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0706422.jpg)
- 韩红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4096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77页
- 主题词:文学史-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1
一、西方列强的炮声与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1
1.鸦片战争前与鸦片战争后的经济变化1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3
3.工人农民的经济现实4
二、天朝帝国的覆灭与社会政治的剧烈变革6
1.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没落及社会政治的衰败6
2.天朝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侵略11
3.社会权威体系的解体12
4.社会政治思潮与社会政治改革15
三、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与孔家圣殿的倒塌19
1.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心理20
2.传统教育的两大特性26
3.孔家圣殿的坍塌34
第二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39
一、教育的历史使命:复原、创新、整合39
1.文化和教育的关系40
2.教育的历史使命40
二、一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43
1.鸦片战争前教育的腐败及文化科学的缓慢发展44
2.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48
3.列强的文化侵略53
4.太平天国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58
三、近代文化教育思想转型的条件62
1.近代学制的改革62
2.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69
3.“西学”的广泛传播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危机74
4.社会下层知识分子与民众观念的变化81
第三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历史性超越87
一、一批代表民意的教育家的一次次超越87
二、超越的序曲——“托古”派:经世致用的“中学”传统本质89
三、第一次超越——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93
四、第二次超越——维新派:政治教育层面的改良98
五、第三次超越——革命派:先革命,后教育108
六、第四次超越——“五四”派:民主和科学旗帜下的教育改革114
七、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历史性超越116
第四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基本内涵126
一、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的概念126
1.毛泽东的人民观128
2.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概念138
二、毛泽东的教育情结142
1.传统教育弊端滋生出的反叛意识144
2.“新教育”熏陶下的一代新人144
3.师范教育训练养成的思维模式145
4.教育生涯与革命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反馈148
三、毛泽东的人民情感: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实践基础151
1.农民的儿子:人民情感的真实体验152
2.早年阅历: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154
3.博学、善思:人民情感的理性升华157
4.学习马列:人民情感向阶级立场的转变160
第五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基本结构163
一、表层结构163
1.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思想基础164
2.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文化底蕴177
3.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社会实践基础199
二、中层结构205
1.人杰地灵的三湘形胜205
2.源远流长的湘学遗风208
3.湘学士风的自然传承209
三、深层结构228
1.民族心理与思维定势228
2.儒释道文化的深厚积淀228
第六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生成机制231
一、平民教育运动是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重要契机231
1.平民教育运动及毛泽东受平民教育运动影响的前提条件231
2.陈独秀与毛泽东的相互影响232
3.胡适与毛泽东的相互影响237
4.杜威对毛泽东的影响242
5.毛泽东对时人思想的批判与吸收245
二、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毛泽东人民教育观形成的现实土壤247
1.近现代中国社会平民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247
2.中国近现代平民在文化教育上的地位249
3.中国近现代政府对平民教育的倡导及对平民教育团体的支持250
4.苏区、边区和解放区平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现状25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发展的深层机制255
1.大本大源: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哲学基础256
2.民本思想: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政治基础257
3.平均观念: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阶级基础260
4.“普救众生”: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产生的信仰基础262
四、毛泽东典型的人格特征是其人民教育观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265
1.毛泽东人格与人民教育理论的特征265
2.毛泽东人格与人民教育理论的关系268
3.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文化人格探源270
第七章 毛泽东早期的人民教育观275
一、传统教育的反叛——“学生本位”教育观的萌发275
1.早年“学习实践”的感悟:“学生本位”教育观的萌发276
2.科学的个性教育观:“学生本位”教育观的体现279
3.提倡实行“自教育”,“学生本位”教育观的升华285
4.主张“三育并重”:“学生本位”教育观的发展287
二、救国救民——“人民本位”教育观的探索289
1.“开启民智”:以教育促进社会的改进290
2.“教育救国”:以储才蓄能达到救民的目的292
3.“疏通隔阂”:以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293
三、“革命救国”——“人民本位”教育观的确立293
1.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294
2.从人民教育的实践总结到人民教育的理论探索295
四、毛泽东早期人民教育观的理想原则299
1.求真原则299
2.求实原则300
3.能动原则301
4.全面发展原则302
