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辛亥武昌首义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天瑜,贺觉非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992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武昌起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辛亥武昌首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湖北社会状况6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深入湖北8
一、开商埠,设领事,向华中腹地打入楔子8
二、圈占租界12
三、设立银行,控制金融14
四、兴办工厂,输出生产资本19
五、辟航道、筑铁路,控制交通21
第二节 后期洋务建设的中心地区26
一、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兴办及夭折26
二、近代文教设施创立、留学生派遣与新知识分子群体出现31
三、湖北新军的组训及其特点40
第三节 湖北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特点48
一、湖北民族资本的形成48
二、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状况56
三、艰难困顿的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62
第一节 武昌花园山聚会66
一、武昌花园山聚会缘起66
第二章 湖北革命组织的建立、演变和发展66
二、武昌花园山聚会的革命活动69
第二节 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72
一、继花园山聚会而起的科学补习所72
二、日知会的演变及其活动75
三、日知会“丙午之狱”79
第三节 同盟会湖北分会82
一、群学杜83
第四节 其他革命小团体83
二、黄冈军学界讲习社84
三、鸩译书社85
四、天锡会85
五、铁血军85
六、安郡公益社86
七、神州学社86
八、蕲春学社86
九、集贤学社86
十二、自治团87
十一、忠汉团87
十、辅仁会87
十三、将校研究团88
十四、种族研究会88
十五、军队同盟88
十六、湖北军队同盟会89
十七、群治学社89
十八、振武学社91
十九、兰友社91
二十、益智社92
二十一、竞存社92
二十二、义谱社92
二十三、德育会92
二十四、武德自治社93
二十五、振团尊心会93
二十六、黄汉光复党93
二十八、群英会94
二十九、柳营诗社94
二十七、数学研究会94
三十、共和会95
第五节 共进会95
一、组织缘起95
二、湖北共进会的活动98
三、会员分布100
第六节 文学社103
一、文学社的成立103
二、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105
第七节 湖北各革命团体的特点106
[附录]文学社各单位代表名录106
一、组织愈趋健全107
二、党人埋头苦干108
三、以运动新军为重点109
四、高张“救亡图存”旗帜110
第三章 暴风雨前113
第一节 清朝立宪流产及湖北立宪派的活动114
一、清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出现114
二、湖北立宪派从“哀请立宪”转为决心“推倒皇族内阁”115
一、1909-1910年间湖北铁路风潮的勃兴120
第二节 湖北人民保卫铁路权益的斗争120
二、1911年湖北铁路风潮的曲折发展128
第三节 湖北城乡民众的自发性暴动132
一、农村的凋敝和饥民起事132
二、会党在湖北的活动及温朝钟领导的会党起义136
三、各州县的反洋教斗争139
四、武汉的市民运动及报刊的激进倾向·吴一狗事件和《大江报》社评事件141
五、湖北当局严防革命的军事部署·新军的愤懑146
一、中部同盟会的组建及长江中下游武装起义的发动149
第四章 武昌起义149
第一节 湖北革命组织的联合和起义计划的制订149
二、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趋势150
三、起义经费的筹措153
四、联合会议的召开及起义计划的制订156
五、南湖炮队失事与起义指挥机关的分散设置159
第二节 机关败露,彭、刘、杨殉难164
一、1911年10月9日宝善里失事164
二、小朝街军事指挥部的紧急决策169
三、小朝街机关破坏,彭、刘、杨慷慨就义171
一、1911年10月10日夜城内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175
第三节 工程营、辎重队发难,革命军楚望台会师175
二、1911年10月10日夜城外辎重队首先纵火,第二十一混成协直属各营队举义181
三、右旗第二十九标响应184
四、右旗第三十标响应185
五、炮队第八标入城参战186
六、陆军测绘学堂响应188
七、左旗第三十一标留守部队响应188
九、南湖第三十二标起义入城189
八、左旗第四十一标冲破黎元洪阻挠,奔赴楚望台189
十、南湖马队第八标入城担任“传骑队”190
十一、陆军第三中学及其他军事学堂举义190
第四节 攻克督署,占领武昌191
一、武昌城清方布防大概191
二、革命军攻克督署的战斗192
第五节 汉阳、汉口光复196
一、汉阳驻军起义197
二、汉口驻军起义及汉口军政分府成立198
三、信阳驻军起义202
第六节 武昌起义期间的清方动向203
一、清湖北军政要员相继出逃203
二、清廷对湖北“失职”要员的处置及应变措施205
第五章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及建制208
第一节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208
一、谘议局联席会议和都督人选的确定209
二、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早有预案213
三、谋略处组成和建元改制、黎元洪剪辫217
四、武昌商绅会议与军政府祭天大典222
第二节 军政府组织及直属机构223
一、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在人事安排上的争夺223
二、总监察处231
三、集贤馆232
四、中华民国公报馆233
第三节 军事行政和鄂军的组建234
一、军务部的组织和人事234
二、湖北民军(简称鄂军)的规章制度235
三、军队扩编236
四、汉阳兵工厂的管理239
第四节 内务部及内政革新241
一、内务部沿革241
五、陆军测量局的设立241
二、变更地方行政体制242
三、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时规定》244
四、安抚各属244
五、筹设警察244
六、革除旧俗246
一、理财部组织大要247
第五节 理财部及财政措施247
二、废除恶税248
三、接收存款249
四、募集公债251
五、救急办法251
第六节 外交部253
一、外交部沿革253
二、湖北军政府期间的外交活动254
第七节 司法部257
第八节 交通部258
第九节 实业部260
第十节 教育部261
第十一节 鄂州约法261
一、鄂州约法的制订261
二、湖北临时议会成立266
第六章 阳夏战争268
第一节 汉口争夺战269
一、民军初战告捷269
二、张景良渎职,汉口战局转危274
三、黄兴抵汉督师277
四、清军纵火,民军苦战败退279
