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庾信诗赋接受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庾信诗赋接受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75969.jpg)
- 何世剑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615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庾信(513~581)-古典诗歌-诗歌研究;庾信(513~581)-赋-诗歌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庾信诗赋接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和价值1
0.1.1 研究现状述评1
0.1.2 研究对象界定及研究方法简述5
0.1.3 选题意义和价值8
0.2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10
0.2.1 主要内容10
0.2.2 主要观点11
第1章 隋前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6
1.1 庾信与“诗文新变”16
1.1.1 作为“读者”的庾信17
1.1.2 作为创作“主体”的庾信25
1.1.3 读者与庾信诗赋接受34
1.2 作为“文化使者”的庾信38
1.2.1 “外交使者”庾信与南北文化传播39
1.2.2 庾信与北周文化建设46
1.2.3 “南风北渐”与庾信诗赋接受50
第2章 唐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65
2.1 初唐史家和“四杰”对庾信诗赋的接受65
2.1.1 初唐史家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批评65
2.1.2 批评与创作分离:“初唐四杰”对庾信诗赋的接受69
2.2 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78
2.2.1 李白接受庾信诗赋的文化语境79
2.2.2 李白对庾信诗艺的承传接受85
2.2.3 斟酌《雅》《颂》——“诗言志”视界中李白与庾信的重合与变异91
2.2.4 诗宗《风》《骚》——“诗缘情”视界中李白与庾信的重合与变异95
2.2.5 从“清新”到“清真”——李白对庾信诗歌美学的继承与超越98
2.3 杜甫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05
2.3.1 “哀伤同庾信”——“生命体验”视阈下杜甫与庾信的契合105
2.3.2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对庾信诗风的阐释与推重113
2.3.3 杜甫对庾信诗法的发掘、运用与化成119
2.4 李商隐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32
2.4.1 李商隐“感伤化”写作对庾信“悲美”精神的接受133
2.4.2 李商隐对庾信诗赋写作技艺的接受144
第3章 宋金元时期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56
3.1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庾信诗赋接受156
3.1.1 “西昆”诗家对庾信艺术技巧的承传与“复古派”对“徐庾体”的贬抑157
3.1.2 “西昆后学”对庾信哀愁精神的发现与“诗文革新”者对庾信的再认识161
3.1.3 王安石、苏轼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68
3.2 黄庭坚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74
3.2.1 黄庭坚对庾信“哀愁”精神的标举、阐扬174
3.2.2 黄庭坚对庾信“性灵”说的内在承传和运用178
3.2.3 黄庭坚对庾信“句法”诗艺的论析与实践180
3.3 宋代诗话论庾信及其诗赋187
3.3.1 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187
3.3.2 考索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190
3.3.3 “论诗及辞”备引庾信轶事196
3.4 “使金士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199
3.4.1 “使金士人”与庾信“身心体验”之比较199
3.4.2 声哀江南——庾信诗赋的“异代绝响”204
3.4.3 庾信诗赋在宋金元文化建构中的价值209
