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0586166.jpg)
- 张震龙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93580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南省;地区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1
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国际发展历史背景2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国内政策环境5
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现实需要7
1.2 研究课题的文献评述8
1.2.1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8
1.2.2 研究的主要成果10
1.2.3 研究的不足11
1.3 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15
1.3.1 总体思路15
1.3.2 研究方法15
1.3.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16
1.4 本章小结18
第2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19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理论19
2.1.1 杜能农业区位论19
2.1.2 韦伯工业区位论20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2
2.2.1 增长极概念22
2.2.2 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24
2.2.3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25
2.2.4 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27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29
2.3.1 核心-边缘理论30
2.3.2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33
2.3.3 圈层结构理论36
2.4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40
2.4.1 地域分工理论40
2.4.2 区域一体化理论44
2.5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理论47
2.5.1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47
2.5.2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50
2.5.3 战略抉择52
2.5.4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56
2.6 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60
2.6.1 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形成60
2.6.2 经济区域划分的主要方法65
2.6.3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划分的实践与评价70
2.7 本章小结75
第3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借鉴77
3.1 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框架77
3.1.1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定义77
3.1.2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或阶段79
3.1.3 关于“部门一体化”与“完全一体化”80
3.1.4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与标准81
3.1.5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范围的界定82
3.1.6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合作和国际政治一体化84
3.1.7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85
3.2 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程86
3.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史前阶段(20世纪前半期)86
3.2.2 区域一体化的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87
3.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9
3.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深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93
3.3 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意义96
3.4 本章小结98
第4章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三大区域发展模式99
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述评99
4.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99
4.1.2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过程的分析103
4.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106
4.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09
4.2.1 苏南模式110
4.2.2 温州模式111
4.2.3 浦东模式113
4.3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14
4.3.1 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114
4.3.2 “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115
4.3.3 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成因119
4.4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123
4.4.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概况123
4.4.2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特点124
4.4.3 实施“交通轴十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128
4.5 本章小结129
第5章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30
5.1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合理性分析130
5.1.1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130
5.1.2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整体优势131
5.2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133
5.2.1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133
5.2.2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分析134
5.2.3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136
5.3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138
5.4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变动141
5.4.1 产业结构变动141
5.4.2 农业结构变动142
5.4.3 工业结构变动143
5.4.4 外贸出口结构147
5.5 “两湖”平原投资结构与经济运行效益147
5.5.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47
5.5.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149
5.5.3 工业效益的行业比较150
5.6 “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50
5.7 “两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构想153
5.7.1 发展原则和发展思路153
5.7.2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154
5.7.3 构建“两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的政策建议155
5.8 本章小结157
第6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分析159
6.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159
6.1.1 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159
6.1.2 产业集群的理论解释160
6.1.3 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的意义163
6.2.1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164
6.2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条件与环境164
6.2.2 “两湖”平原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168
6.2.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宏观环境169
6.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170
6.3.1 产业集群的基本原则170
6.3.2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分工模式172
6.3.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重点及空间布局173
6.4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重点领域174
6.4.1 高新技术产业群174
6.4.2 传统工业群175
6.4.3 第三产业群177
6.5 加快“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178
6.6 本章小结182
第7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县域经济分析184
7.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指数分析185
7.1.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数据185
7.1.2 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情况186
7.1.3 最发达的100个县市的基本分析187
7.2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189
7.2.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189
7.2.2 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193
7.2.3 县市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194
7.3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98
7.4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202
7.5 本章小结207
8.1.1 城市群的概念208
8.1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的依据208
第8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城市集群分析208
8.1.2 城市群的功能210
8.1.3 我国城市群的划分标准213
8.2 “两湖”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216
8.2.1 “两湖”平原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216
8.2.2 “两湖”平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20
8.3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对策222
8.3.1 以“两湖”平原为腹地,建立城市群的“中心城”223
8.3.2 以“大荆州”为重点,构建“两湖”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圈”230
8.3.3 以“木”字形结构为依托,开发建设“卫星城”234
8.4 本章小结236
9.1 现代CBD及其基本特征237
第9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CBD建设237
9.2 国内外CBD建设现状239
9.3 “两湖”平原建设现代CBD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41
9.3.1 必要性分析241
9.3.2 可行性分析242
9.4 “两湖”平原区域性CBD位置的合理选择244
9.4.1 “两湖”平原商务情况分析244
9.4.2 建设荆州中央商务区可行性分析246
9.5 “两湖”平原区域性CBD的总体定位248
9.6 建设“两湖”平原区域性CBD的措施251
9.7 本章小结255
第10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环境分析256
10.1 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256
10.2.2 中国利用外资的区域分布情况259
10.2 中国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变化及原因259
10.2.1 利用外资渠道的变化259
10.2.3 中国外商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265
10.3 “两湖”平原投资环境评估266
10.3.1 评估方法266
10.3.2 评估结果与分析272
10.4 优化“两湖”平原投资环境的对策275
10.5 本章小结278
第11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管理创新280
11.1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280
11.1.1 美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280
11.1.2 英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286
11.1.3 日本区域经济的管理及其经验290
11.1.4 德国区域经济管理的形式和特征294
11.2 中国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与区域管理模式297
11.2.1 中央-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的划分298
11.2.2 中央-地方权限转变的障碍301
11.2.3 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305
11.3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经济冲突与制度创新306
11.3.1 “两湖”平原的经济冲突分析306
11.3.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建设310
11.4 本章小结319
第12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型320
12.1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特征分析320
12.1.1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320
12.1.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322
12.1.3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支持条件分析323
12.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325
12.2.1 “两湖”平原模型的前提条件325
12.2.2 “两湖”平原模型的结构关系326
12.3 2000—2010年“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结果预测327
12.3.1 总量水平和相对地位327
12.3.2 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328
12.3.3 投资与投资结构329
12.3.4 劳动力就业结构330
12.3.5 人均GDP330
12.3.6 收入水平330
12.3.7 财政能力331
12.4.1 低方案332
12.4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方案的比较332
12.4.2 高方案334
12.5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选择336
12.5.1 建立现代区域性大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36
12.5.2 发挥区域群体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339
12.5.3 整合统一的区域性商品大市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341
12.5.4 构建统一的区域性金融大市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342
12.5.5 建立区域性人才大市场,促进区域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344
12.6 本章小结345
结论347
附录1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变量表354
附录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方程357
参考文献361
致谢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