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元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0441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古代、中世纪国际关系梗概12
第一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国际关系12
欧、亚、非三大洲的会合点——古代国际关系最频繁地区12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14
第二节 希腊时代的国际关系15
斯巴达和雅典争霸希腊世界16
希腊和波斯的冲突17
亚历山大大帝对西亚和北非的征服19
希腊时代的国际关系20
第三节 罗马时代的国际关系21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国际关系21
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23
罗马帝国的危机25
民族大迁移和西罗马的覆灭26
罗马时代的外交27
第四节 国际关系的新因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9
基督教——强大的国际性政治因素29
阿拉伯人以剑和宗教建立了庞大的伊斯兰帝国30
第五节 “黑暗时期”的国际关系31
传统欧洲历史的开端31
“蛮族”国家外交32
拜占廷外交33
第六节 查理曼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36
查理曼罗马帝国和法、意、德三国的雏形36
神圣罗马帝国——松散的德意志帝国38
神圣罗马帝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几项结果39
政治百衲被的欧洲地图41
第七节 十字军远征、蒙古旋风和奥斯曼帝国43
十字军远征——欧洲殖民扩张运动43
十字军远征期间微妙的国际关系44
蒙古旋风46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48
第八节 西欧的扩张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50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57
第一节 开辟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法国大革命57
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58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欧洲局势60
法国国际地位的开始低落60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法英关系62
英普侵略荷兰(1787年)和法国外交的孤立63
第三节 东方战争和瑞典战争64
沙俄的三大战略目标64
彼得一世和北方战争65
叶卡特林娜二世和俄土、俄瑞战争65
第四节 18世纪80年代的波兰问题68
波兰成为被宰割的对象68
俄奥普第一次瓜分波兰69
叶卡特林娜的战略意图70
第五节 法国革命爆发时的欧洲形势和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缓慢建立71
法国革命和欧洲的旧冲突71
法国革命爆发时的欧洲列强外交72
法国革命初期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政策74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奥普政策75
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形成及其内部矛盾77
第六节 法国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演变79
革命初期的和平和防御外交79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争论81
法国外交由防御转向进攻82
雅各宾专政时期关于对外政策的论争83
法国进攻性外交政策的三项重要目标84
第七节 1795至1799年欧洲国际形势86
90年代上半期的波兰问题86
普鲁士西班牙退出反法联盟88
1795年的英、俄、奥同盟90
波拿巴将军的崛起和坎波福米奥和约91
英法海上和陆上的激烈较量92
第二次反法联盟和雾月18日政变93
第三章 拿破仑时代的国际关系95
第一节 拿破仑上台初期英国和德意志外交95
皮特政府的反法外交95
德意志各国的外交动向97
第二节 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失败99
沙俄政策的变化和保罗一世的遇害99
拿破仑的和平攻势和军事胜利102
第三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班牙、意大利形势104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104
意大利在欧洲大陆上的崛起106
第四节 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形势108
“第三德国”的建立108
第三次反法联盟中的奥地利形势111
第四次反法联盟中的普鲁士形势114
第五节 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和法俄联盟117
亚历山大一世上台初期的外交117
第三、四次反法联盟中的俄国形势118
提尔西特和约和第二次法俄联盟122
第六节 英法战争和大陆封锁124
英法战争再次爆发124
法国的大陆封锁和英国的海上封锁127
第七节 从西班牙战争到法兰西战争132
旷日持久的西班牙战争132
1809年的奥地利战争134
1812—1814年英美战争136
1812年俄法战争138
1813—1814年的法兰西战争141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瓦解144
第一节 拿破仑时代结束后欧洲国际格局144
拿破仑帝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影响144
新国际格局的主要内容144
第二节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146
第一次巴黎和约146
维也纳会议的性质和任务147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48
第三节 五巨头在维也纳会议上的态度149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49
英国卡斯尔累勋爵149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150
又强硬又软弱的普鲁士151
法国代表塔列兰152
第四节 波兰萨克森问题和正统主义原则的运用155
英、俄、奥、普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的争吵155
塔列兰的正统主义原则156
会议矛盾的激化和秘密同盟条约的签订157
第五节 拿破仑“百日统治”和第二次巴黎和约159
第六节 维也纳会议的最终结果161
第七节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会议的两个替身166
神圣同盟——维护旧秩序的原则同盟166
四国同盟——反法的行动同盟167
第八节 神圣同盟的四次会议167
亚琛会议上出现的分歧168
特洛波一莱巴赫会议——镇压革命的会议169
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最后一次会议170
第九节 希腊问题172
欧洲列强对希腊革命的态度172
希腊运动的持续发展改变了国际态势173
第十节 伦敦三强同盟和俄土战争175
援希反土的伦敦条约的签订175
英法对俄土战争的态度176
俄土战争对神圣同盟体系的打击178
第五章 1830年革命到1848年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179
第一节 法国七月革命和欧洲列强179
七月革命的国际影响179
尼古拉一世对七月革命态度的变化180
英国舆论欢迎法国七月革命182
英国政府首先承认七月王朝183
英法两个世敌国家的接近184
第二节 比利时革命和欧洲列强185
比利时革命和法国的态度185
欧洲列强对荷兰国王要求的反应186
英法在比利时王位上的争执和比利时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87
第三节 波兰十一月起义和欧洲列强188
波兰起义不利的国际因素188
波兰起义者对国际形势估计的失误189
英法对波兰起义袖手旁观190
波兰起义失败191