第4章 明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219
4.1 庾信诗集与全集的整理与刊刻219
4.1.1 明代庾信诗集的整理与刊刻219
4.1.2 明代《庾信集》的整理与刊刻237
4.2 杨慎对庾信诗赋的接受254
4.2.1 “缘情绮靡”——从比较视野看杨慎对“庾信体”创作接受256
4.2.2 “推源辨体”与杨慎对“徐庾体”的认识和评骘263
4.2.3 “清新”与“老成”——杨慎对庾信诗文风格的再阐释267
4.2.4 知识考古:杨慎对庾信诗文的引证及误释273
4.3 屠隆对庾信诗赋的接受285
4.3.1 屠隆“性灵论”思想之生成及其对庾信思想的接受286
4.3.2 屠隆评点庾信诗文之表现294
4.3.3 屠隆对庾信诗学生成渊源的梳理及后代诗家接受庾信的把握305
4.3.4 屠隆联系前后作家,探析“文本间”的关联,比较作家写作技艺的高下311
第5章 清代对庾信诗赋的接受319
5.1 清代对《庾信集》的笺注319
5.1.1 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对庾信集的整理与笺注319
5.1.2 倪璠《庾子山集注》对庾信集的整理与笺注325
5.1.3 近代以李详、高步瀛为代表对庾信《哀江南赋》的笺注332
5.2 诗学视野中清人对庾信诗歌的批评接受337
5.2.1 对庾信诗歌本体的评骘及其诗法技艺的发掘和体认338
5.2.2 梳理唐代诗人对庾信的接受及把握庾信对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意义344
5.2.3 对庾信在诗歌发展演变史上地位和价值的认识350
5.3 骈文视野中的庾信赋文接受352
5.3.1 创作方面:对庾信骈文思想主题、写作技法的承传353
5.3.2 批评方面:对庾信赋文特性、价值的体认和论析356
5.4 王夫之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361
5.4.1 “诗道性情”论:以“真性情”、“真风雅”、“有心有血”等称颂庾信362
5.4.2 “诗艺表现”论:从文辞、韵律、使事、结体等诸多方面评骘庾信诗文367
5.5 吴梅村等贰臣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371
5.5.1 吴梅村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371
5.5.2 清代其他贰臣对庾信及其诗赋的接受380
第6章 思乡文化与庾信诗赋接受389
6.1 庾信及其诗赋的“乡关之思”389
6.1.1 所指“缺席”的“故国”之思390
6.1.2 “把根留住”——对士族生活的怀念397
6.1.3 乡关之诗——审美世界中的自我救赎与生命安顿400
6.2 庾信“乡关之思”的后世接受——以《哀江南赋》为中心405
6.2.1 庾信《哀江南赋》接受的历史进程405
6.2.2 庾信《哀江南赋》接受的维面展开414
第7章 隐逸文化与庾信诗赋接受425
7.1 庾信的“朝隐观”及其“隐逸诗赋”425
7.1.1 “讵能从小隐,终然游太初”——庾信的“朝隐观”426
7.1.2 对庾信“隐逸诗赋”的定量、定性和定位分析433
7.2 庾信隐逸诗赋的后世接受——以《小园赋》为中心444
7.2.1 快乐与哀愁——“小园”咏叹调中的二重“心声”445
7.2.2 援用其语词、意象、句式,书写“隐逸”新诗451
7.2.3 寻找、共筑“精神家园”——后世诗人与庾信的“跨时空”对话455
第8章 “人格批评”与庾信及其诗赋接受461
8.1 庾信的“君臣观”与“夷夏观”461
8.1.1 “《春秋》学”与庾信“君臣观”、“夷夏观”的渊源462
8.1.2 “从道不从君”——庾信复杂变易的“君臣观”463
8.1.3 “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庾信冲淡通达的“夷夏观”468
8.2 “人格批评”:后世对庾信及其诗赋的审视和接受474
8.2.1 从“君臣观”方面对庾信所作的批评审视475
8.2.2 以“夷夏之辨”为中心的庾信批评479
第9章 余论:走向“交往对话”的庾信接受与研究483
9.1 文学复变与庾信诗赋接受483
9.2 知识谱系、文化传承与庾信诗赋接受487
9.3 艺术范式、精神源泉与庾信诗赋接受489
9.4 “交往对话”与庾信研究的当代意义490
附录493
一、《庾信集》佚文补考493
(一)《庾信集》佚文辨正三则493
(二)《庾信集》佚文补辑四则499
(三) 庾信《愁赋》佚句、异文补辑501
二、《赠周处士》《寻周处士弘让》二诗为庾肩吾作辨正505
(一)唐宋注本视《寻周处士弘让》为庾肩吾作507
(二)《文苑英华》与误题“庾信”作508
(三)屠隆误收“二诗”509
(四)其他明清著述视“二诗”为庾肩吾作510
三、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中“周公”再辨510
(一)从史书记载辨“周公”应为宇文泰512
(二)从诗歌内证辨“周公”应为宇文泰516
参考文献521
后记539
又记543