五、宋锡全率部擅离汉阳,詹大悲东下求援281
六、汉口商民的义勇行为282
第二节 汉阳保卫战284
一、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284
二、湖南援军抵达汉阳286
三、民军反攻汉口,功败垂成288
四、清军开始进攻汉阳,民军从武昌偷袭汉口失败292
五、汉阳战场的往复拼杀293
六、湘军王、甘两部擅自撤离前线295
七、汉阳失陷前的死战295
第三节 协助民军参战的各种志愿战斗组织298
一、鄂军敢死队299
二、学生军299
六、独立将校决死团300
五、广东决死队300
四、上海援鄂志愿决死团300
三、童子军300
七、特别义勇军301
八、陆军特别同学后盾军301
九、游击队301
十、社会党敢死队301
十一、南洋敢死队301
十六、战时运输队302
十四、中国学生决死队302
十五、横滨敢死团302
十二、江南敢死队302
十三、中央敢死队302
十七、湖北女子北伐队303
十八、学士军303
十九、和尚军303
二十、奋勇军(一)303
二十一、奋勇军(二)304
二十二、河南奋勇军304
一、黎元洪致书萨镇冰305
第四节 海军反正305
二、海军酝酿反正和正式易帜308
三、阳夏战争末期海军的行动310
第五节 阳夏战争的后果311
一、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311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312
第六节 阳夏战争民军失利的原因317
一、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318
二、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320
三、士兵新募,军纪涣散,而又无暇整顿321
四、军事布置失误甚多322
第七章 十府一州光复及四川资州鄂军起义325
第一节 汉川、京山起义326
一、梁氏兄弟领导的汉川起义326
二、刘英领导的京山起义327
第二节 黄州光复329
第三节 宜昌光复330
一、党人在宜昌的活动330
二、宜昌军政府支部成立332
一、日知分会、天锡会等革命团体在施南的活动334
第四节 施南光复334
二、施南驻军起义及领导权的争夺335
第五节 攻取荆州、沙市337
一、武昌起义前后的荆州形势337
二、宜昌分司令部攻取荆州的决策338
三、民军胜利进入沙市339
四、民军由草市围攻荆州,荆州将军请降340
五、民军之间的权利之争341
第六节 郧阳光复344
第七节 安陆光复346
第八节 襄阳光复347
一、清兵备道妄图顽抗347
二、光化军的由来和进取襄阳347
三、襄阳军政分府和司令部成立348
第九节 招讨安襄郧荆350
一、季雨霖出任安襄郧荆招讨使350
二、梁钟汉、刘英、李亚东三部的编并351
三、沙洋分兵和安陆戡乱352
四、安抚襄阳和整编军队354
五、联络各方,出师北伐355
六、北伐中途班师,招讨工作结束356
第十节 鄂军资州起义357
一、鄂军入川后的复杂局势357
二、鄂军杀端方,资州举义359
三、重庆、万县军民欢迎鄂军361
第八章 各省响应363
一、湖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364
第一节 “易帜独立”成功的地区364
二、陕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365
三、九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三日(1911年10月24日)响应365
四、南昌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十日(1911年10月31日)响应365
五、山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八日(1911年10月29日)响应366
六、云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九日(1911年10月30日)响应367
七、贵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67
八、上海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68
十一、南京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2日)攻克369
九、苏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响应369
十、镇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369
十二、浙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370
十三、广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响应371
十四、安徽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371
十五、福建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372
十六、广东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373
十七、重庆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响应374
十八、成都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七日(1911年11月27日)响应375
一、石家庄376
第二节 响应未果的地区376
二、滦州377
三、山东378
四、河南378
五、甘肃379
六、绥远380
七、东北三省380
八、新疆381
一、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383
第九章 停战议和383
第一节 阳夏战争期间的和谈尝试383
二、南北间的最初接触385
三、汉阳失陷后湖北军政府的混乱局面及黄兴东下392
第二节 从停战到议和395
一、帝国主义列强的“助北压南”方针396
二、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398
三、由汉口议和改为上海议和404
一、湖北军政府吁请援军及各省增援湖北408
第三节 半途而废的北伐408
二、湖北军政府派系之争的加剧413
三、北伐军组成及北伐夭折415
第十章 辛亥革命在“首义之区”的失败420
第一节 武昌集团的形成及危害420
一、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420
二、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其被搁置422
三、黎元洪从大元帅到副总统425
四、以“拥黎反孙”为宗旨的民社成立,武昌集团与南京临时政府对立日益明显434
五、定都之争437
六、孙中山武汉之行439
七、黎元洪统治期间的湖北社会441
第二节 湖北党人挽救革命的斗争及其失败445
一、群英会“二次革命”445
二、祝制六倒黎未遂,张振武北京遇害451
三、南湖马队“倒黎”失败455
四、袁黎的进一步勾结和“改进团”的“反袁倒黎”457
五、“霸王请客”和“二段督鄂”461
尾声467
辛亥武昌首义史大事略表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