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汝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179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39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673页
- 主题词:美学史-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美学5
第一章 早期希腊美学5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5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8
第三节 恩培多克勒10
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13
第二章 智者和苏格拉底16
第一节 智者17
第二节 苏格拉底19
一 美的普遍定义20
二 人本主义的艺术意识22
第三章 柏拉图26
第一节 学术生涯及著作风格26
第二节 理式论29
一 美的定义29
二 理式的含义31
三 理式论的评价32
第三节 模仿艺术34
一 音乐34
二 绘画35
第四节 艺术灵感37
第五节 小结39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43
第一节 学术生涯及其特色43
第二节 本体论美学45
一 四因说45
二 宇宙理性51
第三节 诗学理论52
一 模仿53
二 悲剧过失说56
三 净化说57
第四节 小结60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早期的哲学美学62
第一节 斯多亚派62
一 美在于适度和比例63
二 艺术理论65
第二节 伊壁鸠鲁派67
一 伊壁鸠鲁67
二 卢克莱修69
第三节 怀疑论派72
一 毕洛72
二 恩披里柯74
第六章 罗马文艺美学76
第一节 西塞罗76
一 修辞学理论中的美学思想76
二 折中主义美学79
第二节 贺拉斯80
一 理论渊源80
二 基本美学思想82
第三节 维特鲁威84
一 建筑的要素85
二 美的客观基础87
第四节 朗吉弩斯88
一 《论崇高》的理论渊源89
二 古典主义传统89
三 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91
第七章 普洛丁95
第一节 新柏拉图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96
第二节 作为本体论的美学97
第三节 审美知觉理论99
一 审美上升历程99
二 “抑肉伸灵,收心内视”101
第四节 艺术是理智美的闪光103
第五节 普洛丁美学的影响106
第八章 奥古斯丁110
第一节 美的理论111
第二节 审美知觉理论114
第三节 艺术理论117
第九章 拜占庭美学120
第一节 拜占庭人的世界观与美学观121
第二节 艺术的理念及其风格的传播126
一 艺术发展概况126
二 艺术理念131
三 拜占庭艺术的传播133
第十章 托马斯·阿奎那和但丁136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136
一 美的三要素说137
二 美学理论的其他要点141
第二节 但丁142
一 《神曲》的美学思想143
二 《论俗语》145
第二编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美学151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151
第一节 达·芬奇152
一 论绘画艺术的性质与美学特征152
二 艺术之美在于真实自然154
三 审美观156
第二节 卡斯特尔韦特罗及“古今之争”157
一 卡斯特尔韦特罗的诗学思想157
二 诗学理论的“古今之争”162
第三节 蒙田164
一 美是相对的164
二 天然之美是理想之美167
三 论人体美与心灵美168
第四节 锡德尼170
一 英国人文主义的美学宣言170
二 论诗歌的本质及社会功用172
三 论诗歌的形式规范175
第十二章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177
第一节 笛卡尔177
一 崇尚理性的审美判断标准178
二 追求“永恒真理”,以真为美179
三 美在于部分与整体的和谐180
第二节 沙坡兰181
一 “诗歌应该使人受到教益”182
二 戏剧创作必须遵循“三一律”184
三 戏剧题材和情节必须具有“像真性”185
第三节 布瓦洛187
一 以理性为文艺最高准则187
二 普遍人性与诗的“自然”原则189
三 诗的道德教化作用193
第十三章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95
第一节 培根197
一 论人的美和“美在整体”197
二 诗的想象和虚构198
第二节 霍布斯199
一 想象、判断与诗歌199
二 善恶与美丑及喜剧感201
第三节 舍夫茨别利203
一 美在“形式或赋予形式的力量”203
二 审美的特殊感官及其特性205
第四节 哈奇生207
一 “内在感官”和美感的特质208
二 绝对美与相对美210
第五节 休谟212
一 美的本质和成因212
二 趣味的心理特点和标准215
三 诗歌与悲剧感218
第六节 伯克220
一 崇高感和美感的心理生理基础220
二 崇高和美各自对象的品质223
三 趣味的内涵和普遍原则226
