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丹参规范化生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丹参规范化生产](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623336.jpg)
- 梁宗锁,董娟娥,蒋传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8703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丹参-生产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丹参规范化生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概论1
1.1.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质与实施1
1.1.2 丹参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
1.1.3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与操作规程2
1.1.4 丹参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总体思路5
1.2 丹参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范例9
1.2.1 丹参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基础条件及建设背景9
1.2.2 丹参规范化生产实施的内容10
1.2.3 丹参规范化生产的实施效果16
2 丹参的生长发育特性17
2.1 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吸水特性17
2.1.1 丹参种子形态和结构特征17
2.1.2 丹参种子的吸水和脱水特性18
2.2 丹参种子的脂肪和蛋白质组成19
2.2.1 丹参种子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19
2.2.2 丹参种子中蛋白质含量、组分及氨基酸组成20
2.2.3 丹参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21
2.3 丹参种子萌发特性21
2.3.1 丹参种子质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2
2.3.2 环境温度对丹参种子萌发的影响22
2.3.3 发芽床对丹参种子萌发的影响23
2.3.4 预处理对丹参种子萌发的影响23
2.4 丹参的生殖生物学特性24
2.4.1 丹参花的外形特征24
2.4.2 丹参开花的物候期和开花动态24
2.4.3 丹参花粉粒形态25
2.4.4 丹参花粉粒的活力25
2.4.5 授粉时间及授粉方式对结实率的影响25
2.5 丹参幼苗移栽后根系和苗系生长的关系26
2.5.1 丹参幼苗移栽后根苗生长量的变化26
2.5.2 丹参根系数量、根长和根直径的变化27
2.5.3 丹参根系和苗系组织含水量变化28
2.6 不同年限丹参生长规律和生理指标变化28
2.6.1 不同生长年限丹参的生长量28
2.6.2 不同生长年限丹参的生理指标变化29
3 丹参形态解剖特征及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分布特性31
3.1 丹参叶、茎、根的形态解剖特征31
3.1.1 丹参叶形态结构特征31
3.1.2 丹参茎的形态结构特征33
3.1.3 丹参根的形态结构34
3.2 丹参不育系Sh-B花药发育过程的解剖特征39
3.2.1 花药壁发育不正常39
3.2.2 绒毡层细胞延迟解体39
3.2.3 小孢子母细胞周围不产生胼胝质或产生少量胼胝质39
3.2.4 雄配子体时期发育特征40
3.3 丹参脂溶性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定性分析41
3.3.1 脂溶性成分在叶中的定位41
3.3.2 脂溶性成分在茎中的定位41
3.3.3 脂溶性成分在根中的定位42
3.4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定性分析43
3.4.1 同一生长时期不同器官水溶性酚类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43
3.4.2 不同生长时期同一部位水溶性酚类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比较49
4 丹参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54
4.1 丹参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HPLC指纹图谱54
4.1.1 丹参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54
4.1.2 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55
4.1.3 丹参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58
4.2 商洛丹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62
4.2.1 商洛丹参药材脂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62
4.2.2 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66
4.3 商洛丹参与西藏丹参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及品质评价69
4.3.1 脂溶性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70
4.3.2 水溶性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71
4.4 丹参花的挥发油成分及其GC指纹图谱72
4.4.1 丹参花中挥发油成分72
4.4.2 丹参花挥发油成分的GC指纹图谱77
4.5 丹参花的HPLC指纹图谱82
4.5.1 样品的来源82
4.5.2 样品溶液的制备83
4.5.3 色谱分析条件83
4.5.4 标准曲线制作83
4.5.5 指纹图谱的方法学84
4.5.6 指纹图谱评价与分析84
5 丹参DNA指纹图谱的建立87
5.1 材料来源87
5.2 丹参DNA的提取87
5.2.1 DNA提取缓冲液和预洗方法筛选88
5.2.2 活性炭对杂质的吸附效果89
5.2.3 去酚酸方法优选90
5.2.4 PCR扩增结果90
5.3 RAPD-PCR扩增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优化91
5.4 丹参主要居群DNA指纹图谱的建立92
5.4.1 区分丹参与其近缘和远缘植物的特征引物及DNA指纹图谱93
5.4.2 区分丹参不同居群的特异引物及DNA指纹图谱93
5.5 丹参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94
5.5.1 引物的筛选95
5.5.2 各居群亲缘关系统计结果95
6 丹参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特异性97
6.1 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规律97
6.1.1 丹参不同部位的脂溶性成分97
6.1.2 丹参不同部位的水溶性成分98
6.2 丹参根周皮和木质部有效成分积累动态101
6.2.1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积累动态101
