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伯俊,廖明阳,李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9519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8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808页
- 主题词:药物-毒理学-实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一、定义和术语2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2
二、目的和意义3
三、研究领域和内容6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发展简史8
一、古代的药物毒理学9
二、近代的药物毒理学10
三、现代的药物毒理学12
一、药物安全性的多学科综合评价14
第三节 药物毒理学发展趋势14
二、药物毒理学新技术15
三、关于3R研究16
四、发现毒理学17
五、毒理组学技术18
参考文献19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21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器21
第二章 常用实验仪器 21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实例22
三、注意事项25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26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器26
二、血液分析仪实例27
三、注意事项31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32
第三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器32
三、注意事项33
二、血凝仪器实例33
一、基本结构和原理简介34
第四节 尿液分析仪器34
二、尿液分析仪实例35
一、生物机能实验系统36
第五节 安全药理实验常用仪器36
三、注意事项36
二、自主活动记录仪38
参考文献39
一、小鼠40
第一节 毒性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特征40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40
二、大鼠46
三、豚鼠48
四、家兔51
五、犬53
六、猕猴54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功能设置情况57
第二节 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设施、设备和使用管理57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运转监测59
依据实验计划书订购动物63
第三节 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63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66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管理66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微生物监测67
一、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制作70
第五节 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70
二、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内容71
参考文献72
二、环境设施的分类73
一、环境设施的一般要求73
第四章 动物实验设施和实验准备 73
第一节 动物实验观察室环境设施设备条件与要求73
一、毒性实验中小动物的日常管理要求74
第二节 普通环境下动物实验观察与日常管理要求74
三、饲养观察室内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设备74
四、饲养观察室内可配备的一些特殊设备74
三、手术后动物日常管理要求75
二、感染试验中动物的日常管理要求75
二、屏障环境的一般工作流程76
一、屏障环境的一般特点76
第三节 屏障环境内动物实验观察与操作规范76
三、屏障环境内的消毒措施77
五、辅助工作78
四、饲育器具的清洗和灭菌78
一、隔离器的组装与灭菌79
第四节 隔离环境内动物实验观察与操作规范79
二、隔离器的使用80
三、微型隔离环境的使用83
二、维护83
第五节 简易隔离环境内的操作规范83
一、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83
一、实验动物饲料的准备84
第七节 实验动物准备与要求84
第六节 动物手术室设备及管理要求84
一、动物手术室设备要求84
二、动物手术室的管理要求84
六、实验动物的准备85
五、实验动物电子秤的准备85
二、实验动物饮水的准备85
三、实验动物垫料的准备85
四、实验动物笼具的准备85
二、常用清洁液、抗凝剂和麻醉液的配制86
一、实验器具的清洗和准备86
第八节 实验器材的清洗和准备86
三、实验试剂的准备87
三、组织病理染液的配制89
二、组织病理固定液的配制89
第九节 动物病理解剖的准备89
一、动物解剖前的准备89
一、动物血液的采集方法90
第十节 动物样品的采集90
四、蜡块的准备90
五、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浸泡与准备90
二、动物体液的采集法95
参考文献99
一、全身状态的一般检查100
第一节 实验动物临床检查基本方法100
第五章 动物实验常用操作技术 100
二、系统检查内容及方法102
三、实验室检查104
一、实验动物的处死114
第二节 实验动物病理解剖技术114
二、实验动物的尸体剖检116
三、动物组织学标本的选取121
二、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122
一、健康动物的识别122
第三节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122
三、实验动物性别的判定124
四、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125
五、实验动物的脱毛方法127
六、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129
七、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133
参考文献140
二、LD50计算常用的统计方法141
一、急性毒性试验和半数致死量141
第六章 常用统计方法 141
第一节 半数致死量的常用计算方法141
一、t检验146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146
二、方差分析149
三、秩和检验153
四、x2检验157
参考文献160
一、脂水分配系数161
第一节 受试物对毒性实验的影响161
第七章 影响药物毒理学实验的因素 161
三、溶解度162
二、电离度162
四、赋形剂163
一、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164
第二节 实验动物对毒性实验的影响164
二、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167
一、给药途径169
第三节 给药方法对毒性实验的影响169
二、其他影响因素170
一、饲料171
第四节 实验环境对毒性实验的影响171
二、温度172
四、其他因素174
三、湿度174
一、捕捉、固定动物175
第五节 其他因素对毒性实验的影响175