第四节 1830年革命后到1848年革命前欧洲国际关系192
路易·菲力普的对外政策192
英国帕麦斯顿勋爵的外交手腕192
梅特涅体系的动摇194
土埃战争——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195
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和英法的反应196
三君主会议和四国同盟197
土埃冲突和欧洲列强的态度198
第一次伦敦协定199
第二次伦敦协定200
第五节 1848年欧洲革命201
来势凶猛的1848年革命风暴202
1848年革命的失败和复杂的国际关系202
第六节 法国二月革命204
法国资产阶级在野和掌权时对外政策的变化204
拉马丁政府对欧洲革命的态度205
英国默认了法国革命206
尼古拉一世对法国革命的敌视206
第七节 德意志革命209
一场席卷全德意志的革命209
尼古拉一世的担心210
阿尔尼姆计划210
波兹南起义失败211
欧洲列强反对德意志统一212
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坦因问题212
德意志革命失败213
第八节 奥地利革命214
维也纳革命和它的失败214
俄英对奥地利事态的立场215
第九节 意大利民主和民族统一运动217
米兰起义和撒奥战争217
欧洲列强对撒奥战争的态度218
路易·波拿巴扼杀罗马共和国219
第十节 匈牙利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220
佩斯革命220
尼古拉一世的武力镇压221
1848年革命的总结222
第六章 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24
第一节 东方问题的实质和它的历史脉络224
第二节 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的角逐226
尼古拉一世的东方政策226
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29
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30
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32
尼古拉一世的错误判断234
围绕“圣地”问题的斗争235
第三节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239
第四节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列强的外交活动241
英法联盟241
尼古拉一世对英法使者的不同态度241
拿破 第三的战略意图和“四项条款”243
帕麦斯顿的如意算盘244
战争期间的维也纳外交246
奥地利随机应变政策的失败249
普鲁士的外交250
第五节 1856年的巴黎和会252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的争执252
在巴黎和会上的俄国外交254
巴黎和约的基本内容255
第六节 克里米亚战争的国际影响256
第七章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国际关系259
第一节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称霸、法奥战争和意大利统一259
法国的称霸和它的外交打算259
拿破仑第三的反奥政策260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261
统一意大利的活动和加富尔首相262
普隆比耶秘密协定263
法、撒对奥地利的战争264
法国胜利和维拉弗朗卡停战协定265
意大利统一的基本实现266
第二节 分崩离析的德意志和普鲁士的崛起267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267
奥地利走向衰弱和普鲁士日益强盛267
德意志统一运动的继续268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269
第三节 普鲁士和丹麦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273
围绕着波兰起义的外交行动273
法兰克福王侯会议的失败275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的再度提出275
普鲁士奥地利的一次联合行动276
同丹麦的战争和与丹麦的和约277
第四节 普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78
开战的借口——战利品的分配278
俾斯麦战争政策的困难280
俄国的矛盾态度281
拿破仑第三的计谋281
俾斯麦的对策282
普奥战争和普鲁士的胜利283
布拉格和约和中欧政治、战略形势的变化285
意大利战线和维也纳和约286
第五节 普法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87
普奥战争后的俾斯麦外交287
普奥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287
俾斯麦和拿破仑第三的外交较量289
拿破仑第三要求补偿289
卢森堡危机290
拿破仑第三外交上的孤立291
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战争的导火线292
普法战争和法兰克福和约295
意大利的最后统一296
第八章 19世纪70、80年代欧洲的国际关系297
第一节 普法战争后欧洲的国际格局297
普法战争造成了欧洲局势的深刻变化297
俄罗斯:利用欧洲新格局废除黑海中立化条约297
德意志:发动一场新的反法战争299
法兰西:争取盟国和推迟战争299
英吉利:奉行“光荣孤立”政策300
奥地利:同德国合作和同俄国争夺301
第二节 三皇同盟的缔结和矛盾302
第三节 德法矛盾的激化304
法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304
1875年的德法战争警报305
第四节 东方战争危机307
巴尔干形势和黑塞哥维那起义307
安德拉西照会和柏林备忘录308
第五节 俄土战争和欧洲列强310
俄奥莱希斯塔特会晤310
德国对俄土战争的态度312
俄土战争前夕英俄的冲突313
俄奥布达佩斯专约314
东方战争危机和德法战争危机315
俄土战争爆发316
第六节 俄土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317
英国放弃对俄战争计划317
俄军的胜利和英奥的外交攻势318
圣斯特法诺俄土和约319
柏林会议和柏林条约——俄国的一次失改320
第七节 三国同盟的形成322
俄德关系的恶化322
德奥同盟的建立323
俄英矛盾和三皇同盟的恢复324
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奥塞、奥罗同盟327
第九章 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时期的国际关系330
第一节 保加利亚危机和德法战争危机331
保加利亚危机中的英俄冲突331
保加利亚危机引起德法危机332
第二节 两个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336
英奥意第一次地中海协定336
英奥意第二次地中海协定338
德俄再保险条约和俾斯麦孤立法国政策的失败339
第三节 法俄同盟的缔结340
法俄关系的进一步密切340
第三次三国同盟条约和法俄政治协定342
法俄军事协定344
第四节 欧洲的殖民帝国345
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345
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扩张346
欧洲殖民帝国的确立347
第五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348
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争夺349
欧洲列强在非洲势力范围的划分351
欧洲列强在亚洲矛盾的四个焦点352
欧洲列强在亚洲矛盾的尖锐化355
第六节 英德对抗和英国“孤立政策”的结束356
英国“孤立政策”的作用356
处在十字路口的英国孤立政策356
英德对抗的产生358
英德争夺殖民地矛盾的尖锐化360
英德予盾成为欧洲国际格局的主要内容361
第七节 《英法协约》的签订和德国的反措施363
《英日同盟条约》和俄国的孤立364
日俄战争的爆发和《英法协约》的签订366
德国破坏英法协约的企图368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370
第八节 英法的军事合作和《英俄协定》的签订373
英法两国的军事合作373
《英俄协定》和协约国最后形成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