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橘枳之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橘枳之辨
  • 许朝阳著 著
  • 出版社: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ISBN:978986682825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橘枳之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传入与「中国哲学」的建构1

第一节 哲学初现:明清之际传教土的引介1

第二节 肇始于日本的「支那哲学」与「支那哲学史」4

第三节 哲学再现:近代教育体制中哲学学科的成立13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范式的建立17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正当性23

第一节 哲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23

第二节 爱智之学的名义28

第三节 西方哲学传统与哲学危机31

第四节 西方哲学史中多变的哲学型态35

第三章 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的重叠与区别41

第一节 哲学、思想、学术互为重叠的情形41

第二节 思想史的定义及其范围45

第三节 思想史混淆的译名与定义50

第四节 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区分及中国哲学论述的问题57

第四章 经学与哲学——学术型态变迁中的易学定位61

第一节 前言61

第二节 经学的特质:政治性与致用性63

第三节 《周易》的原始功能及经学地位的提升66

第四节 经学流派与哲学诠释的可能性69

第五节 新知识体系下的经学解体73

第六节 从经学到哲学的转换77

第七节 易学作为第一原理的建立84

第八节 小结91

第五章 儒家性善论的哲学诠释及挑战95

第一节 性善的实效层面与哲学层面95

第二节 性善在哲学层面的挑战98

第三节 论诤的原点102

第四节 「性」与「善」概念的两个层面106

第五节 圆善(德福一致)达成可能之条件110

第六节 小结113

第六章 介乎哲学史与思想史的汉代哲学117

第一节 前言117

第二节 「哲学」一词的界说122

第三节 哲学史、思想史与学术史127

第四节 哲学史与思想史中的汉代学术定位130

第五节 劳思光的哲学观点与哲学史观137

第六节 牟宗三的哲学观点与哲学史观142

第七节 小结148

第七章 哲人与明君:《淮南子》中的老学开展及其哲学史地位的考察153

第一节 前言:「道家」概念之厘清153

第二节 评骘汉代道家的复杂性156

第三节 《淮南子》的哲学地位158

第四节 「生生之生」与「不生之生」:《淮南子》形上性格的倾向164

第五节 「无为之为」与「为之无为」:《淮南子》「无为」的转折170

第六节 小结175

第八章 气化宇宙论的哲学史定位179

第一节 前言179

第二节 宇宙论的哲学定位与哲学尺度的衡定182

第三节 气化和谐的阴阳世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秩序的解析186

第四节 动态平衡的自然秩序与世界结构:阴阳五行观念的合流190

第五节 阴阳之上的终极存在:本体的探求193

第六节 气化宇宙论的解释界限198

第九章 魏晋玄学的基源问题及本体论概念205

第一节 哲学史对「玄学」的接受205

第二节 「玄学」概念的厘定207

第三节 玄学的主题与分期标准212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界定217

第五节 玄学、元学、形上学、本体论221

第六节 本体论“Ontology”的性质226

第七节 玄学的基源问题:从才性到玄理233

第八节 小结239

第十章 从哲学史论述与哲学架构论牟宗三先生的《大乘起信论》诠释243

第一节 知识体系转型中的《起信论》之争243

第二节 哲学史中的《大乘起信论》245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或「一心有二门」?250

第四节 《起信论》「真心」与「妄心」两种诠释进路258

第五节 小结:化二门归于一心261

第十一章 儒学中心的哲学史观与哲学化的儒学269

第一节 传统学术的基源问题:务为治者269

第二节 儒家为中心的哲学史观271

第三节 失真的佛教论述274

第四节 入世儒学中的出世情怀277

第五节 转出的基源问题与学术形象281

第十二章 学术史型态与哲学史型态:论宋明理学分系287

第一节 道学的起点:洛学287

第二节 道学、心学与理学291

第三节 学术史中的理学分系294

第四节 哲学史以本体论为基源问题的三系说297

第五节 牟宗三借康德以证孟子之三系说307

第六节 「道德情感」与「自律道德」所引发的争论315

第七节 哲学型态分系的其他可能323

结论:中国哲学的发展327

一、回顾327

二、展望333

引用书目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