四、病理切片操作176
三、观察、记录及保存176
二、操作技术176
参考文献177
五、统计处理177
一、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178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178
第八章 GLP实验室的组织管理 178
二、GLP的适用范围179
一、GLP的目的和意义179
二、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179
第二节 实施GLP的目的和意义179
二、我国GLP的主要内容180
一、GLP的基本内容180
第三节 GLP的内容180
一、组织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184
第四节 GLP实验室管理要点184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88
二、我国GLP与其他国家或组织GLP的主要差异188
参考文献189
二、国内外进展190
一、目的和意义190
第九章 安全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190
第一节 概述190
三、基本原则191
一、主要研究内容192
第二节 国内一般药理学实验技术要求192
五、给药途径193
四、剂量设计和分组193
二、实验系统193
三、受试物193
一、安全药理学的实验内容194
第三节 ICH的技术要求194
六、给药频率194
七、检测指标194
八、观察时间194
九、统计处理和结果评价194
二、安全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196
三、实验系统的选择197
四、实验设计198
参考文献199
二、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200
一、急性毒性实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00
第十章 急性毒性实验技术要求 200
第一节 概述200
第二节 急性毒性实验常用方法203
二、固定剂量法204
一、限度实验204
三、上下法205
四、累积剂量设计法(金字塔法,pyramiding studies)206
六、急性毒性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207
五、半数致死剂量法207
第三节 ICH对急性毒性实验的要求209
参考文献210
第四节 国外急性毒性实验指导原则简介210
二、基本原则212
一、目的和意义212
第十一章 长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212
第一节 概述212
二、对受试物的要求213
一、实验条件213
第二节 实验方法与技术213
三、动物选择214
四、剂量设计215
五、给药方法218
六、指标确定221
八、实验结果分析227
七、毒物代谢动力学227
九、实验评价229
参考文献231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232
二、受试物232
第十二章 皮肤给药毒性试验方法与技术 232
第一节 皮肤给药急性毒性实验232
一、定义232
六、观察指标233
五、实验操作233
四、剂量设计233
四、剂量设计234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234
七、结果评价234
第二节 皮肤给药长期毒性实验234
一、定义234
二、受试物234
八、实验操作235
七、恢复期限235
五、给药期限235
六、给药频率235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236
二、受试物236
九、观察指标236
十、结果评价236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实验236
一、定义236
六、结果评价237
五、观察指标237
四、实验操作237
第四节 过敏性实验238
七、需要/不需要进行该实验的情况238
一、皮肤过敏性实验239
二、啮齿类动物局部淋巴结实验241
三、被动皮肤过敏实验242
四、皮肤光毒性实验244
五、皮肤光过敏反应实验246
六、全身主动过敏实验247
参考文献249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250
二、受试物250
第十三章 局部给药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250
第一节 腔道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250
一、定义250
七、结果评价251
六、观察指标251
四、剂量设计251
五、实验操作251
一、眼刺激性实验252
第三节 刺激性实验252
第二节 腔道给药的长期毒性实验252
二、血管刺激性实验254
三、肌肉刺激性实验255
四、直肠刺激性实验256
六、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实验257
五、阴道刺激性实验257
七、口腔用药和滴耳剂刺激性实验258
二、常规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259
一、定义259
第四节 溶血性实验259
三、体外溶血性实验法(分光光度法)260
参考文献261
五、体内溶血实验法(红细胞计数法)261
四、体外红细胞计数法261
第十四章 遗传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62
一、鼠伤寒沙门菌诱变性实验263
第一节 体外遗传毒理实验方法263
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268
三、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 YTK+/-基因突变实验271
四、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274
五、枯草杆菌DNA修复实验276
六、SOS显色实验278
七、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280
八、V79(CHO)/HGPRT基因位点突变实验283
九、程序外DNA合成实验285
一、动物体内骨髓细胞微核实验290
第二节 体内遗传毒理学实验方法290
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292
三、小鼠精子畸形实验294
四、显性致死实验296
五、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297
参考文献299
一、基本原理300
第一节 一般生殖毒性实验300
第十五章 生殖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00
二、材料与方法301
三、实验设计302
四、雄性动物的观察和检查303
五、雌性动物的观察和检查312
六、一般生殖毒性实验的统计处理318
一、基本原理321
第二节 围生期生殖毒性实验321
七、一般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321
八、实验结果的报告321
三、实验设计322
二、材料与方法322
四、母体数据的采集324
五、子代数据的采集326
六、统计分析341
七、围生期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343
八、实验结果的报告344
二、材料与方法345
一、基本原理345
第三节 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实验345
三、实验设计348
五、实验结果的报告366
四、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366