6.2.2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积累动态101
6.3 不同种质丹参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3
6.3.1 不同种质丹参叶中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3
6.3.2 不同种质丹参茎中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3
6.3.3 不同种质丹参根中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4
6.4 不同居群丹参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5
6.5 不同类型丹参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06
6.5.1 不同类型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比较分析106
6.5.2 不同类型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比较分析111
6.6 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的差异性114
6.6.1 不同产地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差异性114
6.6.2 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差异性116
7 环境因子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累积的影响119
7.1 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丹参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119
7.1.1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丹参幼苗生长量的影响119
7.1.2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丹参幼苗叶绿体色素浓度的影响120
7.1.3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丹参幼苗叶中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120
7.2 滤光膜遮光处理对丹参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121
7.2.1 滤光膜遮光处理对丹参幼苗生长量的影响122
7.2.2 滤光膜遮光处理对丹参植株生长量的影响123
7.2.3 滤光膜遮光处理对丹参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124
7.2.4 滤光膜遮光处理对丹参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124
7.3 补充光源处理对丹参生长、有效成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125
7.3.1 补充光源处理对丹参生长的影响126
7.3.2 补充光源处理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28
7.3.3 补充光源处理对丹参保护酶活性的影响129
7.3.4 补充光源处理对丹参次生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131
7.4 气候因子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34
7.4.1 商洛地区各样地自然概况及气候因子获得134
7.4.2 商洛地区各样地气候因子分析135
7.4.3 商洛各地区丹参生长量及有效成分含量135
7.4.4 气候因子与丹参根系生长量灰色关联分析136
7.4.5 气候因子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灰色关联分析137
8 水分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与灌排水制度的建立140
8.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丹参的耗水特性140
8.1.1 丹参旬耗水量及耗水强度141
8.1.2 丹参耗水量的日变化144
8.1.3 丹参蒸腾速率及气孔阻力日变化145
8.1.4 丹参耗水量与蒸腾速率的关系147
8.2 土壤水分对丹参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147
8.2.1 土壤水分对丹参生长发育的影响148
8.2.2 土壤水分对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150
8.2.3 土壤水分对丹参产量、根冠比、经济系数、WUE及蒸腾系数的影响153
8.3 土壤水分对丹参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154
8.3.1 土壤水分对丹参素积累的影响154
8.3.2 土壤水分对丹参酮ⅡA积累的影响154
8.4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55
8.4.1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对丹参耗水量的影响156
8.4.2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对WUE、蒸腾系数、根冠比和经济系数的影响158
8.4.3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对丹参产量的影响159
8.4.4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对丹参有效成分的影响161
8.4.5 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下丹参质量的综合评价162
8.5 丹参规范化栽培过程中灌排制度的建立164
8.5.1 栽培区的自然概况165
8.5.2 合理灌溉的基础165
8.5.3 丹参灌排水制度的建立168
9 肥料对丹参生长与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170
9.1 丹参种植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171
9.2 丹参根系对氮、磷的吸收特性173
9.2.1 氮、磷在丹参体内的累积特点173
9.2.2 丹参生长所需氮、磷肥量及其配比175
9.3 氮、磷对丹参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的影响176
9.3.1 氮、磷对丹参生长发育的影响176
9.3.2 氮、磷对丹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177
9.3.3 不同氮磷配施下丹参的小区产量分析177
9.3.4 氮、磷对丹参中丹参素合成积累的影响178
9.3.5 氮、磷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合成积累的影响179
9.4 有机肥和氮磷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80
9.4.1 施肥对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180
9.4.2 施肥对折干率及根冠比的影响181
9.4.3 施肥对根干重积累的影响181
9.4.4 施肥对丹参素和总丹参酮含量的影响182
