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野外3D地质信息采集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野外3D地质信息采集与实践
  • 吴世泽,李茂华,朱振彪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5321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04页
  • 主题词:三维-地质调查-信息处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野外3D地质信息采集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野外3D地质信息采集3

第一章 读图与制图基本常识3

第一节 方向和方位约定4

第二节 坐标和高程系统4

第三节 常用小博士参数设置5

一、设置坐标系5

二、存点和航点的应用6

第二章 罗盘的使用7

第一节 罗盘的结构7

第二节 罗盘的使用8

一、定方位8

二、测量产状8

第三章 Google搜索地图12

第四章 Garmin Forerunner与Google搜索地图相结合14

第五章 地质摄影16

第一节 充分利用照相机的功能和自然环境16

一、闪光灯和遮阳伞16

二、像素17

三、数码变焦17

第二节 远景\近景\特写摄影18

一、远景摄影18

二、近景摄影18

三、特写摄影19

第三节 照片处理操作与注意事项27

第六章 地质素描29

第一节 画素描图的目的29

第二节 画地质素描图29

一、地质素描的形式与要素31

二、地质素描的理论知识33

三、地质素描的步骤与方法38

第三节 素描技巧43

第四节 地质素描的内容及举例44

一、平面图形的地质素描44

二、立体图形地质素描45

第五节 三维分析地质图模式46

第七章 地质点描述内容48

第一节 地形地貌48

一、流水地貌48

二、山包\山脊\山梁48

三、山坡49

四、其他49

第二节 地层岩性49

第三节 岩体风化49

第四节 构造49

一、褶皱49

二、断层50

三、裂隙51

第五节 水文地质51

第六节 物理地质现象51

第七节 综合描述51

第八章 照片、素描与AutoCAD绘图53

第九章 地震地质调查及抗震救灾基本知识55

第一节 中国地震带55

第二节 地震相关名词58

第三节 地震烈度特征表60

第四节 资料收集62

第十章 统计计算方法应用——N+1预测方法在堰塞湖应急处理中的探讨63

第一节 问题提出63

第二节 研究现状63

第三节 堰塞湖水位上升规律分析64

一、一般规律64

二、特殊情况分析64

第四节 实例分析65

一、数学模型选择65

二、计算结果66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67

第十一章 综合运用69

第二篇 应用实例73

第十二章 实例1 热水塘温泉成因分析73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73

第二节 基础资料73

一、地形地貌73

二、地层岩性74

三、地质构造74

第三节 断层基本特征75

一、空间展布特征75

二、断层带特征78

第四节 断层活动性研究80

一、宏观特征分析80

二、微观特征分析80

三、活动年代研究82

四、活动性评价82

五、温泉活动与地热分布特征82

第五节 结论89

第十三章 实例2 雅江韧性剪切带成因及活动性分析90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90

第二节 区域地质背景91

一、地形地貌91

二、地层岩性91

三、大地构造分区91

四、区域构造特征93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演变93

一、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时期94

二、华力西期构造活动时期95

三、燕山运动构造活动时期95

四、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活动时期95

第四节 韧性剪切带特征95

一、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99

二、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100

三、岩石变形变质特征101

四、韧性剪切带中岩石镜下特征102

五、糜棱岩显微构造分析110

六、韧性剪切带工程地质特征111

七、韧性剪切带活动性112

第五节 结论113

第十四章 实例3 断层活动性调查115

第一节 应用Google Earth搜索地图与绘图说明115

第二节 背景资料115

第三节 断层空间展布特征116

第四节 断层带特征116

第五节 断层活动性分析118

第十五章 实例4 抗震救灾——汶川地震高烈度区水利水电工程震损特征及规律120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20

第二节 地震地质环境120

一、区域地质背景120

二、地震简介120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简介121

一、工程概述121

二、坝基地质条件122

第四节 工程震损特征及规律122

一、工程震损特征122

二、震损成因及规律123

第五节 防震抗震问题及经验124

一、大坝防渗问题124

二、成功经验124

第六节 讨论与结论125

第十六章 实例5 抗震救灾——大盈江堤防工程震损特征及应急处置方案探讨127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27

第二节 地质环境与地震概况127

一、区域地质环境127

二、地震简介127

第三节 堤基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28

一、堤基地质条件128

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28

第四节 堤防工程震损特征与成因分析128

一、堤防工程震损特征128

二、成因分析129

第五节 应急处置方案130

一、裂缝处理130

二、管涌处理131

三、其他处理措施131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131

第十七章 实例6 三峡基岩深槽形成机理研究133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33

第二节 牯牛石深槽顶端地质条件133

第三节 基岩面冲蚀形态134

一、冲蚀形态的几何特征134

二、影响冲蚀形态的因素分析134

第四节 冲蚀地貌的形成机理136

第五节 结论137

第十八章 实例7 三峡RCC围堰渗漏分析139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39

第二节 引言139

第三节 工程概况140

第四节 地基处理140

第五节 涌水原因分析140

一、地质原因140

二、冲刷原因143

三、蓄水原因144

第六节 渗水处理方案分析145

一、设计依据145

二、设计方案145

第七节 讨论与结论147

第十九章 实例8 岩土工程——三峡大坝上游靠船墩地基条件与评价150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50

第二节 场地基本地质条件150

一、地形地貌150

二、气候与水文地质150

三、岩性151

四、岩体风化153

五、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154

第三节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54

一、挖孔成型问题154

二、持力层不均一性问题155

第四节 各靠船墩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55

一、1号靠船墩155

二、2号靠船墩156

三、3号靠船墩157

四、4号靠船墩159

第五节 结论160

第二十章 实例9 岩土工程——猴石风电场13号塔基条件与评价161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61

第二节 工程简介161

第三节 基本地质条件161

一、地形地貌161

二、地层岩性162

三、岩体风化162

四、地质构造162

五、水文地质163

六、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163

第四节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63

一、风机塔基稳定问题163

二、人工边坡稳定问题164

三、安装场地不均匀沉陷问题164

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164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166

第二十一章 实例10 岩土工程——西气东送工程孝昌接收站地基条件与评价168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68

第二节 拟建工程概况168

第三节 基本地质条件169

一、地形地貌169

二、地质构造169

三、地层岩性171

四、水文地质173

五、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175

第四节 场区水、土腐蚀性评价175

一、水的腐蚀性判定175

二、场地土的腐蚀性175

第五节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76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及适宜性评价176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76

第六节 场址区各建筑地基选择及评价177

第七节 结论与建议178

第二十二章 实例11 三峡链子崖T9裂缝变形分析180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绘图说明180

第二节 基本地质条件180

一、地形地貌180

二、地层岩性181

三、构造182

第三节 人类活动调查183

第四节 裂缝平面延伸长度分析183

一、数据采集183

二、数据分析183

三、分析与验证183

第五节 结论184

参考文献185

附表和附录186

附表一 中国年代地层表、地质代号及构造运动186

附表二 地层时代表从老到新速记法187

附表三 常见岩石种类简表188

附录一 经\纬度之间距离计算1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