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酵工程原理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酵工程原理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0723495.jpg)
- 葛绍荣,乔代蓉,胡承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82809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发酵工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酵工程原理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产菌种的选育、保藏及发酵准备(上游工程)4
第1章 概论3
1.1发展史3
1.1.1纯培养技术(初期发酵技术)4
1.1.2深层发酵(近代发酵技术)4
1.1.3发酵工程(第三代发酵技术)5
1.2发酵工程理论5
1.2.1发酵工程定义5
1.2.2发酵工艺、发酵工程和发酵原理5
1.2.3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5
1.2.4发酵工程的进展5
1.2.5人在发酵工程领域的主观能动作用6
1.3发酵工程的实践与应用6
1.3.1在工业方面的应用6
1.3.2在农业方面的应用8
1.3.3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9
1.3.4在冶金中的应用9
1.3.5在高技术研究中的应用9
思考题10
第2章 野生型菌种的分离筛选11
2.1我国微生物发酵现状11
2.1.1抗生素的生产11
2.1.2氨基酸发酵11
2.1.3维生素与甾体激素11
2.1.4微生物多糖12
2.1.5单蛋白12
2.1.6生物能源12
2.1.7化工原料12
2.2野生型生产菌株的筛选12
2.2.1微生物是丰富的生命物质资源12
2.2.2生产菌种的选育12
2.2.3菌种标本的采集13
2.2.4标本的预处理方法13
2.3菌种分离13
2.3.1选择培养分离法13
2.3.2随机分离法14
思考题15
第3章 优良菌株的选育16
3.1自然选育16
3.2诱变育种17
3.2.1诱变处理方法17
3.2.2变异株的分离和筛选18
3.2.3突变类型18
3.3杂交育种19
3.3.1准性生殖19
3.3.2营养缺陷型19
3.3.3原生质体融合19
3.3.4原生质体融合操作步骤22
3.4基因工程技术23
3.4.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4
3.4.2生产基因工程菌的主要程序24
3.4.3原核表达系统24
3.4.4真核表达系统24
3.4.5表达载体25
3.4.6重组DNA的操作步骤25
思考题26
第4章 菌种退化的复壮和保藏27
4.1菌种的退化27
4.1.1退化现象27
4.1.2退化的原因27
4.1.3防止退化的措施27
4.2退化菌种的复壮28
4.3菌种的保藏28
4.3.1冷冻保藏28
4.3.2其他保藏方法31
4.3.3基因工程菌的保藏32
4.3.4微生物活力和稳定性测定32
4.4菌种的合理使用32
4.5菌种保藏机构33
4.5.1国外菌种保藏机构33
4.5.2国内菌种保藏机构33
思考题34
第5章 微生物代谢及其调节控制35
5.1微生物的酶及功能35
5.1.1酶的组成与特性35
5.1.2酶的类群36
5.1.3酶的特性37
5.1.4酶的活力单位37
5.1.5影响酶活力的因素37
5.2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与产能代谢38
5.3常见微生物的酶及应用40
5.4代谢及调控原理40
5.4.1发酵过程分类40
5.4.2发酵过程的操作41
5.4.3发酵的典型流程41
5.4.4发酵的典型机理41
5.4.5发酵过程的控制43
5.5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43
5.5.1酶活性的调节44
5.5.2酶的合成调节44
5.5.3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46
5.5.4次生代谢产物46
思考题47
第6章 微生物的营养及培养基48
6.1微生物的营养48
6.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50
6.2.1光能自养型50
6.2.2光能异养型51
6.2.3化能自养型51
6.2.4化能异养型51
6.3培养基的类型51
6.3.1根据营养物的来源分类51
6.3.2根据状态分类52
6.3.3根据用途分类52
6.4基础培养基52
6.4.1细菌培养基53
6.4.2放线菌培养基53
6.4.3真菌培养基53
6.4.4食用菌菌种培养基54
6.4.5特殊培养基54
思考题55
第7章 发酵条件的控制56
7.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56
7.1.1温度对发酵产物的影响56
7.1.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56
7.1.3发酵热的测定57
7.1.4发酵中最适温度的选择57
7.2 pH对发酵的影响及调控58
7.2.1 pH对发酵的影响58
7.2.2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原因58
7.2.3最适pH的选择与调节58
7.3氧的传递和传质方程式59
7.3.1氧对需氧发酵的意义59
7.3.2氧在传递过程中的阻力59
7.3.3氧的传质方程式60
7.4菌体对氧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61