5.一体化原则302
五、毛泽东早期人民教育观形成的理性基础304
1.实践理性是理性批判和理性反思的前提304
2.“为学之道”是理性升华的重要途径307
3.毛泽东早期人民教育观的哲学基础310
第八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理性延伸314
一、全体人民人格的彻底解放: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核心314
二、知识精英与平民大众: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时代难题319
三、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真诚实践322
1.对象的确立:工农兵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兵化322
2.宗旨的确立:为人民而进行教育328
3.方式的确立:用人民的方式进行教育332
四、教育改革观是毛泽东人民教育实践的有力保证336
五、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成熟:通向毛泽东明天人民教育理想的桥梁339
第九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扩展及其理想原则——“人人皆可成尧舜”351
一、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教育理想351
1.毛泽东人民教育观对教育的独特领悟351
2.教育公平——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理论基石354
3.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教育理想358
二、毛泽东人民教育观教育理想的实践363
1.在人民教育问题上,进行阶级倾斜364
2.对“正规化”教育模式的彻底否定366
三、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理想原则370
1.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是大教育观372
2.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是全民教育观375
3.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是终身教育观376
4.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是21世纪的教育的必然选择379
第十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内在逻辑382
一、“大跃进”:“新村计划”的逻辑连接382
二、“五七指示”:“大跃进”蓝图的重现387
三、“开门办学”:“五七指示”的实践延伸392
四、“人民教育的神话”:“五七指示”的制度化395
五、知识分子的“再教育”:“人民教育神话”的逻辑回归400
第十一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操作模式410
一、人民导师超常的操作思维410
二、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运作方式的理论基础413
三、经验模式417
四、制度模式421
五、榜样模式426
六、惯性模式428
七、超前模式431
八、群能模式436
九、运动模式439
十、舆论模式442
第十二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典型特征448
一、思想导向上的革命性448
二、思想内容上的伦理性455
三、思想功能上的实践性460
1.实践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石461
2.实践性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的本质特征465
3.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470
四、思想主体的群众性472
1.群众性是毛泽东时代的特写472
2.群众性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的另一个本质特征474
3.群众性的标志476
五、理论形式上的民族性488
1.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488
2.民族性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491
3.文艺的民族性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形式494
六、理论语言上的通俗性496
1.通俗性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的语言风格497
2.言简意丰,脍炙人口,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的生命力498
3.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是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具有极强的感召力500
第十三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与其它教育家相关教育思想之比较505
一、历史地位的确立505
二、毛泽东的人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510
1.社会变革的产儿510
2.共同的理想追求511
3.文明史上的承前启后者512
4.思想渊源上的连接513
5.人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的本质不同517
三、毛泽东的人民教育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519
1.实践效果方面的差异520
2.政治经济方面的差异522
3.平教运动的历史地位524
四、毛泽东的人民教育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526
1.乡村教育推进文化改造社会526
2.改良主义的必然归途530
3.一个充满矛盾的思想体系532
4.中国的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533
五、毛泽东的人民教育与杜威的“民主教育”535
1.不同国度的两个重量级人物535
2.道德教育的两个形象比喻536
3.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537
4.内涵、功能等方面的本质不同539
5.方法方面的异同及利弊540
第十四章 毛泽东人民教育观的意义及评价544
一、意义544
1.几组数字的写实——最具说服力的东西545
2.几种关系的理解——最具价值性的理论549
3.另类文献的印证——最具影响力的说明558
4.国外研究的结果——最具广泛性的应用564
二、评价579
1.重要得失:理想与现实的反差579
2.平均主义:公平与平等的绝对582
3.延安模式:对成功经验的崇拜585
4.继承发展:思想发展的永恒主题590
第十五章 余论:二十余年的心路595
一、情感的执著与理性思维的萌动595
二、教育史层面基本方法论的思考598
三、理论范例:教育家的人格及其教育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603
1.教育家的人格构建与教育观形成存在着内在的相关604
2.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形成于其文化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606
3.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文化人格的立体交叉关系610
四、中外大师的点化与理性思维的升华613
主要参考参阅文献617
1.书目617
2.论文623
后记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