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苏区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苏区史 下
  • 余伯流,何友良主编(江西省社科院当代所)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004906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619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9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苏区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苏区万里行”学术考察的新获与思考1

第一章 苏区革命前的社会状况1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经济状况1

一、城市资本工商状况1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状况4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8

第二节 从社会改良到五四运动12

一、民国初年民主力量与专制统治的斗争12

二、尊孔思潮15

三、社会主义思潮与无政府主义16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9

第三节 中共成立后对中国革命的构想与探索22

一、“一大”制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的党纲22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与北伐前的国共合作25

三、北伐战争期间中共对“中国革命”的构想与对策34

四、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的提出42

第四节 粤湘鄂赣四省工农运动的勃兴48

一、粤湘鄂赣四省的工人运动48

二、粤湘鄂赣四省的农民运动52

第五节 国民革命的进军与转向58

一、北伐战争的狂飙58

二、国民革命的转向67

第六节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72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72

二、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74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混乱政局77

第二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81

第一节 国民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81

一、“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右倾错误的继续81

二、全国革命形势的逆转93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略的重定97

一、“五人政治局”的暴动计划97

二、南昌起义的爆发104

三、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与革命新阶段的开始110

第三节 中国“移植”苏维埃的轨迹123

一、中共早期对“苏维埃运动”的探索123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内部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争论125

三、“七一五”政变后联共(布)中央提出“着手建立苏维埃”的主张131

四、毛泽东率先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136

五、斯大林提出“把苏维埃移植到中国”139

第四节 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142

一、湘赣边秋收起义、湘南暴动、万安暴动、平江起义142

二、海陆丰起义、广州起义、清涧起义、弋横起义149

三、黄麻起义、确山起义、桑植起义、渭华起义154

四、各省其他武装起义157

第五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61

一、“引兵井冈”的决策162

二、红色政权的诞生及其各项建设167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影响174

第六节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81

一、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181

二、“此是东井冈”185

三、“李文林式”根据地的特色190

第七节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5

一、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195

二、反“围剿”斗争后革命转入低潮200

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204

第八节 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209

一、中共对土地问题的认识与决策209

二、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216

三、中共乡村革命动员的根本举措220

第三章 全国各苏区的建立224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建立224

一、朱毛红军下井冈224

二、红四军进军闽西228

三、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的召开234

四、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239

五、红四军回师赣西南242

六、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246

七、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249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253

一、鄂豫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初步形成253

二、商南起义与豫东南苏区的建立257

三、六霍起义与皖西苏区的建立260

四、鄂豫边苏区的形成264

五、鄂豫皖苏区的发展壮大266

六、鄂豫皖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269

七、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274

第三节 湘鄂西苏区的建立281

一、湘鄂边苏区的开辟281

二、洪湖苏区的建立285

三、红二军团的组建和湘鄂西苏区形成291

四、湘鄂西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争293

五、湘鄂西苏区的土地革命300

第四节 赣东北苏区的建立304

一、方胜峰会议与信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304

二、上梅暴动与闽北苏区的开创308

三、赣北、浙西、浙南、皖南地区的革命斗争310

四、赣东北苏区的“大胜利之年”313

五、未被粉碎的第三次“围剿”318

六、赣东北苏区的土地革命320

第五节 湘鄂赣苏区的建立324

一、红五军武装割据的开展324

二、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与湘鄂赣苏区的初步形成330

三、红三军团攻打长沙332

四、在反“围剿”斗争中发展和巩固336

五、土地革命的开展339

第六节 湘赣苏区的建立341

一、湘赣边界反“会剿”的失败与割据区域的恢复341

二、以永新为中心的边界武装斗争的持续344

三、九打吉安与赣西南苏区的发展347

四、湘赣苏区的形成351

五、湘赣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争356

六、湘赣苏区的土地革命359

第七节 左右江苏区的建立361

一、共产党人的活动与广西政局的变化361

二、百色起义365

三、龙州起义367

四、苏区政权建立后的保卫战369

五、土地革命的开展372

六、红七军主力转战江西375

第八节 琼崖苏区的建立377

一、琼崖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与反“围剿”失利377

二、内洞山会议的召开与转折379

三、琼崖新特委的建立与琼崖苏区的初步形成381

四、琼崖苏区的土地革命383

第九节 东江、闽东、通海如泰等苏区的建立386

一、东江苏区的建立386

二、闽东苏区的建立393

三、通海如泰苏区的建立395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创建397

第一节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397

一、诱敌深入,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397

二、巧钻“牛角”,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405

三、游弋穿插,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408

第二节 中共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决策与准备412

一、全国“苏代会”的召开412

二、“苏准会”的成立与运作418

三、客观情势的变化与共产国际的敦促424

第三节 全苏一大的召开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诞生429

一、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的客观必然性430

二、红色首都的确定432

三、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成员名单的酝酿436

四、一苏大会代表的产生438

五、苏区“开国大典”的举行442

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446

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449

第四节 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形态与运行机制453

一、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政体453

二、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设计与组织系统456

三、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461

四、党与苏维埃国家政权关系存在的弊端与改进477

第五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大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481