参考文献367
第一节 啮齿类致癌实验368
第十六章 致癌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68
二、实验设计369
一、基本原理369
三、实验的实施376
四、实验结果的评价386
二、SHE原代细胞的制备387
一、基本原理387
第二节 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体外恶性转化实验387
三、细胞转化实验388
五、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389
四、集落分离389
八、动物接种致瘤实验390
七、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中集落形成率测定390
六、细胞凝集实验390
参考文献391
第一节 身体依赖性实验方法392
第十七章 药物依赖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92
一、自然戒断实验393
二、替代实验394
三、催促实验395
第二节 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评价方法396
四、诱导实验396
一、自身给药实验397
二、药物辨别实验399
三、条件性位置偏爱试实验401
参考文献402
一、毒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403
第一节 概述403
第十八章 毒代动力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403
三、毒代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404
二、毒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404
二、研究内容405
一、研究对象405
第二节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技术要求405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410
三、基本原则410
第三节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414
三、精密度与准确度415
二、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415
一、特异性415
七、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416
六、提取回收率416
四、灵敏度和定量下限416
五、样品稳定性416
一、预处理的目的417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和储存417
八、免疫学和生物学法417
二、预处理的方法与步骤418
三、生物样品的储存422
一、光谱法423
第五节 常用分析方法423
二、色谱法424
三、免疫学方法430
四、生物学检定方法435
二、结果分析中应考虑的因素436
一、暴露的定量436
第六节 结果分析与评价436
参考文献437
二、心脏生理438
一、心血管系统构成438
第十九章 心血管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38
第一节 心血管毒理学概念438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生理438
一、作用于心脏的药物439
第三节 作用于心血管药物的毒性439
三、血管生理439
二、作用于血管的毒物443
第四节 心血管药物的毒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445
二、血管毒性评价技术和方法446
一、实验系统的选择446
三、心脏毒性评价技术和方法447
四、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454
一、心脏毒性作用机制455
第五节 心血管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455
参考文献457
二、血管毒性作用机制457
一、神经系统毒性的特点459
第一节 神经系统毒性概述459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59
二、神经系统毒性的表现460
三、神经系统毒性的影响因素462
四、神经系统毒性物质463
二、神经学检查464
一、功能观测组合检查方法464
第二节 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方法概述464
六、神经细胞培养的方法465
五、电生理学方法465
三、形态学方法465
四、生化检查465
八、行为学检测方法466
七、神经毒理学的动物模型466
一、实验方法及参数的选择467
第三节 学习及记忆的评价方法467
三、促动性刺激468
二、学习及记忆测试组合数目的选择468
六、评价学习及记忆功能的实验动物469
五、学习及记忆功能测试从属变量数目469
四、试验类型的选择469
一、活动度测定470
第四节 活动功能的评价方法470
三、震颤471
二、运动协调功能测试471
参考文献472
四、评价动物活动的测试组合472
二、实验设计473
一、引言47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73
第一节 概述473
第二节 免疫抑制474
三、实验方法的鉴定和验证474
一、与免疫毒性有关的标准毒理学研究475
二、免疫毒性或免疫功能研究477
一、动物模型491
第三节 超敏反应实验491
四、评价接触性超敏反应的方法492
三、评价呼吸性超敏反应的方法492
二、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492
第四节 自身免疫反应实验495
参考文献496
一、骨髓498
第一节 造血组织的结构与功能498
第二十二章 血液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98
二、脾与网状内皮系统499
三、淋巴组织500
四、胸腺501
五、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502
一、骨髓抑制503
第二节 药物对于造血细胞与微环境的毒性作用503
二、对红系细胞的毒性504
三、对白细胞的毒性505
四、对血小板与止血功能的影响506
一、血液一般检验507
第三节 血液毒性的研究方法507
二、凝血检测509
三、骨髓检查511
四、体外血液毒理学检测方法513
参考文献515
一、肝细胞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516
第一节 肝损伤的体内评价方法516
第二十三章 肝脏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16
二、肝功能实验521
三、肝纤维化测定526
一、离体肝脏灌流技术527
第二节 肝损伤的体外评价方法527
二、肝细胞原代培养530
一、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532
第三节 肝损伤的动物模型532
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535
三、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537
第四节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实验方法538
二、肝脏微粒体的制备539
一、大鼠肝脏微粒体酶诱导方法539
三、肝脏微粒体蛋白定量(Lowry基本法)541
四、细胞色素P450及其主要亚型活性测定542
一、肝脏线粒体的制备547
第五节 肝细胞其他常用亚细胞组分的制备方法547
三、肝细胞膜的制备548
二、肝脏亚线粒体颗粒的制备548
参考文献549
一、肾小球滤过率实验法551
第一节 整体实验551
