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焕春,运迎霞,王世臻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8925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44页
- 主题词: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2
1.2.1 研究内容2
1.2.2 研究意义3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3
1.3.1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3
1.3.2 城市热岛效应的观测研究进展4
1.3.3 城市热岛效应的模拟预测研究进展6
1.3.4 城市热岛减弱与规划应用研究进展7
1.3.5 研究趋势与不足8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9
2.1 人工智能(AI)9
2.1.1 人工智能定义9
2.1.2 人工智能的发展10
2.1.3 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11
2.2 元胞自动机方法(CA)11
2.2.1 CA的产生12
2.2.2 CA形式语言的定义12
2.2.3 CA的构成12
2.2.4 城市CA的研究进展13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15
2.3.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15
2.3.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16
2.3.3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6
2.3.4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18
2.4 地理信息系统19
2.5 遥感理论与方法20
2.6 研究技术路线22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23
3.1 研究区概况23
3.1.1 研究区范围23
3.1.2 自然地理概况23
3.1.3 城市建设概况25
3.1.4 社会经济概况26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28
3.2.1 实测数据的采集28
3.2.2 遥感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3
3.3 地表温度反演36
3.3.1 计算亮度温度36
3.3.2 计算植被指数37
3.3.3 计算植被覆盖度37
3.3.4 计算比辐射率37
3.3.5 计算地表温度38
第四章 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39
4.1 热岛强度定义与划分方法39
4.1.1 热岛强度定义与计算方法39
4.1.2 基于人体热舒适度的热岛强度划分方法40
4.1.3 热岛强度及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划分结果41
4.2 热岛及其对热舒适度的景观、格局、过程评价42
4.2.1 景观格局评价指数选取42
4.2.2 景观格局过程评价分析43
4.2.3 景观格局评价结果47
4.3 热舒适度受影响区的转移矩阵分析47
4.3.1 转移矩阵理论47
4.3.2 热舒适度受影响区转移矩阵分析48
4.3.3 空间转移分析结果55
4.4 小结55
第五章 减弱热岛的城市形态布局关键参数与响应机制57
5.1 研究方法57
5.1.1 热岛强度的双指标定义57
5.1.2 城市形态提取方法58
5.1.3 城市形态布局的测度指标58
5.2 城市形态总面积与热岛强度60
5.2.1 城市形态总面积与最高热岛升温60
5.2.2 城市形态总面积与热岛升温总量60
5.2.3 响应机制分析61
5.3 城市形态离散度、临近度与热岛强度61
5.3.1 离散度、临近度与最高热岛升温61
5.3.2 离散度、临近度与热岛升温总量61
5.3.3 响应机制分析62
5.4 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与热岛强度63
5.4.1 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与最高热岛升温63
5.4.2 面积、周长面积比与热岛升温总量63
5.4.3 响应机制分析64
5.5 城市形态分维数与热岛强度64
5.5.1 分维数与最高热岛升温65
5.5.2 斑块分维数与热岛升温总量65
5.5.3 响应机制分析65
5.6 小结66
第六章 城市热岛形成的单因素机制与关键参数分析67
6.1 基本概念的提出67
6.1.1 理论依据与算法基础67
6.1.2 核容积率的概念68
6.1.3 核建筑密度的概念69
6.1.4 核绿地率的概念70
6.1.5 核硬面率的概念70
6.1.6 核水面率的概念71
6.2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72
6.2.1 尺度敏感性的理论依据72
6.2.2 气温热岛强度计算73
6.2.3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75
6.3 建筑空间布局与热岛强度76
6.3.1 建筑空间布局与热岛强度初步分析76
6.3.2 建筑空间布局的尺度敏感性分析77
6.3.3 建筑空间布局对日间热岛的影响变化分析78
6.3.4 建筑布局对平均热岛强度的影响分析80
6.3.5 影响机制分析82
6.4 绿地空间布局与热岛效应83
6.4.1 核绿地率与热岛强度的尺度敏感性83
6.4.2 核绿地率对热岛强度的日间影响变化分析84
6.4.3 核绿地率与平均热岛强度85
6.4.4 影响机制分析86
6.5 水体空间布局与热岛效应87
6.5.1 水体与降温趋势87
6.5.2 水面降低热岛距离衰减与降温数值分析88
6.5.3 核水面率的降温尺度敏感性91
6.5.4 核水面率对热岛日间变化影响92
6.5.5 核水面率与平均热岛强度93
6.5.6 水体缓解热岛机制94
6.6 硬化地面布局与热岛效应95
6.6.1 尺度敏感性95
6.6.2 核硬面率对日间热岛的影响变化95
6.6.3 核硬面率与平均热岛强度97
6.6.4 机制分析97
6.7 热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98
6.7.1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98
6.7.2 结果分析99
6.8 小结100
第七章 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与规划对策102
7.1 现状单因素热岛影响模拟102
7.1.1 建筑空间布局的热岛影响模拟102
7.1.2 绿地的降温空间格局模拟104
7.1.3 水体的降温空间格局模拟104
7.1.4 硬化地面的热岛模拟107
7.2 减弱热岛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109
7.2.1 热岛强度控制标准109
7.2.2 城市热岛温度图综合叠加分析110
7.2.3 减弱城市热岛的规划方案111
7.3 控制热岛的规划对策116
7.3.1 基于容积率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116
7.3.2 基于建筑密度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117
7.3.3 基于水体的热岛降温策略118
7.3.4 基于绿地的热岛降温策略118
7.3.5 基于硬化地面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119
7.4 小结119
第八章 结论121
参考文献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