一、中央苏区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贡献481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489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局限性496

第五章 全国各苏区的发展500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巩固与发展500

一、发展方向的争论与红军的外线作战500

二、苏区建设的大发展506

三、宁都会议的召开520

四、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526

五、中央苏区的进一步扩大533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发展与坚持537

一、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与外线作战的胜利537

二、鄂豫皖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与鼎盛局面的出现544

三、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及其失败547

四、鄂豫皖苏区的坚持与丧失555

第三节 湘鄂西苏区的发展563

一、发展问题的激烈争论与红军出击襄北563

二、湘鄂西省苏政府的成立与苏区的扩大568

三、湘鄂西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与苏区的丧失573

四、红三军回师湘鄂边与开辟黔东苏区575

第四节 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发展580

一、赣东北省成立后的形势与斗争580

二、赣东北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585

三、苏区的扩大、改称与第二次省苏大会的召开592

四、苏区“模范省”597

第五节 湘鄂赣苏区的发展602

一、湘鄂赣发展方向的改变与省党政机关的改组602

二、湘鄂赣苏区的曲折发展608

三、湘鄂赣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613

四、发展中的挫折与省委的再次改组616

第六节 湘赣苏区的发展620

一、敌军首次进攻的应对与发展目标的确定620

二、湘赣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与省党政二代会的召开624

三、配合中区第四次反“围剿”与湘赣的对敌作战629

四、湘赣省委的改组与苏区的曲折发展634

第七节 川陕苏区的开辟与建设641

一、川陕苏区的创建641

二、反围攻作战的胜利与苏区的扩展644

三、苏区建设的全面展开649

四、形势的变化与苏区的放弃654

第八节 湘鄂川黔苏区的开辟与放弃658

一、木黄会师与二、六军团行动方针的确定658

二、湘西攻势与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661

三、苏区的反“围剿”作战665

四、红军主动撤离与苏区的丧失668

第九节 西北苏区的创建与发展671

一、陕甘苏区的创建671

二、陕北苏区的创建679

三、西北工委的成立与苏区的扩展684

四、鄂豫陕苏区的创建与红二十五军的北上688

五、西北苏区的壮大与发展中的曲折694

六、西北苏区新局面的出现697

第十节 全国苏区发展的基本格局701

一、全国苏区发展的总体态势701

二、全国各苏区的地域与人口构成704

第十一节 国统区中共组织对苏区发展的指导与援助708

一、直接的组织领导与指导708

二、派遣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到苏区712

三、建立秘密交通线,输送人员与物资717

四、国统区斗争对苏区的多方配合720

第六章 苏区的各项建设725

第一节 苏区党的建设725

一、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725

二、党的组织和队伍建设730

三、党的作风建设745

四、党的领导关系751

五、苏区党建的经验教训758

第二节 苏区政权建设759

一、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与施政纲领759

二、苏维埃的政权机构761

三、苏区政权的运作768

四、民主选举运动782

五、苏区政权建设的可贵探索790

第三节 苏区军事建设795

一、军事领导机构795

二、中国工农红军798

三、苏区的地方武装811

四、苏区的军事保障813

五、武装割据的战略和策略820

六、苏区军事建设的经验教训827

第四节 苏区群团建设830

一、苏区的群团组织830

二、赤色工会833

三、贫农团838

四、妇女组织841

五、青少年组织844

六、反帝拥苏同盟和革命互济会850

七、苏区群团建设的作用与弊端853

第五节 苏区经济建设855

一、经济建设思想、经济政策和管理机构855

二、经济建设的开展和成就864

三、经济建设的特征和问题883

四、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作用与经验教训888

第六节 苏区文化建设890

一、苏区的“新文化”890

二、苏区教育的全面开展901

三、苏区各类文化艺术908

四、苏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921

第七节 苏区法制建设924

一、苏区法律体系的建构924

二、苏区的宪法925

三、苏区其他法律和地方法规930

四、苏区的司法和执法934

五、苏区的反贪倡廉938

六、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950

第八节 苏区社会建设955

一、工农翻身解放,当家做主955

二、苏区民众生活的改善959

三、妇女的解放972

四、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978

五、民众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982

六、苏区社会建设的启示988

第七章 苏区时期的“左”倾错误及初步纠正991

第一节 瞿秋白、李立三“左”倾错误对苏区的影响与危害991

一、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991

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995

第二节 中央苏区前期的错误肃反1000

一、赣西南整肃AB团1000

二、黄陂肃反1002

三、富田事变1004

四、闽西苏区整肃“社会民主党”1008

五、周恩来、毛泽东纠正乱肃AB团的错误1010

第三节 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1013

一、反“罗明路线”斗争的开展1013

二、反“江西罗明路线”的错误斗争1015

三、查田运动的开展1018

四、苏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左”的错误1022

五、1933年后肃反错误的发展1026

第四节 王明“左”倾错误在鄂豫皖、湘鄂西等苏区的推行与危害1028

一、王明“左”倾错误在鄂豫皖苏区的推行1028

二、王明“左”倾错误在湘鄂西苏区的推行1036

三、王明“左”倾错误在闽浙赣苏区的推行1041

四、王明“左”倾错误在湘赣苏区的推行1046

五、王明“左”倾错误在湘鄂赣、琼崖、东江苏区的推行1053

六、王明“左”倾错误在西北苏区的推行1057

第五节 苏区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内在原因1064

一、政治根源1064

二、社会根源1066

三、体制原因1069

四、客观原因1071

第八章 南方苏区的丧失与红军长征的胜利1073

第一节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与全苏二大的召开1073

一、中共中央进入中央苏区1073

