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隋唐五代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隋唐五代史学
  • 谢保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914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0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史学史-研究-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隋唐五代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大规模修史的准备——隋代史学6

第一节 古籍搜集与整理6

第二节 前代史的续撰11

一、南朝史修撰12

二、北朝史修撰15

三、通古之作16

第三节 皇家垄断国史17

一、地理方志24

第四节 史料积累的成绩24

二、杂史、杂传27

三、典志28

四、佛教史籍29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等五代史32

第一节 从诏修“六代史”到设馆修“五代史”32

一、诏修“六代史”32

二、设馆修“五代史”34

三、私修“五代史”37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39

一、纪、传的特点39

二、十志“惟通前后、本末兼明”47

第三节 南朝梁、陈书52

一、关于《梁书》52

二、关于《陈书》56

第四节 北朝齐、周书60

一、《北齐书》60

二、《周书》64

第三章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69

第一节 “御撰”《晋书》69

一、修撰缘起70

二、思想特点73

三、编纂体例75

第二节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的南、北史81

一、修撰始末81

二、编纂特点85

第四章 史馆制度的确立与调整93

第一节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93

第二节 史料积累制度化99

一、《起居注》和《时政记》99

二、各部门报送史馆文书104

三、遗闻佚事及行状、文集106

一、修史重心转变108

第三节 几项重要调整108

二、国史体例变化110

三、修史方式变通111

第五章 国史的系统修撰114

第一节 实录的纂集114

第二节 “国史”的编撰125

一、纪传体“国史”125

二、编年体“国史”129

第三节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131

一、体制与性质131

二、价值与得失136

第六章 图书整理与史籍研究141

第一节 图书整理与著录141

一、搜集与著录141

二、整理与著录145

三、私家著录147

第二节 类书地位确立149

第三节 几部重要史籍研究157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157

二、“三史”研究159

一、刘知几私撰《史通》166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学的总结166

第一节 《史通》的私撰与结构166

二、《史通》的结构169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172

一、“实录直书”173

二、“激扬名教”177

三、“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178

四、具有两重性的“理”180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82

一、系统总结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182

二、系统考察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先河184

三、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187

四、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189

五、推动史学评论迈上独立发展之途190

第八章 史学发展的转折191

第一节 中唐以前的史论191

一、议政论史及其代表《贞观政要》191

二、“天人关系”与“古今关系”新认识197

第二节 新起《春秋》学及其影响202

一、《春秋》学悄然兴起202

二、对《春秋》的新诠释206

三、影响与评价216

第三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220

一、史学功用的转换221

二、是非、善恶标准的变化223

三、“良史”观念的转变225

四、如何理解“直笔”226

第四节 中唐以后的史学趋势228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典志235

一、典志新特点235

第九章 从“礼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235

二、典志的演变240

第二节 创立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242

一、杜佑生平与《通典》纂修242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247

第三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250

一、从“体要”探“政理”251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变254

三、记述礼仪,考察社会263

四、凡为著述,诚要审详269

第四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271

一、“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问题272

二、“节目之间,未为明备”的问题273

三、“会要”的萌芽274

第十章 图经地志的新发展276

第一节 图经总志的绘制与编纂276

一、前期的图经地志276

二、“安史”乱后的图经地志280

第二节 保存最早的总志——《元和郡县图志》283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283

二、《元和郡县图志》的篇卷结构286

一、京城290

第三节 面向社会、拓展视野的一方志书290

二、地方292

三、域外300

第十一章 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304

第一节 杂史新著大量涌现304

一、杂史之属305

二、杂传记之属314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316

一、志人类著述319

二、考订辩证类著述325

三、杂俎类著述328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独立门类331

一、诏令集编纂331

二、奏议集集录332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338

一、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339

二、文风由浮华转而质实,逐渐走向通俗342

三、“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传记遍文集348

第十二章 反映社会风貌的专门著述353

第一节 皇家修谱与私家撰述353

一、皇家修谱354

二、私家撰述357

第二节 佛教史籍门类扩展362

一、纂集部362

二、传记部365

三、目录部369

四、音义部371

五、佛教史著述374

第三节 乐舞、书画之史375

一、乐舞史籍375

二、书画史著述378

一、搜集史料与组织纂修385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唐史修撰385

第一节 皇家撰集唐史385

二、书名之辨388

三、史料来源391

第二节 《旧唐书》的特点与内容401

一、“纂修须按于旧章”403

二、“褒贬或从于新意”412

第三节 数量繁多的私撰唐史417

一、传世著述417

二、道教史籍423

三、散佚著述424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的国史与野史427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427

第二节 皇家国史的纂集434

第三节 各国野史的撰录440

附录447

一、《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448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475

三、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484

引用书目496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5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