

各国对战时禁制品问题168

战时禁168

第一节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法170

第十三章 世界大战后之国际法(上)170

戈纳之立论170

劳特的国际法之危机170

布里斯之主张170

大战时国际法之教训170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与战时法规176

少数民族保护问题176

德军休战176

凡尔赛和约176

国际联盟盟约之内容176

国际联盟机关176

国际联盟地位176

国际联盟之性质176

国联盟约在国际法上之新贡献176

凡尔赛和约第二编之主要内容176

大战和约之二特征176

新兴国家之独立176

第三节 海牙常设国际法庭与国际法182

远东问题182

美国召开华会之动机182

召开经过182

华会之目的182

七种重要条约182

设置战时法规委员会182

禁止使用毒瓦斯问题182

潜水艇之条约182

伦敦会议对潜水艇条约之修正182

第四节 日内瓦议定书与国际法189

常设法庭在国际法上之地位189

常设仲裁法庭之缺点189

国联盟约第十四条之规定189

常设国际法庭组织草案189

组织特别法庭189

权限189

强制仲裁权189

适用之法律189

诉审程序189

效力189

修正案189

新议定书之主要内容189

美国加入法庭189

第五节 罗迦诺公约与国际法193

日内瓦议定书对国际法之影响193

裁军计划193

安全保障问题193

互助条约193

日内瓦议定书193

不诉诸战争193

强制裁判193

仲裁委员会193

国内法问题193

理事会对违约国之处置193

设立非武装地带193

确定侵略国定义193

对侵略国之制裁193

联盟国与非联盟国间发生争议时之处置193

日内瓦军缩会议193

英国反对之原因193

第六节 非战公约与国际法197

法波法捷互援条约197

法国安全问题197

德对英法之通牒197

白里安张伯伦协议之结果197

法国代表联合国对德之答覆197

罗迦诺公约之构成197

莱茵安全保障条约197

各种仲裁裁判条约197

第七节 互不侵略条约侵略国定义条约与国际法200

非战公约内容200

白里安对美提非战条约案200

美国主张多边的非战条约200

排除一切战争200

新仲裁裁判条约200

勺特威尔之永久和平条约案200

美国之邀请200

法国之保留200

英国之保留200

签订经过200

第一节 国际法典编纂问题207

第十四章 世界大战后之国际法(下)207

公法未订侵略者定义之缺陷207

消极抵抗侵略者之办法207

互助条约认侵略战争为国际犯罪207

日内瓦议定书确定侵略国207

罗迦诺公约之精神207

互不侵略条约之内容207

确定侵略国定义草案207

多边的侵略国定义条约207

第二节 战争权之限制问题213

国际立法事业之二十六项213

国际法典编纂运动213

国际法学会及国际会议对国际法典之努力213

国联对法典编纂之准备工作213

国际法典编纂委员会213

审查题目213

质问表213

四个新问题213

第一次国际法典编纂会议213

国籍213

领海213

国家的责任213

第三节 空战法规问题219

实质上限制战争权之行使219

战争之概念219

格老秀斯之意见219

福熙之意见219

奥本海之意见219

摩尔之意见219

徐金对战时国际法之意见219

历来和平计划219

战争开始前之法定手续219

索债非经仲裁不得开战219

国联盟约不诉诸战争之义务219

一般国家战争权之限制219

局部国家战争权之限制219

一九二七年国联大会宣言219

废弃战争为国策之工219

具219

强迫手段是否合法219

国际法学家之意见219

盟约与非战公约之实验219

第四节 中立及国际制裁问题224

新空战法规之需要224

空战之进步224

空中自由说224

空域限制说224

空域领有说224

海牙和会宣告224

海牙陆战条规第二十五条224

空战法规草案224

空战规章之主要内容224

草案之特点224

第五节 苏联过渡期国际法问题234

制裁方法之史的演化234

战后中立问题之变迁234

大战以来对世人之教训234

中立之史的发展234

十九世纪中立法规之发达原因234

中立与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234

大战后的中立论调234

The Convention on the Eble234

联盟国与非联盟国之条约234

非战公约对中立法规之响影234

美国新中立法案之要点234

勺特威尔之意见234

查尔洼伦之中立计划234

国际制裁之理想与实际234

Nippold之意见234

附录一 国际法学之史的发达245

苏联对国际条约贡献之要点245

产生过渡期国际法之苏联动态245

过渡期国际法之定义245

概念245

苏联加入国联对概念之变异245

方法245

法源245

为国际法主体之国家245

国家主权之解释245

民族自决原则245

苏联民众之权利宣言245

苏联宪法之草案245

苏联对国家主权平等之实践245

苏土条约245

国际交涉机关245

废止外交使节阶级245

全权代表之任命及权限245

修正外交法规245

外国领事在苏联之地位245

“领事代表”之定义245

驻外领事法规245

领事机关等级245

领事之权限245

驻外通商代表245

驻外通商代表之任务245

各国承认此通商代表之特权245

国际条约245

一九一七年之议决245

此决议在法律上之三种意义245

以情势变迁为废弃条约之实例245

条约上之新用语245

媾和条约之特点245

博爱团体条约国际法学说245

之影响245

通商条约之原则245

对东方诸国条约之特色245

不侵略条约及确定侵略国定义条约之意义245

附录二 现行国际重要和平法规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