二、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1076

三、全苏二大的胜利召开1088

第二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南方苏区的丧失1099

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099

二、南方其他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115

三、中央苏区和南方其他苏区的丧失1121

第三节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1127

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1127

二、中央红军出发长征与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1143

第四节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1149

一、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探析1149

二、“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建及其卓越领导1156

第九章 从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到苏维埃政权的体制转换1166

第一节 瓦窑堡会议的决策与党的策略方针的调整1166

一、中共中央落脚陕北1166

二、瓦窑堡会议的重大决策1169

三、党的策略路线与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1171

第二节 西北新局面的开创1173

一、红一方面军东征与西征1173

二、西北“三位一体”新局面的形成1176

第三节 红军主力会师与西路军的失败1179

一、各路红军大会师1179

二、西路军的悲壮历程1195

第四节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1119

一、国民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1119

二、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221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国共谈判1223

第五节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体制转换1232

一、“苏维埃共和国”向“人民共和国”的体制转换1232

二、苏区改制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240

三、苏维埃运动的结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253

第十章 南方八省的三年游击战争1257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部署和中央分局战略方针的转变1257

一、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部署1257

二、留守红军配合野战军战略转移及其后的形势1269

三、十二月会议与游击战争战略思想的初步转变1274

四、中共中央急电的贯彻与中央分局的战略转变1278

第二节 南方十四个地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286

一、南方八省进入游击战争阶段1286

二、赣粤边游击区1287

三、闽西游击区1295

四、鄂豫皖边游击区1299

五、湘鄂赣边、湘赣边与皖浙赣边游击区1303

六、闽北、闽东与闽中游击区1310

七、湘南、闽赣等其他游击区1315

八、红旗不倒的琼崖游击区1321

第三节 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战略转变期间的曲折斗争1328

一、中共中央关于改编红军游击队的方针政策1328

二、中央分局及各游击区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斗争1331

三、战略转变期间的几起事件1346

第四节 新四军的组建1352

一、各游击队下山改编与军队教育工作的开展1352

二、新四军的正式组建1357

三、新四军开赴敌后战场1365

第五节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与意义1369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1369

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树立了一个“全党的模范”1374

第十一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1376

第一节 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解读1376

一、大革命失败后全党对“武装割据”问题的探索1376

二、从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1383

三、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解构1387

第二节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卓越贡献1400

一、毛泽东的卓越贡献1400

二、朱德的卓越贡献1409

三、周恩来的卓越贡献1419

第三节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功绩与失误1427

一、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指导、帮助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功绩1428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在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439

第四节 中外著名人士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关注与支持1449

一、国际著名人士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449

二、国内著名进步人士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464

第五节 中国苏维埃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475

一、毛泽东称赞“苏维埃已深入人心”1475

二、共产国际的认同:“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147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1479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1489

一、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概况1489

二、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基本经验1499

三、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作用与影响1505

第七节 传承和弘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苏区精神1508

一、苏区精神的定位1508

二、苏区精神的内涵1511

三、苏区精神的价值取向1515

结语:十年苏维埃运动的基本总结1518

中国苏区历史大事记1536

主要参考文献1609

后记16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