第十四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229
第一节 斯宾诺莎230
一 美丑观念与事物的圆满性231
二 想象、虚构与文艺创造234
三 情感、快乐与审美经验236
第二节 莱布尼茨238
一 美的本质与“前定和谐”239
二 审美趣味与“混乱的知觉”241
第三节 鲍姆加登244
一 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意义244
二 美学和美的定义246
三 美的认识与诗的创造249
第十五章 法国启蒙运动美学252
第一节 伏尔泰253
一 对新古典主义的突破254
二 论艺术鉴赏力255
三 论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257
第二节 卢梭259
一 文明观与艺术观259
二 戏剧观念261
第三节 狄德罗264
一 “美在关系”论264
二 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267
三 论戏剧艺术268
四 论天才、艺术想象和情感270
第十六章 德国启蒙运动美学273
第一节 温克尔曼274
一 古希腊艺术与美的理念275
二 论优雅风格277
三 艺术模仿与诗画比较278
第二节 莱辛280
一 诗与画的界限及对现实的模仿280
二 民族戏剧与市民戏剧282
三 论典型性格与审美情感283
第三节 赫尔德284
一 对新古典主义信条的突破285
二 美与审美286
三 民间文学与诗歌286
第十七章 维柯288
第一节 “诗性智慧”——早期人类的思维特征289
一 “以己度物”的认知思维方式289
二 诗性思维的特征290
第二节 维柯的美学思想292
一 美感产生于社会生活实践292
二 美的种类293
三 审美移情与诗性思维294
第三编 十九世纪美学299
第十八章 德意志观念论美学导论299
第一节 美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300
第二节 观念论美学及其时代302
第十九章 康德306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306
第二节 审美判断力批判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308
第三节 美的分析学312
一 按质来看的鉴赏判断313
二 按量来看的鉴赏判断315
三 按与目的的“关系”来看的鉴赏判断316
四 按“对‘对象’愉悦”的模态来看的鉴赏判断317
五 审美判断中想象力的作用和表象能力318
第四节 崇高的分析学319
一 从美向崇高的过渡319
二 数的崇高与力的崇高321
三 崇高判断的模态322
四 审美判断力的范畴总论及其廓清322
第五节 艺术论、天才论以及审美判断力的辩证法323
一 艺术的概念及其审美意义323
二 天才与美的艺术324
三 “美的艺术”:分类、结合与比较325
四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法以及美的道德性327
第六节 康德美学的历史意义328
第二十章 黑格尔330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330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体系与美学体系332
一 哲学体系332
二 美学体系333
第三节 “美”与审美活动的哲学实质334
一 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索334
二 对审美活动的探讨336
第四节 艺术美与理想美338
一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339
二 艺术美的实现340
三 艺术家和艺术创造343
第五节 艺术史观344
一 艺术的起源345
二 艺术的发展历程:三种艺术类型345
第六节 艺术的系统分类349
第七节 黑格尔美学的历史意义354
第二十一章 德国观念论美学的其他代表357
第一节 谢林357
一 生平及著作357
二 诗与艺术358
三 艺术哲学的重要性359
四 艺术哲学的一般部分361
五 谢林美学的意义363
第二节 观念论美学的继承者和反对者364
一 黑格尔的后继者和反对者364
二 康德的后继者367
三 其他代表人物369
第二十二章 德意志文学美学和其他流派导论371
第一节 德意志经典思想是理性哲学与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371
第二节 意志主义取代理性启蒙374
第三节 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美学的其他流派377
第二十三章 歌德和席勒及德意志浪漫主义383
第一节 歌德383
一 生平及学术贡献383
二 古典的与浪漫的384
三 自然与艺术386
四 美与艺术387
第二节 席勒389
一 生平及文学美学创作389
二 席勒美学概观390
三 审美教育及其文化意义393
四 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394
第三节 19世纪德意志浪漫主义美学396
一 对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考396
二 反思理性与崇尚情感400
三 向往中世纪402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404
