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 第2版
  • 车自成,罗金海,刘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3158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基本概念1

0.2发展简史1

0.3中国近现代大地构造学2

0.4当前的主要任务4

0.5研究内容和途径5

第一篇 总论9

第1章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9

1.1地壳的形成9

1.2太古宙地壳的性质与演化11

1.2.1岩石组合及其形成环境11

1.2.2早期地壳的生长15

1.2.3地壳的克拉通化17

1.2.4陆壳的生长方式18

1.3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19

1.3.1古陆核的形成19

1.3.2古陆核生长与克拉通化22

1.3.3克拉通的后期演化25

1.4古裂陷与克拉通化29

1.5西域古陆的形成与演化32

1.5.1概述32

1.5.2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34

1.5.3晚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41

1.6威尔逊旋回与联合古陆43

第2章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47

2.1岩石圈速度与磁电结构47

2.1.1地震波47

2.1.2壳幔速度分层48

2.1.3中国壳幔结构50

2.1.4壳幔磁电结构53

2.1.5古地磁与大陆漂移56

2.2岩石圈温压结构58

2.2.1壳幔热结构与热异常58

2.2.2岩石圈力学结构60

2.3化学地球动力学66

2.3.1壳-幔的岩石、矿物与化学成分66

2.3.2壳-幔成分研究68

2.3.3壳-幔物质交换(玄武岩、花岗岩、蛇绿岩与深俯冲研究)71

2.4岩石圈动力学75

2.4.1地球动力学概述75

2.4.2重力异常与壳幔均衡作用76

2.4.3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79

2.4.4对板块构造的质疑85

第3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88

3.1基本概念88

3.1.1造山作用概念的提出和演变88

3.1.2全球造山带的分布90

3.2造山带的基本结构94

3.2.1弧前体系95

3.2.2弧后体系95

3.2.3被动陆缘体系97

3.2.4地体增生带99

3.2.5造山带的主要类型100

3.3陆缘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101

3.3.1 日本岛弧型102

3.3.2新西兰北岛型102

3.3.3科迪勒拉型104

3.3.4安第斯型106

3.3.5莫克兰型107

3.4陆间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109

3.4.1概述109

3.4.2特提斯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型)111

3.4.3秦-祁型116

3.4.4天山型118

3.4.5阿尔泰型(突厥型)119

3.5克拉通内造山作用121

3.5.1概述121

3.5.2华北板内造山作用122

3.6晚和后造山作用129

3.6.1变形机制129

3.6.2前缘逆冲推覆129

3.6.3伸展变形与根带深变质杂岩的土隆131

第4章 沉积盆地132

4.1概述132

4.2伸展型盆地133

4.2.1变形方式与基本特征133

4.2.2裂谷盆地136

4.2.3被动陆缘盆地(陆缘伸展盆地)137

4.2.4陆内伸展型盆地141

4.2.5克拉通盆地142

4.3挠曲型盆地146

4.3.1前陆盆地146

4.3.2西南天山前缘早、中二叠世前陆盆地152

4.3.3山前拗陷盆地153

4.4走滑型盆地155

4.4.1走滑拉分盆地155

4.4.2滑脱型盆地158

4.5盆地基本构造样式159

4.5.1张性构造样式159

4.5.2挤压构造样式160

4.5.3反转构造样式163

4.5.4扭动构造样式164

4.6全球海平面升降幕的同步性167

第5章 中国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区划170

5.1板块类型170

5.2板块边界类型171

5.2.1板块边界的不同划分方案171

5.2.2板块边界类型的划分172

5.3板块构造单元区划172

5.3.1西伯利亚板块172

5.3.2巴尔喀什-准噶尔-南蒙古-松辽-佳木斯联合板块173

5.3.3-卡拉库姆-塔里木-中朝板块174

5.3.4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秦岭-大别造山带(秦祁阿昆或中轴造山带)175