7.4.1菌体对氧需求及利用61
7.4.2影响需氧方面的因素62
7.4.3影响供氧方面的因素62
7.4.4培养基的物理性质64
7.5氧的吸收系数的测定65
7.5.1亚硫酸盐法65
7.5.2取样测定法65
7.5.3排气测定法66
7.5.4复膜电极测试法66
思考题66
第8章 发酵原理和参数检测及自动控制67
8.1发酵工程概念67
8.1.1发酵工程的三个发展阶段67
8.1.2发酵工程进入生物工程行列67
8.1.3发酵工程的组成68
8.1.4发酵工程的基本任务68
8.1.5发酵工程的应用前景68
8.2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检测68
8.2.1物理参数检测70
8.2.2化学参数检测72
8.3发酵的自动控制73
8.3.1自动控制系统类型73
8.3.2自动控制的硬件组成75
思考题76
第9章 培养基的灭菌与灭菌设备77
9.1灭菌方法77
9.1.1化学药剂灭菌77
9.1.2加热灭菌78
9.1.3射线灭菌79
9.1.4过滤除菌79
9.2培养基的灭菌79
9.2.1热灭菌法原理79
9.2.2培养基灭菌温度的选择80
9.3批量灭菌81
9.3.1升温阶段的计算82
9.3.2冷却阶段所需时间及冷却水用量计算83
9.4连续灭菌84
9.4.1连续灭菌流程85
9.4.2加热设备85
9.4.3冷却设备86
9.5连续灭菌的计算87
9.5.1灭菌时间的计算87
9.5.2加热蒸汽用量计算88
思考题88
第二篇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其运作过程(中游工程)91
第10章 发酵设备91
10.1通用式发酵罐91
10.1.1发酵罐的基本条件91
10.1.2标准发酵罐的几何尺寸92
10.1.3发酵罐的结构92
10.2其他类型的发酵罐95
10.2.1带升环流式发酵罐95
10.2.2自吸式发酵罐96
10.2.3高位塔式发酵罐97
10.2.4文氏发酵罐98
10.2.5伍氏发酵罐99
10.3发酵原料处理设备100
10.3.1锤式粉碎机100
10.3.2辊式粉碎机101
10.3.3原料输送设备101
10.4生物反应器的发展102
10.4.1按微生物生长代谢需要分类103
10.4.2按照生物反应器特点分类103
10.4.3按容积分类103
10.4.4按微生物生长环境分类103
10.4.5按操作方式分类103
思考题104
第11章 空气除菌设备105
11.1空气除菌方法105
11.2空气除菌流程106
11.2.1压缩空气的预处理106
11.2.2压缩空气的冷却107
11.2.3压缩空气的除油除水法107
11.2.4几种典型的空气净化流程108
11.3空气除菌设备110
11.3.1粗过滤器110
11.3.2空气储罐111
11.3.3空气冷却器111
11.3.4气液分离器111
11.3.5其他空气过滤器112
思考题113
第12章 厌氧发酵及其设备114
12.1厌氧发酵工艺114
12.1.1固态发酵114
12.1.2液态发酵115
12.1.3连续发酵115
12.1.4固定化技术用于发酵117
12.2厌氧发酵设备118
12.2.1酒精发酵罐118
12.2.2啤酒发酵设备118
12.2.3固定化细胞反应器120
12.3现代啤酒发酵120
12.3.1啤酒工艺120
12.3.2啤酒种类120
12.3.3生啤酒和普通熟啤酒的区别121
12.3.4纯生与生啤的区别121
12.3.5鉴别啤酒121
12.3.6啤酒的度数121
12.3.7啤酒的饮用121
12.4生物能源121
思考题122
第13章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123
13.1培养基的营养成分123
13.2培养基的用途123
13.2.1培养基的分类123
13.2.2天然培养基124
13.2.3合成培养基124
13.2.4半合成培养基124
13.2.5发酵生产中的培养基类型124
13.2.6发酵培养基的选择125
13.2.7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注意事项125
13.2.8 pH的具体控制方法126
13.3培养基组成物质的营养与作用127
13.3.1碳素化合物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7
13.3.2氮素化合物127
13.3.3水127
13.3.4微量元素(无机盐类)128
13.3.5生长因子128
13.4培养基确定方法128
13.4.1根据菌株对营养的要求128
13.4.2根据代谢物的合成途径和化学性质128
13.4.3根据菌株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129
13.4.4根据菌株对其他成分的利用情况129
13.4.5根据补料及前体情况129
13.4.6根据生产的需要来选择129
13.4.7根据经济效益选择129
13.4.8正交试验在培养基确定中的应用129
13.5培养条件的确定130
13.6种龄与接种量131
13.6.1菌种扩大培养132
13.6.2主要培养方法及特点132
13.6.3几种深层培养法133
13.6.4载体培养134
13.6.5影响种子培养的因素134
13.6.6染菌的控制135
13.7厌氧培养135
13.7.1深层穿刺分离培养135
13.7.2深层穿刺与化学吸氧相结合136
13.7.3液体培养基法136
13.7.4厌氧罐培养法136
13.7.5厌氧箱培养法136
思考题136
第三篇 产品的分离提取及制备方法(下游工程)139
第14章 提取与精制139
14.1发酵液的预处理139
14.1.1无机盐去除139
14.1.2蛋白质去除139
14.1.3杂质去除139
14.2选择提取方法的依据139
14.2.1根据产物的物化性质139
14.2.2根据产物的稳定性质140
14.3各类提取方法140
14.3.1吸附法140
