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
  • 漆永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422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53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83页
  • 主题词:汉学-研究-中国-清代;汉学师承记-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郑堂先生小像 [清]丁以诚 写真 费丹旭 补图1

《汉学师承记》等书影(23幅)1

序言 孙钦善 1

绪论1

第一章 江藩世系与戚属考8

一、江氏世系考8

二、江藩戚属考16

第二章 江藩生平与学行考23

一、江藩名字、别号与斋名考23

二、青少年时期之求学次第(1761—1790)26

三、北上京师与在扬州时期(1791—1817)31

四、南下广州与晚年之境遇(1818—1830)34

五、江藩卒年考实36

第三章 江藩交游考39

一、师长辈(13人)39

二、友朋辈(64人)46

三、弟子与晚辈(11人)73

第四章 江藩著述考80

一、《周易述补》四卷80

二、《戴氏考工车制图翼》81

三、《仪礼补释》82

四、《乐县考》二卷83

七、《尔雅小笺》三卷84

五、《礼堂通义》84

六、《经传地理通释》84

八、《石经源流考》85

九、《王氏经说》六卷85

一○、《资治通鉴训纂》85

一一、《半毡斋题跋》二卷86

一二、《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87

一三、《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87

一四、《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88

一五、《嘉庆扬州府图经》八卷89

一六、《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七二卷89

一八、《道光肇庆府志》二二卷90

一七、《道光广东通志》三三四卷90

一九、《校补陆志》一卷91

二○、《枪谱》91

二一、《叶格》92

二二、《茅亭茶话》92

二三、《缁流记》93

二四、《名优记》93

二五、《舟车闻见录》二卷《杂录续集》一卷《续录三集》一卷93

二六、《端研记》一卷94

二七、《续南方草木状》一卷95

二九、《乙丙集》二卷96

二八、《广南禽虫述》一卷附《兽述》一卷96

三○、《伴月楼诗钞》三卷97

三一、《隶经文》四卷《续隶经文》一卷98

三二、《炳烛室杂文》一卷100

三三、《江郑堂河赋注》一卷101

三四、《炳烛室杂文补遗》一卷101

三五、《炳烛室杂文续补》一卷102

三六、《扁舟载酒词》一卷103

三七、《张旧山诗集》104

三九、《赐枚集》二卷附《葆淳阁集补遗》一卷《读书札记》一卷105

三八、《祖帐集》二卷105

附:《经解入门》八卷106

第五章 《汉学师承记》版本考109

一、嘉庆二十三年初刻初印本110

二、嘉庆二十三年刻本111

三、嘉庆二十五年扬州黄氏艺古堂刊二酉堂藏板本112

四、嘉庆时刻清何秋涛赵之谦民国谭大临批校本113

五、道光三年刻本114

六、道光丁亥曲阜东野隆吉刊本114

七、道光九年江顺铭重修《节甫老人杂著》本115

八、咸丰四年刻《粤雅堂丛书》本116

一○、光绪九年山西书局重刊本117

九、光绪二年聚珍版活字本117

一一、光绪十一年扫叶山房刊本118

一二、光绪十一年校经山房校刊本119

一三、光绪十二年江巨渠补刊《江氏丛书》本119

一四、光绪十二年万卷书室刊本120

一五、光绪十三年万卷书室刊本120

一六、光绪丁亥刻本121

一七、光绪十五年文选楼刊《玲珑山馆丛书》(又名《益雅斋丛书》)本121

一八、光绪二十一年上海文海书局石印巾箱本122

一九、光绪二十二年长沙周大文堂重刊本122

二二、民国十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123

二一、光绪二十二年成都志古堂重校刻本123

二○、光绪二十二年宝庆劝学书社藏版本123

二三、民国时上海文瑞楼排印本124

二四、民国十七年上海群学社排印许啸天整理胡翼云校订《清儒学案》本124

二五、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凌善清标点《国学门径丛书》本125

二六、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126

二七、民国二十四至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26