9.5 施用微肥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184
9.5.1 土施微肥对丹参根生长的影响184
9.5.2 土施微肥对丹参植株中相应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185
9.5.3 土施微肥对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185
9.6 叶面喷施微肥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86
9.6.1 喷施锰肥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86
9.6.2 喷施锌肥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87
9.7 丹参氮、磷、钾、锌、锰肥效效应及最佳施肥模式188
9.7.1 产量肥效反应方程189
9.7.2 丹参中有效成分的肥效反应方程191
10 连作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94
10.1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大田枯苗率的影响194
10.2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生长量的影响195
10.2.1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地上部生长量的影响195
10.2.2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根系生长的影响196
10.3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生物量的影响197
10.4 连作障碍与土壤pH值的关系197
10.5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98
10.5.1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产量的影响198
10.5.2 不同连作年限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98
11 丹参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代谢调控200
11.1 丹参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200
11.1.1 丹参中的次生代谢物200
11.1.2 丹酚酸B的生物合成途径202
11.2 丹参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主要酶活性检测的适宜反应条件204
11.2.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影响条件204
11.2.2 酪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影响条件205
11.2.3 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影响条件205
11.2.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影响条件206
11.3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合成代谢主要酶活性的影响因素208
11.3.1 反应底物对离体丹参根PAL酶和PPO酶活性的影响208
11.3.2 反应产物对离体丹参根PAL酶和PPO酶活性的影响208
11.3.3 材料预培养时间对PAL酶和PPO酶活性的影响209
11.3.4 水杨酸对丹参PAL酶、TAT酶、C4H酶和PPO酶活性的影响210
11.4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丹参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调节212
11.4.1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丹参叶愈伤组织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212
11.4.2 外源调节物质对丹参根愈伤组织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213
11.5 诱导子对丹参酚酸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调节215
11.5.1 诱导子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215
11.5.2 诱导子对丹参悬浮细胞培养细胞pH值的影响216
11.5.3 诱导子对丹参酚酸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218
12 丹参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221
12.1 丹参种质资源221
12.1.1 丹参种质资源特征221
12.1.2 不同丹参种质的生产性能224
12.2 不同种质花粉粒表面结构特征比较225
12.3 丹参良种选育226
12.3.1 丹参良种选育现状226
12.3.2 丹参的育种目标226
12.3.3 丹参良种选育方法227
12.4 丹参杂种优势利用231
12.4.1 杂种优势及其表现231
12.4.2 丹参杂种优势利用231
12.5 丹参繁殖技术235
12.5.1 有性繁殖技术235
12.5.2 无性繁殖技术236
13 丹参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238
13.1 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38
13.1.1 移栽密度对成活率的影响238
13.1.2 栽培密度对丹参素、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239
13.1.3 栽培密度对丹参产量(鲜重)的影响239
13.2 栽培方式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40
13.2.1 种苗等级对丹参产量及质量的影响240
13.2.2 垄高和畦宽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41
13.3 摘蕾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41
13.3.1 不同处理对丹参外观性状的影响241
13.3.2 不同处理对丹参产量的影响242
13.3.3 不同处理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42
13.4 采收年限和采收时期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43
13.4.1 采收年限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43
13.4.2 采收时期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44
13.5 采收前灌水对丹参质量的影响245
13.6 产地初加工方法及仓储时间对丹参质量的影响246
13.6.1 清洗方法对丹参质量的影响246
13.6.2 干燥方法对丹参质量的影响246
13.6.3 丹参原料药材和饮片贮存时间对质量的影响246
14 绿色中药生产中的农药残留控制及丹参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248