14.3.2溶剂萃取法140
14.3.3离子交换法140
14.3.4沉淀法140
14.3.5蒸馏法140
14.4各类精制方法140
14.4.1除盐141
14.4.2盐析141
14.4.3脱色和去除热原质141
14.4.4重结晶141
14.4.5抗氧化剂141
14.4.6脱水剂141
14.4.7透析和电透析141
14.4.8凝胶过滤法141
14.5薄膜浓缩141
14.5.1结晶洗涤141
14.5.2干燥142
14.6某些物料和原液的提取与精制142
14.6.1水提醇沉法142
14.6.2醇提水沉法142
14.6.3蒸馏法142
14.6.4萃取法142
14.6.5酸碱沉淀法143
14.6.6透析法143
14.6.7超滤法143
14.7发酵的香料产物提炼的步骤和方法143
14.7.1发酵液的预处理143
14.7.2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144
14.7.3发酵液预处理具体操作144
14.7.4菌体的分离144
14.7.5固体悬浮物以及蛋白质胶状物等去除144
思考题145
第15章 产品提取纯化设备146
15.1过滤设备146
15.1.1板框过滤146
15.1.2离心过滤和离心沉降分离设备147
15.1.3真空过滤机148
15.1.4加压过滤机148
15.2离子交换设备149
15.2.1离子交换树脂149
15.2.2离子交换装置150
15.3蒸发设备151
15.3.1薄膜蒸发器151
15.3.2管式薄膜蒸发器151
15.3.3刮板式薄膜蒸发器152
15.4干燥设备152
15.4.1空气干燥法152
15.4.2加热面传热干燥152
15.4.3红外干燥152
15.4.4高频干燥152
15.4.5喷雾干燥152
15.4.6冷冻干燥153
15.5蒸馏设备153
15.5.1蒸馏方法154
15.5.2单塔式酒精连续蒸馏154
15.5.3双塔式蒸馏器155
15.5.4三塔式酒精蒸馏器155
思考题156
第四篇 生产举例与科研实践(理论与实践)159
第16章 发酵工程生产举例159
16.1谷氨酸发酵159
16.2单细胞蛋白161
16.2.1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工艺流程162
16.2.2单细胞蛋白的营养162
16.2.3单细胞蛋白的优点162
16.2.4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162
16.2.5单细胞蛋白的应用162
16.2.6单细胞蛋白的安全性163
16.3生物农药苏菌制剂的生产163
16.3.1苏菌制剂的用途163
16.3.2生产工艺163
16.3.3培养基(参考)164
16.4抗生素发酵164
16.4.1抗生素发酵工艺流程(以青霉素为例)164
16.4.2工艺控制165
16.4.3工艺控制要点166
第17章 乳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168
17.1材料与方法168
17.1.1样品168
17.1.2主要培养基168
17.1.3基本发酵工艺168
17.1.4检测方法168
17.1.5分离与筛选的步骤169
17.2诱变育种步骤169
17.3结果与分析169
17.3.1 L-乳酸高产菌的分离与筛选169
17.3.2菌种遗传稳定性的研究170
17.4发酵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172
17.4.1二水平设计172
17.4.2响应面分析173
17.4.3最佳条件的验证174
17.4.4小结174
第18章 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质量的影响176
18.1材料和方法176
18.1.1实验材料176
18.1.2实验方法176
18.2结果与分析177
18.2.1电镜下观察芽孢生长177
18.2.2室内药效结果分析177
18.3讨论180
第19章 井冈霉素高产菌株的制备和发酵条件的优化181
19.1链霉素抗性筛选井冈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182
19.1.1材料与方法182
19.1.2实验方法183
19.1.3结果与分析185
19.1.4讨论189
19.2井冈霉素生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189
19.2.1材料与方法190
19.2.2实验方法191
19.2.3结果与分析192
19.2.4讨论195
19.3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概况195
19.3.1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历史地位和意义196
19.3.2自然选育196
19.3.3诱变育种196
19.3.4杂交育种200
19.3.5代谢控制育种203
19.3.6基因工程育种203
19.3.7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展望205
第20章 利用ISSR分析野生蘑菇与双孢蘑菇的亲缘关系206
20.1材料与方法206
20.1.1供试菌株206
20.1.2基因组DNA的提取207
20.1.3引物和试剂207
20.1.4 ISSR-PCR扩增208
20.1.5相似分析208
20.2结果与分析208
20.2.1蘑菇ISSR标记电泳结果208
20.2.2菌株亲缘关系分析210
20.2.3 ISSR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210
发酵工程思考题100212
参考文献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