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议政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议政十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702325.jpg)
- 罗豪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 ISBN:978780179999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罗豪才-文集;中国致公党-参政议政-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议政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做好“三农”问题1
二、坚持科技自主创新28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8
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69
五、深化体制改革82
六、实施依法治国方略94
七、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9
八、积极做好侨务工作288
九、加强文化建设399
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48
一、做好“三农”问题1
对我国人世后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1
浙江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2
增强市场意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4
免征农业税的建议5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5
保护农民的土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6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扶贫开发和农村工作、民族工作的关系6
要重视保持土地数量和质量7
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7
处理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推动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
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和效益9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提高林业生产力,增强发展动力10
处理好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12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林业的发展13
关于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14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交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15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切实抓紧抓好16
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发挥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16
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机遇,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7
抓住农村综合改革的机遇,加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18
贵州要加快出省通道建设19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21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21
全面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2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3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23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24
继续开展农村综合改革24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5
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扶贫事业的良好氛围25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
确保食品安全,重视农村环保卫生工作26
二、坚持科技自主创新28
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推进观念更新和科技创新28
鼓励、引导和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29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30
社会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30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32
内地与香港加强科技合作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34
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36
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6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8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确立主体意识38
西部地区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39
西部大开发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40
西部大开发要坚持市场和政府双驱动41
西部地区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42
西部地区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44
开放意识:“走出去”与开辟对外通道45
对《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征求意见稿)》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问题的修改建议46
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47
强化经济区域,以点带面推动经济的发展48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9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把福建省的经济做强做大50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51
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旅游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52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央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5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5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的优势在哪些方面55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应该做什么56
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建议59
促进中部崛起要增强五种意识60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统筹区域协调发展62
中部地区崛起,观念要先行63
中部地区崛起,农业是基础63
中部地区崛起,产业是支柱64
中部地区崛起,防灾减灾要重视64
中部地区崛起,人才是关键65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66
华侨大学要增强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海西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67
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69
教育和引导企业学会并善于在国际竞争中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69
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7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4
鼓励、引导和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74
降低能耗,缓解能源供求紧张75
加快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75
开辟更多的消费渠道7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7
进一步加快、加强循环经济建设78
把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79
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节能降耗指标79
推动我国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80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的宣传80
五、深化体制改革82
推进政府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法制建设82
加快建立公共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83
关于科研管理宏观协调机制的建议83
尽快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84
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改革84
加快司法体制改革85
加强对宏观调控的法律分析,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制度86
明确政府职责划分86
加强对经济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预测87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88
提高劳动报酬优化收入分配结构89
重视和解决优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89
注重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90
重视国家金融安全问题91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91
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宏观调控体系92
六、实施依法治国方略94
促进观念的转变,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94
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94
加快行政程序制度建设95
扩大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程度和范围95
增强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96
建立健全宪法保障制度97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依法纳税,依法治税98
关于《国务院工作规则》的建议99
提供法律援助,实现公平和正义100
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草案)》的修改建议101
扩大公民参与 推动政治文明建设102
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03
正确认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105
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的有益实践和探索106
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108
加强公法建设110
对《中央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的几点建议111
坚决支持制定《反分裂国家法》112
共同的愿望 共同的意志114
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117
社区矫正的内涵及重要意义121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123
对“为华资企业服务法律顾问团”的希望125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26
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127
加强公法和思想理论的研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131
既要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和程度,又要重视专家和专门知识的作用131
对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草案修改稿)的几点建议132
软法在社会生活领域广泛存在133
把中国人权研究会建设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非政府组织134
七、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9
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39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140
我国政党制度存在的国情基础141
学习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好参政党队伍145
充分发挥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148
民主党派的职能152
21世纪,致公党如何在多党合作总格局中发挥参政党作用15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致公党不断发展与进步,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154
为开创多党合作的新局面作出新贡献15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59
中国致公党的重要抉择160
参政议政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162
参政议政工作要注重质量,讲求实效162
参政议政要发挥整体作用和整体优势163
增强参政党意识,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164
增强为中心服务的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165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6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党派工作的新局面168
坚持“党要管党”169
参政议政工作要在求实、求新、求深、求精、求效上多下功夫170
建设学习型参政党172
进一步增强搞好自身建设的紧迫感173
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74
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175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76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78
深刻理解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上做出新贡献179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全党的综合素质,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180
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建设181
参政议政要发挥优势,体现特色183
参政议政要加强制度建设,发挥群体力量184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185
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193
