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新编 古代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岂之主编;张国刚,张帆,李伯重撰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5571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233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古代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新编 古代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隋朝的兴亡1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
一、隋朝的建国2
二、统一大业4
第二节 隋朝的政治与经济建设6
一、政治制度重建6
二、迁都大兴城7
三、并省州县8
四、法律改革8
五、推行均田制9
六、租庸调制度11
七、府兵制度改革12
八、推崇佛教13
九、开皇之治14
第三节 隋炀帝的统治15
一、杨广夺嫡15
二、炀帝的政治17
三、三征高丽18
四、杨玄感叛乱20
五、江都宫变21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与前期的政治25
第一节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25
一、晋阳起兵25
二、唐朝的建立27
三、唐初的制度建设29
四、贞观之治31
第二节 唐高宗与武则天35
一、永徽之政35
二、武则天的崛起36
三、易唐为周40
四、五王政变42
第三节 唐玄宗与开元天宝盛世44
一、中宗复辟44
二、唐隆政变45
三、开元之治46
四、天宝危机48
第三章 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政治发展51
第一节 安史之乱51
一、李林甫擅权51
二、杨贵妃获宠54
三、安禄山的崛起55
四、潼关失守57
五、平定叛乱57
第二节 中央与藩镇的战争59
一、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59
二、中央与藩镇的斗争59
三、元和中兴61
四、藩镇关系的再平衡62
第三节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62
一、宦官势力的膨胀63
二、二王八司马事件63
三、甘露之变64
四、朋党之争65
五、大中之政67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69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69
一、农业与水利69
二、手工业72
三、行会组织75
四、商业与城市76
五、货币与金融77
六、驿站与交通79
七、经济重心南移80
第二节 经济政策与财政体制82
一、唐代均田制度82
二、屯田与营田83
三、后均田时代84
四、唐代租庸调制86
五、两税法88
六、杂徭、色役90
七、工商业税91
八、财政体系的变化93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95
一、士族与社会等级结构95
二、奴婢问题98
三、社邑与乡里组织99
四、户籍与人口管理100
第五章 唐代政治法律制度103
第一节 唐代中央行政机构103
一、宰辅与决策中枢103
二、尚书省六部与卿监百司105
三、监察制度与勾检制度107
四、使职差遣制度108
第二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110
一、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10
二、方镇与幕府111
第三节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113
一、学校与贡举113
二、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114
三、铨选制度116
四、考课、俸禄与致仕117
第四节 唐代礼制与法制118
一、唐代礼制的演变118
二、唐代的法律体系119
三、唐代的司法与审判制度121
第五节 唐代的军事制度123
一、兵役制度123
二、军事领导体制125
三、南北衙禁军制度126
四、边防兵与藩镇兵127
第六章 唐末的乱亡与五代的兴衰129
第一节 唐朝的灭亡129
一、唐末的腐朽统治129
二、黄巢农民起义131
三、唐朝的灭亡132
第二节 五代政权的递嬗133
一、后梁133
二、后唐134
三、后晋135
四、后汉136
五、后周136
第三节 十国的兴亡138
一、前蜀与后蜀138
二、吴与南唐138
三、吴越139
四、闽139
五、荆南140
六、南汉140
七、楚140
八、北汉141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经济与制度141
一、社会经济与人口141
二、职官制度143
三、法律与军事制度144
四、赋役制度145