第二十四章 肾脏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51
二、肾小管功能测定法——葡萄糖重吸收试验552
三、功能生化检验法553
一、肾脏灌流技术558
第二节 离体实验558
二、肾切片技术559
四、肾细胞培养实验法560
三、游离肾小管、肾小球悬液560
二、细胞生长和增殖活性562
一、细胞形态学562
第三节 体外药物肾毒性实验方法562
三、细胞结构损伤563
五、细胞代谢功能564
四、细胞周期的改变564
参考文献565
一、呼吸系统毒性研究意义567
第一节 呼吸系统毒性概述567
第二十五章 呼吸系统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67
二、药物及其毒副作用568
四、给药途径与周期569
三、对受试物的要求569
七、观察指标570
六、剂量选择570
五、动物选择570
一、呼吸功能测定571
第二节 呼吸系统毒理学实验方法571
三、生化检测577
二、物理学检查577
四、体外实验591
五、体内实验596
六、病理组织学检查610
第三节 结果与评估612
参考文献613
第一节 概述614
第二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614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的一般概况615
一、放射免疫法616
第三节 内分泌激素的生化测定方法616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619
三、免疫放射分析法622
四、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623
六、荧光免疫分析法624
五、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624
七、单克隆抗体测定法627
九、多聚酶链反应629
八、基因表达法629
参考文献630
第二十七章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基本方法 631
一、解剖室条件632
第一节 实验动物剖检632
二、大动物剖检方法633
三、小动物剖检方法636
一、取材637
第二节 组织制片637
二、组织固定640
三、组织脱水644
四、组织透明645
五、组织浸蜡和包埋646
六、组织切片647
七、骨组织脱钙650
第三节 组织切片染色652
八、眼球切片的准备652
一、常规染色653
二、胶原纤维染色657
三、弹力纤维染色659
四、网状纤维染色660
五、肌组织染色661
六、神经组织染色664
八、肾组织染色667
七、肝组织染色667
九、胰岛三种细胞染色669
十、垂体三种细胞染色670
十一、脂类物质染色671
十二、糖类物质染色673
十三、细菌染色674
十四、真菌染色675
十五、组织内铁和钙的显示677
第四节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678
一、免疫荧光细胞化学679
二、免疫酶细胞化学680
三、亲和免疫细胞化学682
四、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控制685
一、脏器称重和脏器系数计算689
第五节 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689
二、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的意义及局限性690
二、读片程序692
一、一般原则692
第六节 组织学检查692
三、分析判别693
第七节 电子显微镜及超薄切片技术695
三、固定696
二、取材696
一、样品制备概述696
四、脱水697
六、电镜标本的超薄切片698
五、浸透和包埋698
七、超薄切片染色699
参考文献700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701
第二十八章 分子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701
一、DNA的分离纯化702
二、RNA的分离纯化703
一、Southern印迹杂交704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杂交704
二、RNA的Northern印迹杂交707
一、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纯化708
第三节 蛋白质转移印迹技术708
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711
三、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713
四、蛋白质的转移印迹技术715
一、PCR的基本原理717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717
二、PCR反应成分和作用718
四、PCR反应产物的检测720
三、PCR反应引物的设计720
第五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721
一、转基因技术722
二、转基因个体的建立723
一、生物芯片的类型725
第六节 生物芯片技术725
三、转基因小鼠个体的检测725
二、生物芯片应用的大致操作流程——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芯片的制作726
三、生物芯片应用的具体操作方法727
四、生物芯片在毒理中的应用729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体系731
一、概述731
第七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731
三、蛋白质组学实验的操作过程737
四、蛋白质组学的应用741
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生物体液742
一、概述742
第八节 代谢组学技术742
四、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支柱——模式识别技术744
三、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核心——核磁共振技术(NMR)744
五、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应用745
参考文献747
一、明确各层次人员的职责749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在新药安全评价研究应用中的基本要求749
第二十九章 计算机技术在药物毒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749
三、维护和灾难恢复750
二、人员的培训750
六、计算机系统的确证751
五、安全性751
四、数据的采集和维护751
九、计算机系统的审查752
八、资料保管752
七、文件要求752
二、LIMS的分类753
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简介753
第二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753
四、LIMS的设计特点754
三、LIMS技术的发展754
参考文献755
七、结语755
五、LIMS的组成模块与设计755
六、LIMS的确证755
附录1 常用统计学界值表 756
一、常用酸碱溶液的比重及配制方法766
附录2 常用浓度换算与常用试剂配制 766
二、常用缓冲液配制767
三、常用染色剂的配制774
四、常用洗涤剂的特性和配制777
五、去污渍的方法779
六、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数据779
参考文献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