二八、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活字排印《四部备要》聚珍本126

二九、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四朝学案》本127

三○、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钟哲整理本128

三一、台湾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本128

三三、其他各种刻本与影印本129

三二、北京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中国近代学术名著》本129

三四、《汉学师承记》版本源流图(二幅)130

第六章 《汉学师承记》史源考133

一、阮序与卷一史源考134

二、卷二史源考138

三、卷三史源考140

四、卷四史源考142

五、卷五史源考144

六、卷六史源考146

七、卷七史源考149

八、卷八史源考153

一、卷一诸家考异156

第七章 《汉学师承记》考异156

二、卷二诸家考异165

三、卷三诸家考异174

四、卷四诸家考异181

五、卷五诸家考异196

六、卷六诸家考异203

七、卷七诸家考异213

八、卷八诸家考异220

第八章 《汉学师承记》编纂诸题考实233

一、《汉学师承记》编纂之学术背景233

二、《汉学师承记》编纂时间之推定243

三、《汉学师承记》书名释义249

四、《汉学师承记》编纂之体裁与方法261

五、《汉学师承记》选人之原则与标准267

六、《汉学师承记》史料之采择与取舍274

七、《汉学师承记》卷帙之分合与意向277

八、《汉学师承记》之《文选》风格287

九、《汉学师承记》与《经师经义目录》之关系291

第九章 《汉学师承记》札记296

一、阮元《皇清经解》之初衷与后来成书有别296

二、阎若璩、朱筠、阮元之口吃297

三、顾炎武、戴震、余萧客、江藩诸人之绝嗣298

四、阎若璩、汪琬《丧服》之争299

五、“使功不如使过”之出典302

六、东吴惠氏四世家学304

七、惠士奇罢官之真相305

八、惠楝之理想社会307

九、惠楝《后汉书补注》成书之不易308

一○、乾嘉考据学家不喜诸经唐宋人旧疏309

一一、乾嘉考据学家多患目疾310

一二、乾嘉考据学家著书之先为长编311

一三、乾嘉考据学家求学之不易与勤学之不怠312

一四、乾嘉考据学家多不擅时文314

一五、乾嘉考据学家多困顿以终315

一六、乾嘉考据学家之事功之学318

一七、江声之喜篆书321

一八、戴震、钱大昕之高下321

一九、江藩与袁枚之关系323

二○、段玉裁之尊礼其师324

二一、卢文弨为校书而生325

二二、明清刻书之不同与今日之情势327

二三、纪昀主持四库馆之因328

二四、乾嘉时扬州学者年多不永329

二五、汪中之好骂与被骂330

二六、汪中父子有遗传之心脏病332

二七、画家之顾亭林与日知之顾亭林333

二八、顾炎武之抗清与后人之论遗民334

二九、顾炎武之连环套官司335

三○、全祖望述黄、顾诸事多误336

第十章 《汉学师承记》之续纂、注释与翻译338

一、《国朝经学名儒记》不分卷 清张星鉴辑340

二、《国朝儒林小志》 清李慈铭撰343

三、《国朝经师撰述略》 曹允源撰344

四、《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残稿)不分卷 清赵之谦纂346

五、《国朝汉学师承续记》八卷《国朝经师经义续总目》一卷清曾文玉纂349

六、《续汉学师承记商例》 梅毓撰351

七、《国朝汉学师承记注底本》(残稿) 清谢章铤注353

八、《清朝汉学师承记》(选注) 周予同选注354

九、《国朝汉学师承记》(日文) [日]汉学师承记研究会译356

一○、《国朝汉学师承记》(译注) [日]近藤光男译注357

第十一章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评价诸题361

一、《汉学师承记》之评价361

二、《汉学师承记》之汉宋门户问题370

三、《汉学师承记》置黄宗羲、顾炎武于卷末之问题381

四、《汉学师承记》与后世吴皖两派之划分389

五、简论江藩之学术地位396

第十二章 简短结论400

一、江氏世系与源流408

附录一:江藩年谱新编408

二、本谱413

附录二:近二百年来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论著目录500

一、传记类(29篇)500

二、《汉学师承记》之续修、点校、注释与翻译类(12种)503

三、序跋与题识类(27篇)504

四、论文、信札与评论类(50篇)506

五、其他有关著述与论文(40篇)511

附录三:主要参考引用书目515

全书综合索引534

后记5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