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伤保险法体系 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塑与回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工伤保险法体系 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塑与回归
  • 郑晓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7007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工伤保险-法规-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工伤保险法体系 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塑与回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上编 基础理论7

第一章 历史溯源——从民法走向社会法的成长历程7

第一节 探寻历史印记里的工业事故之源7

一、从工业革命到工业事故7

二、探寻大机器生产背后的事故之源8

第二节 侵权法调整的兴衰11

一、过失责任之适用11

二、过失责任之困境15

三、过失责任的变迁16

第三节 引入保险制度的尝试20

一、劳动者面向之努力:合作保险20

二、雇主面向之努力:雇主责任险与公司基金24

三、新路径的发掘与探索:工伤保险的开拓26

第四节 社会法面向的转型29

第五节 从历史中反思:工伤保险法的制度性格31

一、侵权法天然“血缘”传承下的调整31

二、保险法后天“嫁接”中的改良与融合32

三、从劳动法性到社会法性 理念上的逼近33

第二章 工伤保险之理论支撑36

第一节 工伤保险之法理根基:立足于宪法角度36

一、立足于人性尊严之保障36

二、立足于社会国原则之解析38

三、立足于基本权利之延伸39

第二节 工伤保险之制度理性:立足于成本分配43

一、职业风险理论(Occupational-risk theory)43

二、最小社会成本理论(Least-Social-cost theroy)45

三、社会调和理论(Social compromis theory)46

四、身份确定理论47

五、小结47

第三章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竞合(一):仅限于劳资之间49

第一节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间的交叉与处理——从国外立法模式切入49

一、取代模式50

二、补充模式50

三、选择模式51

四、兼得模式52

第二节 工伤补偿替代民事赔偿的具体维度54

一、替代(豁免)的主体范围54

二、替代(豁免)的责任范围59

第三节 工伤保险给付与雇主民事责任的协调与衔接67

一、工伤保险的优先适用67

二、民事责任仅应存在于工伤保障之外68

第四章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竞合(二):以第三人侵权为背景70

第一节 审慎比较71

一、“解剖一只麻雀”:让数字告诉我们谁的保障更具实效71

二、数字背后所隐藏的共性:损失填补功效72

三、数字差距所彰显的个性:生存保障理念73

第二节 理性取舍75

一、共性面向75

二、特性面向76

第三节 衔接之路77

一、取舍之道77

二、衔接之法78

第四节 细节协调80

一、工伤保险代位权的行使当有其特定限度80

二、多边关系下多方利益当合理协调81

三、必须直面年金给付对两法联动的挑战83

中编 工伤认定89

第五章 工伤之认定维度:立足于工伤保险适用范围的理性反思89

第一节 主体范围:兼谈雇佣因素之淡化89

一、问题的提出89

二、雇佣主义体系下的劳动者概念:典型的英美法路90

三、雇佣色彩的淡化:演进之中的大陆法风格99

四、超越“雇佣”走向“劳动”的理论扩张104

五、回到中国视角110

第二节 风险范围:兼谈认定基准之设定117

一、业务与风险之间的诸多“可能性”117

二、从工伤保险之吸纳边界看认定基准的设定119

三、一般条款之考量126

第六章 业务起因性之检讨129

第一节 业务起因之内部构成129

一、目的要素与因果要素129

二、目的与因果的分与合130

第二节 工伤因果理论之演变与抉择135

一、溯源:侵权中的因果之辨135

二、嬗变:社会法领域之软化140

三、借镜:本土情景下的因果抉择149

第三节 因果关系之中断152

一、不可抗力之思辨152

二、第三人暴力侵害之思辨154

三、劳动者过错之思辨160

第四节 中性风险与混合风险的业务起因性认定161

一、中性风险之认定161

二、混合风险之认定165

第七章 业务遂行性之检讨177

第一节 “工作过程”中的时空因素177

一、“时间”与“场所”之外:以上下班途中的通勤事故为例178

二、“时间”之内“场所”之外:以出差为例192

三、“时间”之外“场所”之内199

四、“时间”、“场所”因素的相对失灵:家庭办公者207

五、“时间”与“场所”因素之价值衡量209

第二节 “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因素211

一、雇主利益标准之反思212

二、“个人舒适”行为214

三、社交、娱乐行为219

四、超出通常职责的行为224

五、再谈见义勇为(紧急救助行为)225

第八章 从机构到程序之理性思辨:一种整合的视角229

第一节 认定机构之归位:从政府“垂帘”到保险人“亲政”229

一、认定机构:鱼龙混杂的乱象229

二、保险规则引入的“半桶水”230

三、社会法视野下的主体思辨:再谈工伤保险中保险人及其权责之归位232

第二节 从工伤认定流程看实践中的尴尬238

一、工伤认定流程分解238

二、劳动关系确认所带来的程序循环——人为制造的“尴尬”239

三、证据制度“嫁接”所带来的“排异反应”——拿来与吸收之间241

第三节 工伤认定的程序理性——以相对人程序参与为视角247

一、走近工伤认定程序的“神秘主义”247

二、私法“血统”与司法“基因”248

三、利益碰撞与程序价值252

四、生存权本旨与成本博弈256

五、程序选择与价值平衡259

六、落脚于繁简之间的界分与联动262

第四节 回归整合视角263

下编 制度体系267

第九章 劳动能力鉴定267

第一节 劳动能力鉴定之定性与定位267

一、制度内涵267

二、鉴定机构与鉴定程序269

三、劳动能力鉴定之法律性格271

第二节 商榷:劳动能力鉴定司法审查之争议273

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进入司法程序的不同观点273

二、鉴定结论的可诉性重塑275

第十章 工伤补偿279

第一节 工伤补偿之定性279

第二节 工伤补偿之具体设置281

一、工伤补偿设置之整体结构281

二、工伤补偿设置之具体内容282

第三节 工伤补偿设置之反思287

一、“无价”生命、“无价”身体当以何“定价”?287

二、“不完全保险”下保险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责任分配与整合289

第十一章 工伤保险基金292

第一节 工伤保险基金之运转292

一、工伤保险基金之筹集293

二、工伤保险缴费基数、费率的确定与调整机制294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与责任301

第二节 基金垫偿制度——兼谈未参保劳动者之工伤保护303

一、从“未参保”之痛说起303

二、风险共同体之重塑——强制参保与当然性被保险人地位之确立304

三、责任主体之补位——从离散的雇主团体责任走向国家责任的深层法理307

四、强制性之保障——从“软法”到“硬法”才是垫偿通行的“王道”311

五、结语313

第三节 从保险欺诈防范看基金之安全314

一、必须直面的保险欺诈之关:基金之痛314

二、工伤保险机制背后掩藏的道德风险及与之关联的欺诈倾向316

三、欺诈防范与基金安全320

第十二章 工伤保险体系的起点与终点:事前预防与事后康复326

第一节 预防与康复之目标定位326

一、从补偿到预防、康复:历史变迁中不断扩展的社会法理念326

二、理念背后的宏观效益支撑328

三、当代工伤保险之体系构架:立足于对工伤劳动者的全面保护330

第二节 事前预防331

一、宏观层面之工伤预防331

二、微观层面之工伤预防333

第三节 事后康复337

一、工伤康复之内涵与外延337

二、我国工伤康复之现状340

三、国外工伤康复模式之借鉴与反思342

参考文献346

后记3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