加强学习,积极履行宪法赋予参政党的职责194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和感想203
以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204
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207
加强学习,提高全党的政治素质212
促进发展,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215
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感想和体会217
关于多党合作制度218
关于致公党工作224
致公党中央下一步工作任务227
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努力提高参政能力230
中国正在构建新型的政治体制235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经验,坚持致公党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236
以参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239
共同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41
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242
围绕大局,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246
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认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47
增强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249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250
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51
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要与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参政党职能结合起来252
在两个5号文件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253
学习《江泽民文选》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257
着眼科学发展,在参政议政上建立新业绩258
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建言献策26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64
对新一届致公党天津市委会的希望和要求266
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68
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269
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开创致公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270
在民主党派中央换届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275
致力为公 参政兴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贡献力量27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84
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286
八、积极做好侨务工作288
做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留学人员工作288
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91
发挥优势,凝聚侨心,为侨服务292
充分发挥“侨”与“海”的特点和优势293
以新思路做好新世纪的侨务工作294
关于留学人员工作295
海外侨团联系的总体情况297
做好侨务对台工作297
从事港澳台侨工作的同志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298
从事港澳台侨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学习299
从事港澳台侨工作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300
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港澳台侨工作的好建议301
为吸引海外学子回国服务献良策301
弘扬陈嘉庚先生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积极做好侨务工作303
发挥优势,加强联系,做好归国留学人员工作304
做好留学人员和海外侨务工作305
把人民政协港澳台侨工作不断推向前进306
发挥特点和优势,做好侨务工作307
弘扬司徒美堂精神,努力做好侨务工作309
新时期留学人员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311
把握契机,大力拓展海外联谊工作312
发挥优势,海外联谊再上新台阶315
体现特色,留学人员工作开拓新局面315
广大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是遏制“台独”势力的重要力量316
实现和平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318
团结起来反对分裂,实现完全统一319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势所趋321
维护统一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322
关心归侨侨眷中的困难群体,推进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323
高度重视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培养问题324
加强领事侨务工作的力度325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致公党和侨联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325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海外侨务工作327
会见香港部分大律师的讲话328
发挥福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329
发挥优势,为侨服务和海外联谊富有成效331
开展海外传统侨团工作取得新进展332
加强与留学人员的交往与联系332
加强同国外党政领导人的交往333
结合形势,多渠道开展港澳台工作333
以新的思路拓展海外联谊工作335
在2004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338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侨务工作会议精神340
把扶贫开发工作同海外联谊工作结合起来341
事实证明《反分裂国家法》效果良好342
发挥侨智,为中国和平发展服务342
涵养侨力,促进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43
凝聚侨心,继续加强侨务对台工作344
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深入开展反“独”促统运动345
在会见世界客属大会主席团成员时的讲话349
华侨大学要发挥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服务351
发挥本党优势,在海外联谊上拓展新领域353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对致公党海外联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354
深刻认识致公党海外联谊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356
进一步明确海外联谊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358
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海外联谊工作新局面360
加强华文教育和外宣工作,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363
在第五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上的讲话363
贯彻落实中央和统战系统外事工作会议精神,认识和把握致公党海外联谊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365
发挥致公党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367
两岸青年携手,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369
集中侨智,反映侨意372
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372
积极构建和谐侨社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373
在美国会见留学人员的谈话376
在美国会见海外侨胞的讲话378
华侨华人的积极融入,是促进所在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382
华侨华人文化的主体精神符合“和谐”的本质要求385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华侨华人经济弹奏着“和谐”的乐章388
推进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390
关于中韩未来合作391
关于中韩友好协会的工作392
积极开展侨港澳台工作,为国家外交和侨务工作大局服务394
保持“侨”“海”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始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资源397
总结经验、提高水平,不断开拓侨港澳台工作新局面398
九、加强文化建设399
在河洛文化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399
以文化之根凝聚民族之力402
研究、考察河洛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403
加强研究力量的整合,推动河洛文化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406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407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07
对“徽文化”考察的几点感受408
对于“徽文化”研究、保护的几点意见411
合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灵魂416
闽南文化研究的历史现实意义417
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做好港澳台侨工作418
整合力量,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闽南文化建设420
弘扬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421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422
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增强文化创新的实践动力424
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扩大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425
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促进两岸合作交流426
深刻认识培育政府文化的重要意义428
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府文化429
荆楚文化的优秀传统431
研究荆楚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33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弘扬荆楚文化优秀传统43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的完全统一438
积极开展国学研究,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39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为湖北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440
挖掘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和谐社会筑牢文化根基442
发挥传统文化纽带作用,进一步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443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和发展445
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48
对《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448
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积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49
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450
以“五个统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45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453
五个统筹是新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观455
以五个统筹奠定全面小康建设的坚实基础457
积极推动中国的MPA教育事业和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458
发挥致公党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460
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463
进一步更新观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64
构建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465
正确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意义466
正确认识和把握扶贫开发和自力更生的关系468
培育公民道德 构建和谐社会468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继承传统美德,又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469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470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重视宣传教育工作47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又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472
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又要重视成人教育472
关于完善公共治理的建议473
关于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473
关于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议474
把提高劳动报酬作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474
把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475
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476
对中共十七大报告稿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修改意见477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应有之义478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479
以开放促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481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81
切实关注民生,搞好社会服务,为促进社会建设多做贡献482
和谐社会的基本范畴483
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490
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四大补偿制度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