第一节 生平和其意志哲学404
第二节 美学本体论407
第三节 艺术本体论409
第四节 审美认识论411
第五节 想象的哲学功能和批判功能414
第二十五章 尼采416
第一节 生平和《悲剧的诞生》416
第二节 日神和酒神:世界的二元艺术冲动419
第三节 悲剧的本质422
第四节 艺术形而上学425
第五节 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427
第二十六章 19世纪英国美学和法国美学导论430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美学的进展431
一 实践过程中的文艺美学431
二 物极必反的唯美主义运动433
三 审美文化理想的追求434
四 心理学美学中的科学因素436
第二节 19世纪法国美学的流变437
一 不同阶段的不同焦点437
二 浪漫主义的地方色彩438
三 唯美主义的兴起与余响440
四 实证主义的连锁效应442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美学445
第一节 柯勒律治445
一 情感因素446
二 想象力与幻想446
三 美与美的艺术447
第二节 华兹华斯448
一 诗的艺术本质449
二 诗的功能450
三 诗人的禀赋451
第二十八章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学453
第一节 史达尔453
一 南北文学与环境论454
二 介于古典与浪漫之间455
第二节 夏多布里昂457
一 文学主张457
二 论美457
三 创作实践与思想特点458
第三节 雨果459
一 文学创作中的对照原则459
二 文学史论与艺术特征461
第四编 二十世纪美学465
第二十九章 无意识美学465
第一节 弗洛伊德466
一 弗洛伊德的美学著作467
二 对艺术的精神分析研究467
三 以达芬奇为精神分析实例471
第二节 荣格473
一 美学的心理学基础473
二 荣格的美学思想476
第三十章 形式主义美学479
第一节 贝尔481
一 《艺术》的来源482
二 “有意味的形式”假说483
三 “审美感情”论484
第二节 弗莱485
一 “纯美学标准”486
二 “双重生活”论487
第三十一章 表现主义美学489
第一节 克罗齐489
一 美的本原490
二 艺术即直觉491
三 直觉即表现492
四 艺术与语言同一492
第二节 科林伍德493
一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494
二 艺术是整体想象性经验496
第三十二章 符号论美学498
第一节 卡西尔499
一 “符号形式哲学”的奠基499
二 艺术作为“符号体系”500
第二节 苏珊·朗格502
一 “情感符号的形式创造”502
二 关于“虚幻”观念505
三 关于“艺术知觉”506
第三十三章 现象学美学508
第一节 英伽登510
一 文学艺术作品的“本体论”510
二 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论”512
三 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514
第二节 杜夫海纳516
一 现象学美学的锚地516
二 现象学之后的先验转向521
第三十四章 存在主义美学524
第一节 海德格尔524
一 存在主义的哲学根基525
二 艺术作品的存在与真理的发生527
第二节 萨特533
一“想象”现象学533
二 处境中的“自由”535
三 介入就是揭露538
四 写作要求自由540
第三十五章 分析美学544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546
一 “美学”与其概念使用547
二 “生活形式”及其文化语境548
三 “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550
第二节 迪基553
一 “艺术惯例论”的出场553
二 对“惯例论”的修正555
第三节 丹托557
一“艺术界”理论557
二 “平凡物的变形”559
三 “艺术终结论”561
第三十六章 社会批判美学566
第一节 卢卡奇568
一 《审美特性》的美学观569
二 若干审美原理的诠释571
第二节 本雅明576
一 从经验到体验576
二 从口传到媒介579
三 从魅灵到复制581
第三节 阿多诺583
一 早期思想583
二 文化产业批判585
三 否定的辩证法587
第四节 马尔库塞589
一 政治哲学:对技术理性的批判590
二 激进美学:解放爱欲与建立新感性592
三 大众文化理论:从“整合”到“颠覆”594
第三十七章 解释学美学与接受美学597
第一节 伽达默尔598
一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概念598
二 以解释学阐明艺术经验中的真理601
第二节 姚斯604
一 “挑战”时期604
二 “审美经验”时期608
第三节 伊瑟尔610
一 隐在读者610
二 不确定性612
三 读者经验的重构614
第三十八章 后现代美学616
第一节 福柯618
一 牧师权力619
二 自我的技术与快感620
三 生活的艺术622
第二节 利奥塔624
一 什么是后现代?624
二 现代艺术的本质626
三 不可表现性与先锋艺术627
第三节 波德里亚631
一 消费社会631
二 媒介、“内爆”与超真实633
三 审美泛化635
编后记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