五、财政体制145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147
第一节 对外政策与海陆交通148
一、对外政策148
二、中外交通149
第二节 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150
一、北突厥与东突厥150
二、西突厥152
三、薛延陀152
四、回纥153
第三节 吐蕃、吐谷浑和南诏155
一、吐蕃155
二、吐蕃在河陇156
三、吐谷浑157
四、南诏158
第四节 奚、契丹与渤海160
一、奚160
二、契丹161
三、靺鞨与渤海国162
第五节 东亚地区164
一、朝鲜164
二、日本167
第六节 西域地区170
一、中亚170
二、波斯172
三、大食172
四、拂菻173
五、西域宗教174
第七节 南亚、东南亚176
一、南亚176
二、东南亚179
第八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与科技181
第一节 经学181
一、王通与新经学181
二、孔颖达与《五经正义》182
三、啖、赵、陆与《春秋》学183
四、韩愈、李翱与唐后期儒学184
第二节 历史学与地理学186
一、史馆与官修正史186
二、刘知幾与《史通》188
三、《通典》等史地著作189
第三节 佛教与道教191
一、佛教宗派及其哲学191
二、道教宗派及其哲学193
三、儒道佛的融合194
第四节 文学艺术196
一、诗歌196
二、古文200
三、传奇与变文201
四、书院的出现203
五、书法艺术204
六、绘画艺术205
七、雕塑艺术207
八、音乐舞蹈208
九、戏剧散乐209
第五节 科学与技术210
一、天文历数210
二、医药与化学212
三、建筑学215
四、雕版印刷术216
第九章 北宋前、中期统治219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219
一、赵匡胤建立北宋219
二、“先南后北”的统一221
第二节 “防弊”之政的制定222
一、收地方之权于中央222
二、分散各层次的权力224
三、崇文抑武225
四、“防弊”之政的影响227
第三节 统治危机的出现228
一、积贫(上):冗官228
二、积贫(下):冗兵和冗费230
三、积弱232
四、因循保守之风233
五、地方变乱235
第四节 党争的展开236
一、士大夫集团的活跃236
二、庆历新政238
三、濮议240
第十章 北宋后期统治243
第一节 王安石变法243
一、王安石当政243
二、财政经济改革245
三、军事及科举学校改革247
四、变法的效果248
第二节 党争激化与北宋走向覆亡249
一、元祐更化249
二、党争的反复251
三、徽宗和蔡京的腐朽统治252
第十一章 辽与西夏255
第一节 辽朝的兴衰255
一、辽朝的建立与发展255
二、辽宋关系257
三辽了朝的衰亡258
第二节 辽朝制度与文化260
一、辽朝国家制度260
二、辽朝文化261
第三节 西夏概况263
一、从割据到建国263
二、夏与宋、辽的和战264
三、西夏后期的内政和外交266
四、西夏制度与文化267
第四节 辽宋夏金时期的其他边疆民族政权268
一、回鹘268
二、喀喇汗王朝269
三、西辽270
四、吐蕃272
五、大理273
第十二章 金朝前、中期统治275
第一节 金朝建立与人主中原275
一、金朝的建立275
二、灭辽与灭北宋277
三、统治重心内迁与金朝疆域的奠定278
第二节 从宗室共治到皇权独尊280
一、金初的宗室共治280
二、汉化改制与皇权独尊282
第三节 金朝的鼎盛与中衰284
一、金朝的鼎盛284
二、猛安谋克的内迁和积弱286
三、通检推排与括地287
四、北部边疆的困扰289
第十三章 南宋前、中期统治293
第一节 南宋建立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293
一、南宋的建立和稳定293
二、绍兴和议295
三、秦桧专权297
四、隆兴和议299
第二节 南宋中期的内政与外交301
一、孝宗、光宗朝政局301
二、韩侂胄当政与庆元党禁302
三、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304
四、史弥远专权306
第十四章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09
第一节 蒙古崛起与夏、金的灭亡309
一、大蒙古国的建立309
二、早期蒙古国家制度311
三、西夏和金朝的灭亡312
四、金朝灭亡前后的南宋314
第二节 大蒙古国的内政315
一、汗位的继承和争夺315
二、草原本位政策与中原的混乱局面317
三、整顿中原统治状况的努力318
第三节 蒙古的大规模扩张320
一、三次西征320
二、进攻南宋与收服吐蕃、大理321
第四节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323
一、忽必烈建立元朝323
二、贾似道专权与南宋的灭亡324
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26
第十五章 元朝的中衰与灭亡329
第一节 汉化迟滞与元朝的中衰330
一、元世祖时期治国方针的变化330
二、蒙古旧制的大量保留331
三、汉化迟滞的表现及其原因333
第二节 元朝中后期的统治334
一、皇位争夺334
二、权臣擅政336
三、财政危机337