14.1 绿色中药生产中的农药残留控制248
14.1.1 绿色中药的概念及内涵248
14.1.2 绿色中药的生产规范249
14.1.3 绿色中药生产中的农药残留控制249
14.2 丹参生产基地发生的病虫害主要种类及发生规律255
14.2.1 丹参病、虫害的主要种类255
14.2.2 丹参基地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260
14.2.3 丹参栽种方式与长势和病、虫害发生的关系262
14.2.4 丹参基地的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63
14.3 丹参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265
14.3.1 无公害农药的施用与残留降解265
14.3.2 丹参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基本措施267
14.3.3 丹参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268
15 丹参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271
15.1 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271
15.1.1 制定质量监控的内容271
15.1.2 制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程271
15.1.3 制定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272
15.2 丹参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272
15.2.1 丹参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272
15.2.2 基地环境质量标准273
15.3 丹参繁殖材料的质量控制274
15.3.1 丹参的种质274
15.3.2 丹参种子的质量标准274
15.3.3 丹参种苗的质量标准275
15.3.4 丹参种根的质量标准275
15.3.5 丹参根茎(芦头)的质量标准275
15.3.6 丹参繁殖材料的检疫276
15.4 丹参生产过程中对肥料的控制277
15.4.1 允许使用的肥料277
15.4.2 禁止使用的肥料种类277
15.4.3 丹参生产中肥料的使用原则278
15.4.4 农家肥的使用原则278
15.5 丹参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控制279
15.5.1 病虫害防治原则279
15.5.2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279
15.5.3 安全使用农药的保护措施280
15.5.4 农药安全使用控制280
15.6 丹参生产过程中对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控制281
15.6.1 基地选择控制281
15.6.2 环境监控281
15.6.3 施用肥料的控制281
15.6.4 使用农药的控制282
15.6.5 采收加工过程中对污染的控制282
15.6.6 储运过程中对污染的控制282
15.7 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282
15.7.1 规格等级282
15.7.2 性状283
15.7.3 鉴别283
15.7.4 检查283
15.7.5 重金属及农残限量284
15.7.6 浸出物284
15.7.7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284
15.8 包装材料、包装方法及要求285
15.8.1 包装材料285
15.8.2 包装方法及技术要求285
15.8.3 入库验收286
15.8.4 包装材料的保管286
16 丹参生产过程的控制及规范化操作规程287
16.1 丹参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287
16.1.1 基地环境监控287
16.1.2 丹参的种质监控和种子管理287
16.1.3 田间管理监控287
16.1.4 对收购丹参质量的监控288
16.1.5 档案记录监督288
16.2 丹参生产基地确定的程序和基地的管理288
16.2.1 丹参生产基地的确定288
16.2.2 基地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289
16.2.3 丹参基地管理290
16.2.4 基地验收290
16.3 丹参种植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291
16.3.1 品种规定291
16.3.2 良种繁育291
16.3.3 育苗及移栽291
16.3.4 根栽293
16.3.5 田间管理293
16.3.6 追肥294
16.3.7 灌溉和排水294
16.3.8 丹参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94
16.4 丹参病虫害防治及常用农药使用方法295
16.4.1 丹参病虫害防治中农药的安全使用准则295
16.4.2 丹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296
16.5 丹参的采收、产地初加工和分级298
16.5.1 丹参的采收298
16.5.2 产地初加工298
16.5.3 丹参的分级298
16.6 丹参产品的初包装、储存和缴购298
17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管理与运行300
17.1 GAP研究现状与实施概况300
17.1.1 GAP出台的背景及重要意义300
17.1.2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301
17.1.3 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作用302
17.2 我国现行中药材GAP基地运营模式分析303
17.2.1 中药材GAP基地的运营模式303
17.2.2 中药材生产企业主要采用的运营模式分析304
17.2.3 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药农的作用分析305
17.2.4 组建企业、政府、科研、药农四方利益共同体307
17.3 中药材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建设308
17.3.1 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309
17.3.2 质量监控的方法312
17.4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314
17.4.1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314
17.4.2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推广319
17.5 中药材生产企业文件体系建设324
17.5.1 文件的编制要求324
17.5.2 中药材GAP文件设计要素324
17.5.3 文件(含记录)的编制要求325
17.5.4 文件系统的编号要求325
17.5.5 文件管理规程的组成327
17.6 中药材GAP认证329
17.6.1 认证现场检查329
17.6.2 植物药材GAP认证的准备工作330
17.6.3 中药材GAP认证申报材料的准备330
附录331
附录1 国家中药材GAP认证需要的有关软件及硬件331
附录2 商洛丹参的质量特征与地理特征334
2.1 商洛丹参的质量特征334
2.2 商洛丹参的地理特征334
参考文献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