5.3.5大扬子板块176

5.3.6伊朗-藏滇-印支联合板块177

5.3.7东亚岛弧-边缘海178

第二篇 各论181

第6章 亚洲北部(北亚)地区181

6.1概述181

6.1.1古亚洲洋181

6.1.2北亚板块构造划分182

6.2西伯利亚板块及其西缘(乌拉尔)和东缘(维尔霍扬斯克)造山带182

6.2.1西伯利亚板块183

6.2.2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地区184

6.2.3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地区185

6.3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蒙古)地区187

6.3.1区域构造特征187

6.3.2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构造演化192

6.4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193

6.4.1斋桑泊-额尔齐斯-图尔根断裂带193

6.4.2巴尔喀什微板块195

6.4.3西准噶尔弧盆体系195

6.4.4东准弧盆体系196

6.4.5准噶尔台块与准噶尔盆地197

6.4.6吐哈台块与吐哈盆地203

6.5天山造山带206

6.5.1概述206

6.5.2北天山207

6.5.3中天山东段(中国境内)210

6.5.4中天山西段(中亚境内)214

6.5.5中天山北缘板块缝合带217

6.5.6中天山南缘板块缝合带218

6.5.7南天山220

6.5.8西南天山南缘早-中二叠世板内俯冲带221

6.6中国东北及其邻区224

6.6.1概述224

6.6.2大兴安岭带与东蒙古地区226

6.6.3布列亚-佳木斯微板块228

6.6.4锡霍特-阿林(Sikhote Alin)造山带231

6.6.5结亚-松辽地体与盆地233

第7章 卡拉库姆-塔里木-中朝板块238

7.1中朝板块238

7.1.1概述238

7.1.2构造演化239

7.1.3区域构造概述245

7.1.4北华北台块与渤海湾盆地248

7.1.5南华北盆地251

7.1.6鄂尔多斯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253

7.1.7郯庐裂谷和环鄂尔多斯中-新生代地堑系257

7.2吉冀蒙板块缝合带与北山构造楔261

7.2.1吉冀蒙板块缝合带261

7.2.2北山构造楔266

7.3塔里木板块与塔里木盆地267

7.3.1概述267

7.3.2基底构造269

7.3.3构造-沉积特征272

7.4卡拉库姆板块与盆地278

7.4.1概述278

7.4.2构造-沉积演化280

7.4.3区域构造特征281

第8章 秦岭(秦)-祁连(祁)-阿尔金(阿)-昆仑(昆)造山带284

8.1概述284

8.2东秦岭地区285

8.2.1构造轮廓285

8.2.2洛栾被动陆缘287

8.2.3北秦岭复式碰撞造山带288

8.2.4中南秦岭被动陆缘造山带292

8.2.5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293

8.2.6武当隆起295

8.2.7南襄盆地296

8.3大别-苏鲁-韩国构造带297

8.3.1桐柏-大别段297

8.3.2苏-鲁段299

8.3.3朝鲜半岛南段300

8.4西秦岭地区304

8.4.1板块边界304

8.4.2西秦岭地体306

8.5祁连-阿尔金-东昆仑地区310

8.5.1概述310

8.5.2走廊被动陆缘拗陷带312

8.5.3北祁连板块缝合带312

8.5.4中-南祁连地体313

8.5.5敦煌地块与阿尔金-柴北缘地区317

8.5.6柴达木地块与柴达木盆地322

8.5.7东昆仑324

8.6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328

8.6.1岩相古地理329

8.6.2区域构造特征331

8.6.3构造演化333

第9章 大扬子板块与华南造山带337

9.1概述337

9.1.1基本特征337

9.1.2壳幔结构338

9.2中上扬子台块与四川、江汉盆地338

9.2.1上扬子台块338

9.2.2四川盆地344

9.2.3中扬子台块与江汉盆地347

9.3下扬子台块与苏北盆地349

9.3.1基底构造349

9.3.2区域构造与演化351

9.4江南隆起353

9.4.1构造属性353

9.4.2变形特征354

9.4.3构造与沉积演化356

9.5松潘-甘孜被动陆缘造山带358

9.5.1构造属性358

9.5.2三叠纪盆地360

9.5.3构造-沉积演化363

9.6右江-南盘江被动陆缘造山带364

9.6.1海西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364

9.6.2印支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366

9.7华南被动陆缘造山带与华夏古陆367

9.7.1概述367

9.7.2华夏古陆368

9.7.3华南加里东造山带371

9.7.4构造单元划分375

第10章 伊朗-藏滇-印支地区381

10.1特提斯构造域381

10.2新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382

10.2.1洋盆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基本特征382

10.2.2高加索洋盆的形成与演化383

10.2.3科佩特洋盆的形成与演化384

10.2.4伊朗-阿富汗地体群386

10.2.5帕米尔-北巴基斯坦387

10.3滇-藏地区389

10.3.1基本构造特征389

10.3.2岩相古地理392

10.3.3羌塘地体与羌塘盆地394

10.3.4班公湖-怒江板内俯冲带398

10.3.5冈底斯-拉萨-保山岛弧地体400

10.3.6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401

10.3.7喜马拉雅推覆构造带403

10.4三江地区405

10.4.1西金乌兰-金沙江板块缝合带406

10.4.2澜沧江板内俯冲带410

10.4.3昌都-兰坪-思茅地体411

10.5印支地区414

10.5.1概述414

10.5.2印支地体(Indochina或Annamia)416

10.5.3掸泰地体(Shan Thai或Sibumasu)420

10.5.4主要蛇绿岩带421

10.5.5西缅甸岛弧地体424

第11章 东亚岛弧-边缘海425

11.1概述425

11.1.1构造轮廓425

11.1.2古太平洋与东亚岛弧-边缘海425

11.1.3特提斯洋的东延与东亚岛弧-边缘海427

11.1.4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430

11.2堪察加-日本岛弧430

11.2.1堪察加岛弧430

11.2.2日本岛弧431

11.3日本海435

11.4台湾岛弧437

11.4.1概述437

11.4.2区域构造437

11.4.3构造演化439

11.5黄海-东海盆地439

11.5.1概述439

11.5.2东海盆地441

11.5.3北黄海盆地443

11.5.4南黄海盆地444

11.6马里亚纳-菲律宾岛弧444

11.6.1马里亚纳沟弧系445

11.6.2西菲律宾海盆地446

11.6.3吕宋岛弧447

11.7南中国海盆地450

11.7.1概述450

11.7.2基底构造450

11.7.3构造演化454

11.7.4沉积盆地456

主要参考文献4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