四、元朝的灭亡338
第三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340
一、民族等级制度340
二、民族融合与交流342
三、与四大汗国的关系343
四、与亚洲各国的关系345
五、与欧洲、非洲的往来346
第十六章 宋金元的经济与社会349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349
一、农业349
二、手工业351
三、交通353
四、商业354
五、都市356
六、海外贸易358
七、南北经济差异359
第二节 经济政策与制度361
一、土地政策与土地占有情况361
二、户籍类别363
三、赋役制度365
四、财政管理367
五、货币发行368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变动370
一、统治集团身份色彩的消长370
二、租佃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372
三、奴隶制因素的注入374
四、宗族与家庭376
第十七章 宋金元的文化379
第一节 从宋学到理学379
一、宋学的兴起和发展379
二、朱熹与理学的形成381
三、心学和事功学派383
四、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385
第二节 宗教387
一、佛教387
二、道教389
三、伊斯兰教、景教与天主教391
第三节 史学393
一、《资治通鉴》及相关著作393
二、宋人撰著的本朝史394
三、典制体通史的发展395
四、方志编纂的兴盛397
五、少数民族文字史籍398
第四节 文献学与语言文字学400
一、类书和总集的纂修400
二、目录学401
三、金石学402
四、文献整理与辨伪404
五、八思巴字405
第五节 文学艺术407
一、文、诗、词407
二、曲与话本409
三、书法与绘画410
第六节 科技412
一、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应用412
二、天文历算414
三、医药学415
四、农学417
五、建筑学与地图学418
六、沈括与郭守敬419
第十八章 明朝至清朝中期大事简述423
第一节 明代初期424
一、明朝建立424
二、靖难之役426
三、永乐北伐428
第二节 明代中期429
一、土木之变429
二、大礼议431
三、平定倭寇432
第三节 明代后期435
一、张居正改革435
二、援朝之战436
三、明末党争438
第四节 明清之际440
一、天灾人祸440
二、满洲兴起441
三、明末农民起义445
四、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446
第五节 清代初期447
一、统一内地447
二、统一边疆450
第六节 清代中期453
一、赋税改革453
二、“十大武功”454
三、嘉道萧条457
第十九章 明朝朝至清朝中朝的治与军事459
第一节 明清政治制度459
一、中央政府组织459
二、地方政府组织461
三、法律制度463
四、八旗制度465
第二节 明代政治特色467
一、强化皇权467
二、宦官专权470
三、内阁政治473
第三节 清代政治特色475
一、君主集权的发展475
二、“首崇满洲”与“满汉一体”478
三、边疆民族地区治理480
第四节 军事制度484
一、明代兵制484
二、清代兵制486
第二十章 明朝与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社会489
第一节 社会构成与变化489
一、主要社会阶层及其变化489
二、科举制的发展与社会流动492
三、户籍制度的变化与人口迁徙493
第二节 社会组织495
一、家族与宗族495
二、乡村共同体496
三、行会与行帮497
第三节 秘密结社与秘密教门499
一、白莲教与天理教499
二、天地会502
第四节 经济状况及主要变化503
一、农业503
二、工业与交通运输业505
三、商业与金融业508
第五节 经济制度及其变化510
一、土地所有制510
二、租佃制度512
三、赋税制度514
四、工商业制度516
第二十一章 明朝与清朝前中期的学术与教育519
第一节 文化519
一、精英文化519
二、大众文化522
第二节 学术527
一、理学与实学527
二、乾嘉学派533
三、经世学派535
第三节 教育537
一、精英教育537
二、大众教育538
三、学校542
第二十二章 明朝与清朝前中期的中外关系545
第一节 外部世界的剧变545
一、东北亚545
二、东南亚547
三、西方殖民者的东来548
第二节 政治550
一、朝贡制度550
二、郑和下西洋551
三、主要对外关系553
第三节 经济558
一、东亚贸易圈的形成558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559
三、鸦片与茶叶561
第四节 文化563
一、“儒家文化圈”563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563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568
附表571
附表一 帝王世系表571
附表二 大事年表579
后记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